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 废墟有宝    竹映幽径

(2016-06-02 11:35:34)
标签:

随笔

废墟

老物件

紫砂

瓷器

分类: 随笔

   随笔: <wbr>废墟有宝 <wbr> <wbr> <wbr> <wbr>竹映幽径
    每一座废墟都曾经是崭新的、完好的,甚至是华美的,每每想到这,都会令人心中一颤,对自己经过的废墟平添一种敬畏和感叹。

   虽然社会进步不等于城市化,但城市化确实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其中利弊不去细论,但在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的这些年,淘汰甚至是拆毁了很多旧房子;由于掏空了乡镇的青壮劳力,又无形中废弃了许多祖辈父辈传下来的老房子,于是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个奇诡的对比: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废墟遍地。其实废墟中常常保存着一个时代甚至几个时代的信息、痕迹,为了现代文明的繁华,他们被不经意地抛弃了,永远沉睡乃至消亡。

  由于喜欢老的东西,我最大的兴趣就是在年代久远的废墟上细细地翻找、搜寻,每一个细小的发现都让我产生悠远的联想、感怀。

  在野猫出没的旧厂房里,发现过文革时期的主席像、老油画、水彩画;在幽深的古老山洞里,发现过明代的瓷片,而在遍布各地的废弃的房屋中,有丢弃的书籍、信件(信件上都贴着邮票)、旧书、缺盖子或者缺壶身的茶具,尤其令人惊喜的是你会无意中发现优质紫砂做的老茶壶。以前很多人家都有紫砂壶,但一旦光鲜亮丽的陶瓷茶具风行起来,很多人家的紫砂壶啊便弃之不用了,可惜啊!在民居的废墟里,生活用品占了很大一部分,比如老式的油罐子、老瓷器、烟灰缸、玉质的烟袋嘴、瓷碗瓷盘、散落的制钱、墙上的老年画等等,而建筑的布局、门墙砖瓦等也都传达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在看似游玩的探寻中,每一点细小的发现都让我欢欣、骄傲不已,就像我的高中好友莉形容的:好像一把把历史从地里揪出来了!

   是的,老物件都是有表情、有温度有底蕴的。一封字迹工整的信件让你联想的写信人的一份虔诚、敬重以及和收信人的感情、还有那个时代人惯有的思维、用语习惯;那虽有损坏但工料精良的物品让你联想到这是个殷实之家,曾经存在过一个风雅的生命个体;而那些携带着鲜明时代特征的文革书本画作让你更近的走近了那个遥远陌生甚至在今人看起来有几分荒唐的时代——不要急于嘲笑,其实每个时代的荒谬在历史上都能找到他的影子。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此言被历代人所推崇,但相同的悲剧还是常常重演,也许时间久了历史的烟尘不仅蒙住了镜子,也蒙住了人的思想。——呵呵,好像扯远了……

    常有人问我你收那些旧东西能卖钱吧,值多少钱?这话常常问得人发蒙,乃至无言以对——因为如果你喜欢,在收藏任何一件东西的时候都不会心心念念地把它变成钱,只是愉悦于藏品带给你的发现之乐、探秘之乐,还有那种难以求得的宁和之气,至于值多少钱很少考虑,哪怕是不值钱又有什么关系呢,喜欢就好,喜欢就是无价之宝。(草成、待修改)

 

晒两件拾得的小藏:

 

随笔: <wbr>废墟有宝 <wbr> <wbr> <wbr> <wbr>竹映幽径随笔: <wbr>废墟有宝 <wbr> <wbr> <wbr> <wbr>竹映幽径   

谢曼伦制如意紫砂壶盖 ,上有“曼伦”款。(谢曼伦为当代紫砂工艺大师)

 

随笔: <wbr>废墟有宝 <wbr> <wbr> <wbr> <wbr>竹映幽径随笔: <wbr>废墟有宝 <wbr> <wbr> <wbr> <wbr>竹映幽径

老烟灰缸 竹节形,幽雅温润, 五六十年代唐山制瓷,颇有汝窑韵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