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约656 —
约712)是唐早期诗人。我最早了解宋之问,是和沈佺期一起的。因为他与沈佺期在齐、梁沈放、庾信到初唐四杰创作发展的基础上,悉心加以实践和总结,使律诗各体制都达到了成熟定型的地步,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对诗的声律化有重大贡献。并运用这种形式,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对格律诗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的心里是充满了敬重、感佩!
宋之问的诗大多是应制诗,诗风绮艳,工整婉丽。鉴赏辞典中收录的多为他贬官流放时的作品。但这首著名的《灵隐寺》除外,是宋之问游览杭州灵隐寺时所作。
灵隐寺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这首诗中最令人叫绝的就是"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一联。传说宋之问夜游灵隐寺时想赋诗一首,但只吟出头两句就卡住了,这时寺里的一位老僧人接口吟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此联意境大开,令宋之问叹服不已,传说这位僧人就是因写《讨武瞾檄》兵败后隐居于此的初唐四杰之骆宾王。虽然后人对宋之问多有诟病,但平心说宋之问后面接续的‘'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也还是很出彩的,海天融为一体,大气中有空灵,所以这四句应该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我非常喜欢!
如此取巧赋得佳作,应该是宋之问的幸运,也无可厚非。可是宋之问为了文名枉杀其外甥刘希夷就太令人痛恨、令人不齿了。一日宋之问见其外甥刘希夷诗作《代悲白头翁》中的一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非常高妙,便想占为己有,刘希夷不从,宋之问就残忍地用装土的袋子将刘希夷压死,被称作“因诗杀人”。
不仅如此,宋之问在上也政治趋炎附势,甚至不惜出卖朋友。他的《渡汉江》曾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也广为国人熟知传唱: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是宋之问因张易之事而被贬岭南,于神龙二年即公元706年逃归洛阳途经汉水时所做。宋之问逃回后先藏匿于友人张仲之家,闻其参与武三思谋反,遂密报朝廷,卖友赎罪求荣,后来果然高官得做,但为天下人所不齿!得知这个背景后,我对这首诗的喜爱也打了折扣了。
宋之问的丑行还不止于此。他在政治上媚附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甚至不惜放下文人的骨气与尊严,向武后写诗献媚邀宠,欲讨得武后欢心,结果未能如愿。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复官后又见罪与太平公主,公元710年后被唐睿宗流放广西钦州,后于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被赐死桂州,时年约56岁。
就古体诗到格律诗的发展流变来说,宋之问也算得一代文宗了,功不可没,并留下了诸多佳作。可是回看其劣行种种,实在令人痛恨和惋惜,若是人生真有轮回可以得见,我很想借句民间俗语以作劝诫:老宋啊,以后你可长点儿心吧,要不白瞎你这个人儿了……
(2014年十二月七日草成,待修改。)
感谢桃源笠叟惠赠佳作:五律
宋之问
从父秉文辞,功成格律诗。
声名扬魏阙,笔墨点龙思。
顺水流波处,逐风邀韵时。
谪生曾度岭,可惜已迟迟。
注:度岭:宋之问有诗《度大庾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