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发达了,读书的时间和热情都少了,写起诗来,越发觉得力不从心。为摆脱窘境,便有意的多一点读书时间。近段时间想依据《唐诗鉴赏辞典》把唐诗通读一遍,并摘录一些自己喜欢的有感悟的句子加以参悟.由于自身懈怠,已经快两个月了,才整理了一半,不只是摘抄耽误时间,最主要的还是没有见缝插针地充分利用时间,以至于进程缓慢。人到中年,已经没有学生时代的勤奋,想来惭愧。
虽然进展缓慢,但还是有点心得,便散碎地记录下来,也算是自己的一点总结或者是收获。即使别人没有兴致看,也可以自娱自乐,或者让女儿看看。
读诗和抄诗是两种感觉。读的时候,往往是想象力站主导,大脑中出现的多为诗歌所展现的意境,只有抄的时候,才会更直观地体会到用这个字、而非那个字的妙处,因为在动手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加进了自己的思考,至此方觉出作者遣词的高妙。
如初唐诗人苏味道的诗作《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以前读过虽然觉得好,却也没太特别的感受,可是此番抄写时,突然发现其中的“去”“来”两字用得实在生动精妙,无可替代,而且产生的动感、画面感、意境都美得化不开了。如果“暗尘随马去“可以解释为纯粹的写实,那么,”明月逐人来”则完全是一种拟人化的描述了,不知是人不舍月光,还是月光与人依依相伴,共同言欢,那种难以言表的诗意与美感真是令人醉了。
再列举初唐四杰王勃的一首五律
《咏风》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这首诗抛却清奇的意境不说,最让我叫绝的是“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中的“户”和“楹”字。“户”指门,“楹”是指门前的柱子,想那涧如何有“户”,山如何有"楹",但王勃只是轻巧地用了这两个平常的名词,就把通篇的诗文写活了、写美了,水到渠成地引出了“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读到这里,你的眼前是水墨画呢,还是云气缭绕变幻的神仙世界?那种清幽、迷幻的情景实实地令我沉醉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