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心理疏导
对于名人的崇敬和钦佩,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尤其是青少年,对成就突出的科学家、功勋卓著的英雄、身怀绝技的志士,会表现出强烈的钦慕和景仰,奉为崇拜的偶象。
当然青少年时期崇拜心理以及崇拜的热情和方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眼界的开阔,兴趣的转移,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的崇拜心理会变化发展,不仅崇拜的对象和范围会有变化,崇拜的热情和方式也会有明显的差异,呈现一种由低级向高级、由外在向内在发展的趋势。
少年儿童崇拜的往往是力和勇。古代英雄、近代"圣武"、传说中的超人,等等,无不都是力的象征、勇的化身。他们从广播、电视、书籍中了解他们的"形象",形成心中的"丰碑",对他们崇拜得五体投地。其实,他们追求的只是一种外形相似和低级形态的模仿。随着年龄的增长,如到了高中阶段,就不再满足于对力和勇的崇拜,也不再停留在外形的模仿上。他们的崇拜心理向着比较成熟的阶段发展。表现在认识上,是去努力理解名人的思想和精神,了解他们走向成功的秘诀,从而由低级的简单模仿,升华为出自内心的景仰,学习名人的思想和人格。崇拜的对象由象征力和勇的神话传奇人物,转为造福人类、推动历史发展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他们把心中崇拜的名人作为自己未来理想的化身和追求的目标。
对名人的崇拜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为青少年直接提供了思想言行规范化的模式,在崇拜心理的驱使下,被崇人物高尚品德、创业意志和献身精神会强烈地影响崇拜者,启示他们该如何地去对待生活、对待事业、对待未来,以及对待成功与挫折,从而激励学生象名人那样去克服困难,勇住直前。
但这里也要指出,由于青少年经验不足,思想尚单纯,看问题比较片面,往往取其一点,不及其余,致使一些学生也会去崇拜那些历史罪人,社会败类。如某校让学生填写“你最崇拜谁?”的问卷时,竟有填上希特勒、曾国藩的。他们感到这些人有能量,也是“不可一世”的,但缺乏基本的是非观念。不过,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这类崇拜心理会自然消除,对此不宜给予重责或扣帽子,但引导则是必要的。
对学生崇拜心理的有效激发,正确运用,有利于把思想与道德品质教育具体化,形象化、人格化,有利于增强教育的效果。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而敞开着,如果教师诱导学生崇敬好榜样,鼓励模仿一切好的行为,那末,学生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不少学有成就的人都曾借助过崇拜心理的驱动力。在大多数情况下,崇拜心理是一种积极心理现象,一般地说教师可采取激发、导向、升华的方式,使崇拜心理在青少年的成长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激发,就是要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如引导学生学习名人的传记、著作、格言,寻找成功者的足迹;请英雄人物、科学家、艺术家与企业家和学生见面,和学生对话,从中受到感染和吸取力量;学校可组织学生祭扫、瞻仰名人墓地,引起缅怀和学习;还可在教学中宣传对社会、历史有卓越贡献的人物以及各种能工巧匠,让学生从他们的身上看到勇于献身的精神和奋发向上的意志,从而找到理想、人生价值、青春光辉的真实内涵。学生在崇拜的同时,理想和信念也会在心灵深处萌发扎根。
导向,就是引导学生选择崇拜对象,使之成为学生自我激励的目标,教师对学生崇拜心理的正确导向,应使崇拜人物成为学生实现自我期待和社会期待的动力,把理想教育和成才教育落到实处。要注意崇拜心理的时代性和层次性。对于今天的中学生,除了引导他们熟悉老一辈的科学家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对祖国的报效之心,也要引导他们学习对四化建设具有创新、改革开拓精神的改革家、企业家。崇拜名人,学习名人,都是为了促进自己成才,为今天的现实服务,而不是仅仅把名人作为一种光圈和标签,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
升华,就是不应由于崇拜而匐伏在名人脚下顶礼膜拜。要引导学生既有景仰之心,又要有学习赶超之意。克服可望而不可及的怯懦心理,在崇拜中激励自己,勉励自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