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海中,那一片涟漪

(2024-10-17 16:57:57)
分类: 随笔

心海中,那一片涟漪

刘桂清

 

白露将至,秋夜初凉,熬过欲止未休的酷热,终于可以安下神来坐于书斋,读书习字,相守诗书墨香带来的宁静。今年很有幸,收到泰安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原肥城市曲赋学会会长张军老师的赠送的诗词新著《心漪集》。几回开卷赏读,共鸣良多,感慨良多!

《心漪集》共分为六大部分。分别是《节气》《节俗》《风景》《唱和》《亲情》《抒怀》。内容虽分类不同,却又气脉贯通,相互融合,共同汇成作者心中那一片诗意的涟漪,让读者在粼粼波光中体悟到作者诗作中的灵性、优美和真情流露的点点滴滴。

“节气”诗中,我很喜欢这一首《七律·谷雨有感》

春耕大地尽相邀,窃喜浽溦逗几髫。

针脚细缝连水阔,清风曼舞挟香遥。

农夫着笠丰收望,燕子穿帘细雨撩。

筛净尘心雨丝挽,钓回锦鲤万千条。

此诗看似写节气,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细腻的观察和由衷的欣喜,尤其是颔联的“针脚细缝连水阔,清风曼舞挟香遥”和尾联的“筛净尘心雨丝挽,钓回锦鲤万千条”,有细节的传神描绘,又有虚写的浪漫诗情,是本组节气诗中的上佳之作。

诗心总在细微处。读到张军老师“节俗”系列中的《七律·赶年集》,我被深深地打动了。

鹊鸣窗外喜年时,为赋新诗唤子随。

架上花衣含笑满,摊中墨画入心痴。

人头攒动看流水,香气萦来戏稚儿。

风里几多牵挂语,春联响炮起乡思。

 

过年了,有几人不记得热闹的年集?那花花绿绿的衣裳、那色彩绚烂福字年画、那香气四溢的小吃摊和笑容满面拥挤的人流,无一不唤起我们对童年对家乡的回忆和对故园的怀念,尾联如春节序曲中蓦然按响琴键,惊起多少人的思乡梦。如果说思乡的味道是什么,那一定包涵着这最年集的味道吧,这最浓的人间烟火气……

 

“风景”部分是作者作品最多的一组,似乎也是作者最具灵性、最轻松自在的诗,所见所遇所感,都被作者信手拈来化作新颖独特的诗句。比如这首《五绝·桃花

桃源暖气微,溪水沐霞晖。

小鸟知情切 ,迎吾一路飞。

张军老师也是肥城人,对于桃花肯定有这超乎常人的感情,但这首写桃花诗别具一格,既没写桃花之艳,也没写游人之盛,只以“霞辉”一笔涂抹出桃花盛开的背景,好像画家大写意的笔法,然后从画面中飞来一只小鸟,善解人意的呼唤作者赶紧去赏桃花,好像在说:快去看桃花吧,别等到花儿都谢啦……以背面傅粉的笔法衬托桃花之美,以及作者桃源胜境热爱和赞美之情,读来非常动人。

 

还有这首《七绝·题图》,我记得这张图片是杨衍忠会长带领部分会员在2018年5月爬肥城马山时拍的一张照片,画面是绝壁岩缝长出一棵松柏,松柏俯身探入半空,画面极具震撼力,于是大家便以此图赋诗一首,当时我的诗是这样写的:天生傲骨对山风,俯瞰红尘万象空。

借得早春三寸雨,弯成钩坠钓苍穹。

心海中,那一片涟漪 

而张军老师则是这样写的:

呼风唤雨笑苍穹,仙树从来梦不空。

峭壁生根根自壮,悠然抛钓汉河中。

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这幅图片,更有力量,也更洒脱阔达,今天读来依然很有冲击力和感染力。

 

在《心漪集》第四辑“唱和”中,我惊喜的看到了张军老师唱和的一首作品

七律·上好初春第一堂课步和刘桂清女士

 

讲台三尺一泉深,缓缓流长奏妙音。

众目成鱼黄海渡,热心沁酒九江斟。

纵横媒体真言说,跃上青云好梦临。

互动声声多喝彩,恰如海上竞翔禽。

 

附刘桂清女士原玉:

七律·晚步古城农乐园

 

马路横穿一径深,丛林锁雾隔凡音。

老鸦栖树夕阳挑,沉璧临池月色斟。

坝上余寒携岁去,田边新荠报春临。

着红村妇归家晚,院起炊烟鸣乱禽。

如果不是张军老师的收录,我几乎忘了自己还曾写过这样一首诗,而今读来忽然觉得很亲切。虽然两首诗的主题不是很一致,但是从张军老师的诗中,我又重新感受到学会成立之初金洲课堂大家热情洋溢交流切磋的场景和过去生活中一个美好的瞬间

唱和是诗友之间常有的交流方式,到现在为止我也认为诗友之间最好的交流方式就是唱和,也是诗友最高的礼遇。在唱和中,诗人的思想有了更多的交汇,每个诗人的人生也有了更广的扩展和交集。

 

“亲情”专辑作品虽然不多,却是最饱含深情、最打动人心的一部分,寄托了作者对双亲、对妻儿、对故乡的深情和眷恋。对一些细节生活的描摹极为生动感人,令人或品味再三,或者会心一笑,或者不禁泪目。

 

七律·忆老宅思童年(新韵)

 

悄悄旧院梦中寻,燕过窗前泪也深。

小灶风箱烟火色,老槐花串鹊鸦音。

磨盘木棍推生计,蝉翅竹竿立树阴。

赤脚石墙偷枣去,归来父母训拳临。

这首诗看似朴素,实则非常感人,有一种以悲写乐的感觉。老院、严父、童年,朴素清贫的生活,顽皮的自己,严于家教的父母。收尾写的看似无情,而读者读来却又觉得亲切而感人,发出含泪的微笑。如今儿已成人、老院已空、斯人安在?曾经寻常不过的场景已经成为永难企及的追忆……

在这一组诗中,感人的片段还有很多,比如写怀念父亲、感念母亲、感谢妻子的诗,无一不令人深深感动。

 

最后一组诗是“抒怀”专辑,这一组诗总的来说视野比较广阔,涵盖了社会生活及个人生活、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时事、社会见闻、交游、学习、怀古、思考是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在《行香子·贺宋昭斌兄长<</span>见闻录>付梓》一词中,他先简述了宋老师的年龄和阅历,然后一句“丹心似玉,白发如旌”对宋昭斌老师老师进行了凝练而形象的概括,既有对宋老师的敬仰,又有敬仰之情,收尾用“祝身长健,诗长在,志长赢”殷切的表达出对宋老师的期望和祝福,铺垫自然、气脉流畅、赞美中丝毫无浮夸之感,和是一首难得的赠友佳作。

 

这首《千秋岁引·贺肥城市诗词学会成立一周年》则是张军老师少有的豪放风格的词作。可见每个诗人的内心都有一腔热血。这首词起首“浪里飞舟,梦中邀月,虎啸龙吟气难歇。”有作者对学会成立的欣喜和豪情,“欣闻誓言平地起,欣闻号角冲天烈。砚波流,兰亭醉,是人杰。”

又有对学会前景的展望和祝福。这首词创作于肥城市诗词学会成立之初,那时学会刚刚起步,社会上还有很多质疑的声音,但是张军老师以预见性的诗句,证明了学会的人心所向和光明前景,到今天果然都成了现实。诗社遍地开花,中字头会员数十名,凡有桃李处,便有读诗声。从这个角度说,诗即是自己人生阅历的缩影,也是社会和时代的见证。

在网络文化和自媒体高度繁荣纸媒日渐式微的今天,张军老师还能倾尽财力出版这本《心漪集》,即是对自己前半生的总结,也是对社会、对泰安的文化事业做的一份贡献。很多人说,现在出书没有什么价值,我不赞同这个说法。在我感觉中,一本书就像一个储存记忆的宝盒,也许我们因为忙于生活中很多繁冗的事,常常将它淡忘一个角落里,甚至很长时间不曾打开它,但是他的价值不会变,在岁月的流逝和沉淀中,愈发凸显他的价值。纸寿千年,或许有那么一天,我们打开它,那时代的印记和回响、那熟悉的场景、那亲切的人和事都随着墨香扑面而来。我们在打开这本书的时候,不经意中会发出一声感叹:原来我也在这里啊……

最后,谨以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张军老师《心漪集》出版的感怀

 

涟漪叠叠意千重,岱下歌吟自不同。

游历诸般皆入境,感怀几缕尽由衷。

辞章所寄文才展,序跋含情心语融。

欲起金风欣捧卷,秋来先占一枝红。

 

2024年9月7日星期六于肥城春秋古城临溪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