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面目可憎只因不读书?   竹映幽径

(2015-04-23 16:09:46)
标签:

杂谈

分类: 随笔

  北宋诗人、词人黄庭坚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曰“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林语堂将这句话解释为,你三日不读书,别人就会觉得你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往往是乏味的因而是不让人喜欢的。周国平解释为,自己三日不读书,就会觉得自惭形秽,羞于对人说话,觉得没脸见人。我还是比较认同周国平的说法。
   先不论这句话正确与否,总之这句话很让人惊心。每当几日不读书,都会有点心虚气短,觉着自己俗不可耐,的确有点“面目可憎”了——这不是错觉,久不读书,神气上的确少了几分沉静多了几分浮躁,相由心生,这句话绝对是有道理的。
 不过话说回来,面目可憎也并不是仅仅因为不读书,而是脸上带出了很多的俗世的烟尘,欲望也好、烦忧也好,总之不能免俗了。

    不读书就真的面目可憎?也不尽然,这句话似乎仅仅适用于文人,因为一个真正的文人是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淀的,这样才能长期保有那种儒雅清虚的书卷之气。当然古人多少也是是受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毒了,自以为读书是人间第一雅事。但是我们行走市井乡间,那些专心做事的艺人、悉心耘田的耕夫、耐心照看孩子的妇女,哪个不美?哪个又面目可憎了?

   所以,依我看来,面目可憎不在三日未读书,而在于心有旁骛,移了本心,失了本份。如果农夫三日不下地、妇人三天不理家、学生三日不学习,外人看来岂不都因失了本分而"面目可憎"?

   想吾本以书本纸墨为生,自当天天读,日日写方为本分,且不要在此耗时絮聒,还是读书去吧!

 

注:

周国平,当代著名学者、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哲学家、作家,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西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

林语堂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1895年生于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