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图片皆手机拍摄,效果不及原作)
近日,经肥城著名格律诗人、儒商杨衍忠先生盛情邀请,平阴籍书法家、诗人、周易研究学者张晔先生会同诸位泉城贤才齐聚肥城,访古揽胜,谈诗论画,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聚会,并很荣幸地得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陈杰水彩画》。
打开画册,匆匆一眼,我就被画作深深地吸引和震撼了,回到家后又细细翻阅品赏,感慨良多,不由想做拙文写几句自己的感受,一是为了酬谢张晔先生的馈赠之谊,再者也想表达一下对这个已故老画家的感佩和崇敬。
说实在话,对于绘画,我是正宗的门外汉。喜欢但不解其妙理。只能欣赏,不敢妄言,只怕会贻笑大方。今天斗胆想写几句,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诗书画等所有艺术门类,看似内涵不同,但实际都是相通的,世间万物皆通此理。如果说写诗是用文字做符号,那么作画就是用色彩、线条做符号,诗可以是画,画也是诗,都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和感受。那么我用这样的一种心理依据来对陈杰先生的画作做一些自己的解读,应该不算唐突吧。若陈杰老先生泉下有知,该不会嗔怪晚生不敬吧。
《秋菊图》 1955年作
翻到画册第二页,就是这幅浓艳热烈的《秋菊图》,作于1955年,当时作者不满三十岁。从这幅画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喷薄的创作激情。那金色的菊花热力四射,让我一下子想到了十九世纪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笔下的向日葵。
《隐去的瓶子》作于1958年
这幅画看似平淡无奇,但是越看越有味道。画面中心是一个山东农村常见的四系罐和一个透明的玻璃瓶子。整个画面呈橘红和土黄混合的颜色,就像是最朴实的生活的颜色。通过深浅巧妙地衬托,很好地表现了透明物体的存在。我不知道作者通过这个想表达什么样的意图:是为了锻炼表现技法,还是表达自己对人生的一种理解或感悟。我对这个画外音的理解就是;不论凸显还是隐没,都是生命或物质的一种存在。即使是曾经被忽略的,他也曾经实实在在地存在过。
《自炊》 作于1975年
这幅《自炊》是作者在被打成右派关牛棚时候的画作。浓淡不同的黄色、若隐若现的橘红色的炉火,蒸腾弥漫的雾气、昏黄的地面和墙壁——又是土黄和橘红混合的颜色。在我的理解中,这就是作者心中生活的颜色——朴实、厚重、温热。画面破败显出几分岁月的沧桑,又透出几丝令人眷恋的温热的气息。在这里我能感受到画家在艰难岁月中那种隐忍的坚持和不曾泯灭的热情。
《杭州秋瑾墓》 作于1984年
《精忠报国岳飞墓》 作于1984年
《杭州秋瑾墓》和《精忠报国岳飞墓》都作与作于1984年。这两幅画作的构图十分相近,施色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用明暗强烈的对比来表现自己的爱恨好恶,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这一点在《精忠报国岳飞墓》这幅画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岳飞墓用了暖而亮的金黄色,用以彰显岳飞光耀千秋的爱国情怀和不朽的人格魅力,背景幽暗的黑色则象征着那段黑暗的历史和黑恶的势力。但乌云遮不住太阳,历史的烟尘终究掩盖不住英雄的光辉。

《曹植墓》作于1989年
这幅画中整体的色调是绿色,作者画作中大面积地施以隐含凄迷幽冷意境的绿色,不由让我想起了唐代大诗人李贺的名篇《苏小小墓》,其中的主色调也是绿——草绿、松绿、冷绿:
……
……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如果李贺看到陈杰先生用这般色彩这样来表现墓地,肯定会顿起共鸣,引为隔代知音的。
在作者所有画作中,这幅画的设色之大胆给了我最强烈的灵魂震撼,我还从未看到几乎全部用绿色表现陵墓的画作。但细细品味,作者用这种变幻迷离的绿色表现曹植墓是那样的玄妙诡丽、那样的恰如其分。这幅画作的绿色中不乏闪亮的暖色,表现了曹子建“才高八斗”的绝世才情和绮丽的诗词歌赋、以及最后幽寂孤绝的处境,令人内心为之震颤、为之倾倒,深刻表达了作者对曹植一生际遇的同情和叹惋。不知在这其中,是否也有作者对自身经历的感喟呢?
《君子之交》
作于1992年
《伴侣》
作于1992年
《君子之交》和《伴侣》都是静物画,作于1992年,此时作者已经年近古稀,朴实简单的画面上的老酒、蔬菜、杯子、暖壶,都是再平常不过的日常物品,但在这里却给人最亲切的感觉和最实在的触动。从宁静的画面中可以看出画家内心的恬淡和沉静,还有对人生的朴素理解和感悟,整个画面显现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静默平和之美——最平淡平常的东西才给了我们最忠诚的陪伴和支撑,也许最好的交情与陪伴就是如此吧。
《湖边小路》 作于1996年
《望口山》 作于1996年
这两幅风景画的风格都比较明丽活泼,此时作者整整七十岁了。但曾经的苦难没有让他的眼神和笔墨变得灰暗,反而更加充满变化和活力。
从1985年,陈杰先生开始尝试用“色彩分块法”作画,就是“先用线条勾画出远近形体的轮廓记住要部位,使画面形成很多独立而又互相连接的面块,然后再涂上颜色,线条和色彩巧妙组合,产生出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宋惠民先生语);而高兴复先生在画集的序言中也对他的分块设色法做了肯定。
从上面两幅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用不同色块表现事物的形态、色彩、远近甚至是年代感的不同,更加富有层次感、流动感,更加逼真——如表现剥落的墙皮、流动的水波、层叠的野草……我相信,对于这种绘画技法的创新,时间终究会给出一个公正的评价。
陈杰先生的水彩画作品很多,而我所欣赏到的甚少,所做的解读也很粗浅,很片面,但还是斗胆把自己的所感所思写出来,作为对一个曾在这个尘世间存在过的美好生命的敬重和追忆。
纵观陈杰先生的一生,几经磨难,却矢志不渝,对事业和生活充满热情。今笔墨尚新,斯人已逝,令人倍添感慨。宋人王令写有这样一首《送春》诗: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这应该是对陈杰先生一生最贴切的比拟和写照吧!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错漏指出在所难免,请各位方家雅正!)
2015年5月15日上午草成
陈杰;(1926、8——2015、2),山东济南人。又名玉尼、仲峰,五十年代毕业于河南师专体艺科与河南大学美术系。曾任山东省平阴县文化馆美术干部。济南市美协会员,泰山画院画师,《农民日报》大地书画院会员,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特约理事。美术主攻水彩、速写。
从事绘画艺术创作五十余年,出版过《陈杰速写升华》《陈杰水彩画》等。荣获“古典大师”、“著名画家陈杰”等荣誉称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