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怎样让你的孩子爱上学习

(2012-08-24 20:58:51)
标签:

转载

分类: 家有儿女

让很多的家长感到头疼和苦恼的事情就是:孩子的智力不错,做其他事情或者应对一些日常问题,反应非常迅速和得当,但是就不爱学习。这个问题非常普遍,或许大部分的家长都在为此而苦恼。但是与此相悖的是:每个人都是爱学习的,就是一个很小的孩子,他就要模仿大人的说话,大人的动作,甚至大人的神态,包括眼神。而且他们都会学得维妙维俏,逼真异常。在社会活动中,作为一个社会人,他要想学习,或者说他的学习欲望,也是一种天生的属性,在这种属性的支配下,学习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

为什么你的孩子不爱学习了?毋容置疑,问题肯定是在父母。首先作为父母,你是否发现了孩子爱学习的这种天性,它们具体表现在何处?很多家长说,我的孩子在学钢琴之前,看到别人弹钢琴,就会兴奋的不得了,非常想去弹几下,可是真的要他学弹琴,真的在老师那里报了名,并且买了钢琴,孩子就开始不想学了,我们都花了那么大的成本,要孩子去学去练,可是到后来,不管你如何的软硬兼施,他总是不想学,现在家里的钢琴变成了一个摆设,上面的灰尘都很厚了。

这种现象不仅仅在学钢琴一个项目上,在很多的方面,很多的孩子都会这样,开始自己很想学,正式的学习了还过得去,可是到后来就根本不想学了。这样一来,孩子就像走马灯似得,这几天报这个班,过几天报那个班,每个班的兴趣都会非常短暂,一晃而过,然后就一点都不想碰了。

这种现象的出现,父母往往会归咎于孩子,“你看我这个孩子就是这样,一点长远心都没有,学什么都会半途而废。”其实家长自己有问题,但他们就是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不了,又是被人指出了,还会死活不承认。其实孩子确实爱学习的,不过有的项目,孩子并不是真的喜欢,或者真的擅长,家长以为孩子喜欢的,很多是孩子一时的表现。

记得有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位老师有他的手指沾了一个器皿里的油,然后放到嘴里吮吸,在他的脸上,表现出一副非常快乐和满足的样子,就像我们看到别人吃很好吃的东西那样,然后建议所有的学生来试试。结果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上了当,原来那个器皿里装的是味道很差的蓖麻油,后来同学们才知道,老师沾蓖麻油的手指是中指,放到嘴里的是另一个手指——食指。这就告诉我们,人们所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假象,家长看到孩子的很多表现,也是一种假象,在假象的基础上,再去安排孩子的活动,当然不会让孩子所喜爱。

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到孩子的需要,这才是一个有觉察力的家长。而且,孩子的需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需求,他们的兴趣、爱好,都会发生改变,所以说,家长的本身也需要成长,孩子在推动着家长的成长。如果家长真正的指导自己的孩子有哪些特长,哪些方面有潜力,他们的兴趣是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那么他们就会知道怎样发现孩子的学习欲望与动力。

当家长知道孩子以后,就会面临另一个问题:怎样把孩子的欲望和动力变为每天的学习行动。有很多的家长,在这一个过程中充当了反面角色。比如很多孩子在刚上学的时候,要回家做家庭作业,在做家庭作业的过程中,就会展现出一种亲子互动的关系模式。很多的家长太过于急功近利,巴不得自己的孩子一天变成一个超人,可是这样就违反了客观规律,看到孩子不能满足自己的期待,于是家长就会发急,情绪马上就会上来,于是就要骂孩子,甚至要打孩子,这种打骂往往发生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或者写完一个字,做完一道题之后。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总觉得是自己刚才的行为不对,这个行为有时候就是学习,写作业。因为在学习的时候得到了一个不好的刺激,也就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得到的是一种他不想要的刺激,情绪马上就变坏。久而久之,只要一坐下来学习或写作业,他就会在内心升起一种不好的情绪,这样就会觉得学习很没意思,因为一学习,就来不好的情绪,心里就烦。

所以,创设一种氛围,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一种愉悦,这样对保证把孩子的欲望变为行动,是很有意义的。记得我自己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学数学不是很好,我就对她说,你的能力肯定会超过老师,只不过现在的练习不够罢了,今天开始,老爸陪你练,你一定会学得很好的。于是我就陪她做作业,第一天,她做的没有我快,正确率也没我高,第二天就好多了,第三天就和我差不多了,后来她做的真比我快,而且正确率非常高。这个时候她很高兴,她的需要是一种价值感,而且她每天回家就会说,同学们都非常佩服,说她就像孙悟空,速度那么快,甚至会变的,人家没有到一半,她就做好了。显然这是一种自然强化,不用我任何努力,同学的会为她创造激励的强化物。

孩子的学习,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种人际关系,这个话很多人都不理解,但确是事实。比如父母很欣赏孩子,孩子就很乐意学习,老师觉得这个孩子很看得惯,很舒服,那么孩子这个学科的学习成绩肯定差不了。在这个方面有一个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讲老师对学生的关注,会让学生的成绩更好。不过现在很多做法刚好相反,为了让孩子的学习更好,就干脆把孩子托在老师家里,或者托管机构里。如果遇上一个控制型的老师,他会对孩子管得很多。这样一来,孩子不但不用争取老师的关注,反而会对老师的关注感到恐惧,设法逃避,但欲罢不能,在这种痛苦的情绪中,学习是好不了的,即使学的好,那也是一时的,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创伤。

一般的,要让孩子学得好,首先要符合孩子的需要,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满足孩子的探索的欲望;然后要给孩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一种安全的,充满爱的环境中,孩子才会有定力,才能一心一意的读书。当然必要的学法指导也有作用,但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才会起作用。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