赏识教育or挫折教育,都不可走极端
故事A:“本来我没觉得女儿这么能干,赏识她之后我很惊喜。”一位家长说,女儿4周岁,跟普通孩子一样,没发现有什么特长。接触了赏识教育观念后,这位妈妈试着利用每个细节鼓励女儿。识字,妈妈坚持和女儿一起看书,女儿认出某个字后,妈妈表扬她“真聪明”;画画,以前没发现女儿有天赋,但最近在大人的鼓励下,孩子用手指醮着颜料,在画板上涂涂抹抹,苹果、太阳都有模有样;拿筷子也是,以前从来不会用,当女儿能用筷子夹起一点东西时,妈妈立即拍着手赞扬。“没有赏识和鼓励,女儿绝不会进步这么快。”妈妈觉得,赏识让孩子有更大信心掌握能力。
故事B:妈妈带着女儿游览运河,水上巴士坐到一半,下船休息。因为匆忙中没带食物,女儿有点饿,看到超市里的酸奶就不想走了,一定要妈妈买。妈妈怕赶不上开船时间,就没答应。女儿生气了,开始抹眼泪。妈妈没理会,领着她朝码头方向走。路上,一些大伯大妈看到小孩子哭,都说:这个妈妈怎么能这样,小孩子多可怜啊。其实妈妈很揪心,但故意没有表现出来。赶到码头,船已经离岸了。妈妈一屁股坐到台阶上,生气地说:“你看,没赶上船,我们被抛弃了,该怎么办?”女儿不哭了,不说话。不一会儿,她用央求的语气跟妈妈说:“是我没听妈妈的话,如果不吵着买酸奶,就能赶上船了。”这位妈妈说,从那之后,女儿像长了记性,再也没发生过类似的事。
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理论上没有谁强谁弱之分,但在家长中间却是一边倒。
客观上说,赏识教育风头更劲,对家长的教育方式影响也更深。坚持挫折教育的家长比例很小,不过他们的思考却更深。一位爸爸说,我留心观察比较过,现在的孩子,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一起的时间比跟我们还长,老人们爱都爱不过来,肯定不会想着去让孩子感受“挫折”,亲朋好友也一样,不可能打击孩子积极性,这样一想,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做到平衡,再去赏识孩子,他的自信心不知道会膨胀到哪里去。
国家级心理咨询师、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胡优君说,教无定法,赏识和挫折要根据孩子情况来决定,这不是折中主义,而是尊重孩子的天性和个性。两种教育方式各有利弊,前提是“知道孩子想什么、要什么”。
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孩子的智能优势组合都不一样。但她发现,家长最喜欢走极端。比如,有些孩子本来画画不强,也不太喜欢画画,但家长强迫孩子画,尽管一个劲地鼓励、赏识,效果还是不显著。而有些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给他“制造”挫折,让他过早感受不舒适、不协调等阴暗面,孩子就容易产生悲观情绪,长大后心里还会留有阴影。一般来讲,3岁前,多赏识孩子更好,3岁后,开始让孩子感受挫折更合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