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闻写作教程》读书笔记(一)

(2012-09-02 10:28:50)
标签:

杂谈

新闻写作教程

刘明华 徐泓 张征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第十六章 通讯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什么是通讯

P315通讯,通常的定义是: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如延安时期的《西瓜兄弟》、《桌上的表》。

P316作者认为,通讯是指报纸、刊物中运用的除消息以外包括各类通讯、特写、专访等所有详报型(深度型)新闻体裁的总称。

第二节    通讯是一种新闻体裁

通讯与消息同属于新闻报道体裁,都是真人真事。这是通讯立身的根本。

通讯要符合新闻作品的内在规定性:一是真实存在。二是具有失效性。三是具有新闻价值,即传播了对受众有用的信息。

P317“写人物要能够打动人,写事件要能够启发人。如果这个人或这件事的新闻价值——新闻眼找不出来,最好还是不要动笔写。”

第三节    通讯与消息问题特征的区别

一、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详细、完整、富于情节,可以满足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

例如:《替打工仔治蛇伤 花十万元包专机》(消息)

《为了一个受伤的兄弟》(通讯)

P321二、通讯报道的事实往往比消息更形象、更生动,它以感性的素材还原生活的原生形态,使这种文体更具感染力。

“一句话,通讯比消息更能触动读者的感官。”

例如:《英雄城欢送抗洪子弟兵》《九江城哭了》

P323三、通讯的文体较自由

消息的结构有固定格式:导语加主体。通讯则不然,各种手法皆用。

如:《总理与一封人民来信》《汉城决赛的最后四十秒》

P327四、通讯的主题鲜明、结构完整

“通讯是作者有意组织起来的文体。将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有粗有细的事实材料组织在一起,没有一根主线把材料串起来是不可想象的。而主题的残缺、含混,也正是许多通讯失败的通病:中心不明、杂乱无章。”

五、通讯体现出作者较强的主体意识和个人风格

作者的主体意识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有鲜明的主题,二是作者常常以真情为文,以情动人。

P328作者要考虑如何表达——根据时代背景、大众兴趣和媒体报道方针确定自己的主题,然后仅仅围绕主题来选择素材来结构文章。

通讯不像消息那样注意“客观手法”,于情感方面比较含蓄、不动声色。

一切优秀的通讯,特别是人物通讯,无不是记者有感而发的产物。

六、消息多用概括性手法叙述事实,通讯则多用详述和描写手法表现事实

如《杂技演砸之后》

P330七、与消息相比,通讯时效性稍差

重大体育赛事的采访往往是对记者功力的一种考研,既要抓住重要信息写消息,又要盯住关键性的现场采写通讯或特写,这需要记者做充分的采访前准备和具备倚马可待的写作速度。

第四节    通讯与消息功能的区别

P331“通讯的可读性正是其魅力所在。”

通讯这种载体,一是传播信息,二是传播情感。

例如:《解放军顺利接管香港防务》《神圣的时刻——中英防务事务交接仪式》

P333要让读者从白纸黑字中读出新闻的现场画面来,而读出记者身临其境的感受,还需要读者的想象力。

P334一位美国记者说:“作者写出的只是文字,读者使它变成故事。”

记者范敬宜说:“感染是新闻作品生命力所在。”“生活感染了你,你又用作品感染了读者。”“追求感染力是一个记者的天职,也是毕其一生的奋斗目标。”

第十七章 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之一)

——通讯的主题

第一节    什么是通讯的主题

P335通讯的主题是指通讯要表现出的中心思想,是通讯作者经过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通过对通讯素材的提炼和组织,所表达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或一种思想观念。

鲜明的目的性是通讯写作的主要特征。

通讯是借用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生活的文体。

先立意后动笔,才能成竹在胸,这是通讯写作必须恪守的原则,是写作成败的关键环节。

P336通讯的主题,是人们评价一篇通讯时首先的评价标准。一篇通讯的质量高低、价值大小,主要看其主题正确不正确,深刻不深刻,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大不大。

第二节    通讯主题的要求

一、符合客观事务的本质特征

有时,同一个事件,同一个人物,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提炼出不同的主题。

二、通讯的主题要深刻

事物的本质是多层次的,因此记者的认识也是没有止境的。

P338采掘主题的过程是一个艰苦又富有挑战性的过程,它取决于记者的思想认识水平和世界观,取决于记者的采访功力。

深化主题的三条经验:

(一)   深度来自全局意识

运用全局性的视角和根本利益的标尺来关察和研究问题

如《弱智摘帽的背后新闻》

(二)   深度来自历史感

P340很多人的全局意识仅仅限制在空间概念上,而时间这个角度容易忽略。

(三)   深度来自展示人的心灵

P341一个记者,若能将他的笔游弋于人们心灵的海洋,探索人生课题,抚慰受伤心灵,启迪心智,往往可以在读者渴求的心田中激起回响,使人受到深刻的震撼,从而产生精神上的动力。

凡是写人或者与人有关的通讯,都要在开掘人物思想深度上下功夫。

有的作者虽然在表述和素材收集上下了功夫,但写出的人物影影绰绰、模模糊糊,活不起来。什么是活呢?是心灵的激荡,心灵的感染力。没有心灵的感染力,人物立不起来,主题也难以深化。

如《拼命三郎》《黑脊梁》

P346第一篇为干而干,吃苦篇,工作篇。不知道为什么干,听不到主人公的话语,感受不到思想。第二篇作者没有仅仅着眼于苦干拼命干,而是通过这些事例去展示主人公的心灵。

三、通讯的主题更强调社会人文意义上的针对性

P346一是新鲜,二是时代色彩。

主题新鲜的要求,即主题要对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倾向和问题说明、表态。

第三节    通讯提炼主题的方法

一、依据事实,提炼主题

P354反复研究手中的事实,列出多种主题,然后看哪条是这些事实的本质特征,哪类主题传播以后更具有针对性和时代色彩。

二、预设主题+事实印证

艾丰“凤凰落在梧桐树” 先有主题,后有题材

第十八章 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之二)

——通讯的选材

P359通讯要通过精心选择的素材,使读者自己说服自己。通讯要具备说服力吸引力,所用材料必须充实丰满。

第一节    通讯选材的特点

一、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

人们更容易接受暗示出来的道理。事实典型,就是要“以一当十”“以点带面”,普遍存在而又富有个性。

P360典型事实不一定是大的事实。有时很小的事实也具有典型性,也会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二、要围绕主题选材

P361在通讯作品有限篇幅中,那几个生动的、清晰的典型事例则是记者为读者铺就的认识路径。记者采写通讯的过程,就是寻找认识路径和铺设认识路径的过程。

P362一些通讯失败的原因就是选材与表现的主题错位,这个素材说明这个主题,另一个素材又说明另一个主题。几个事实所标明的意义之间缺乏逻辑联系,又没有更高的主题层次可以统领,形不成一条完整的路径。之所以要形成路径,是因为通讯要适应读者阅读时的思维状态。因为人的思维一大弱点就是怕乱。

三、选材忌重复

不必连续用几个意义相同的事例来强调,同一侧面的事实列举一个就可以了。

第二节    通讯选材的类型

通讯选材主要有以下三类:骨干事例、细节材料、一般叙述性材料。

一、骨干事实

P363一篇通讯必须要有能够支撑主题的骨干性材料,也叫骨干事例。也就是突出的,比较有份量的典型事例。否则通讯的主题根本就不能成立。所谓骨干事例,就是那些事实过程比较完整,事实意义比较突出又有代表性,能够说明主题的事例。

一个大的骨干事例,如果情节丰富,通常可以独立写成一个新闻故事或事件通讯。

P364如果写一个人,或者一个社会问题,反映某方面的社会现象,就需要靠几个方面的骨干事例组合起来表现主题。

骨干材料是通讯说服力的基础,是通讯主题能否成立的事实支柱,也是通讯内在逻辑的基本要求。骨干事例是通讯中的干货,必须带有权威性。

二、细节材料

细节材料是通讯写作最具特色的要素。细节材料是再现性的材料,是指骨干事例中的细致的情节,细致的现场画面,或者富有个性化的对话。他们是通讯中最有灵性、最富有感染力、最易吸引受众的部分。

一般情况下,骨干事例只能告诉你一件事,而细节材料是将这件事再现给你看。

P365通过白描手法再现事实,使读者身临其境,传播着记者的深切体验。

张力表明了读者受文本感受的程度。

P366细节材料包括:1、详细的情节事实:包括完整的情节事实、片段性情节、语言性情节(对话、独白)。

2、特写镜头

P371最富有表现力的个性色彩的细致的画面和瞬间的特写。分为场景画面特写(如临其境),人物特写(如见其人),人物语言特写(如闻其声)。富有个性特征的语言,一是可信,二是生动。那些有见地、个性鲜明、形象概括感染力强的语言,可以直接用作小标题,甚至大标题。

三、一般叙述性材料

P374这种材料一般不是事例,也不细致生动,但它可以对人物、事件、风貌的背景和现在状态做概括性的介绍和解释,使人了解一个大致的事实框架,织出通讯的一个基本背景和舞台,让骨干事例和细节材料有赖以展现的场所。一般性叙述材料讲的是一个面,而不是一个点。

第三节    通讯感性素材采集的渠道

P374好的通讯常常能够把读者带到现场的效果。感性素材来源有以下三个渠道:记者的现场观察、记者的体验式采访、记者访问当事人得来的回忆材料。

一、记者的现场观察

很多通讯写得概念堆砌,缺乏生动的细致情节和画面描述,根本原因还是记者根本没有到现场去。

二、记者的体验式采访

与采访对象共同生活,参与采访对象的工作

三、记者的访问

采访最好在新闻发生地,见证人到了现场,思维记忆容易被激活,细节容易回忆,情感容易流露。

第十九章 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之三)

——通讯的结构

P378通讯的结构是围绕主题对素材的组织方式和通讯文体的外部形式。

第一节    通讯结构的特点

通讯的结构自由、复杂,驾驭起来难度较大。

第二节    结构通讯的原则

P379结构是通讯写作成败的关键。没有合理的结构,材料杂乱无章、层次混乱,主题也难以彰显。有合理的结构,材料才能归位,重点突出,层次清晰,过渡自然,浑然一体。

结构通讯,既要尊重新闻事实本身的条理性和内在联系,又要尊重受众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以达到好的传播效果。

一、表现事实为本的原则

基本的原则是,以清晰表现事实为目的,而不是要事实去服从体裁和结构的需要。如果是一个完整的事件,可以顺序式结构。如果是现场材料,可以写成新闻特写。如果是人物通讯,如只有一个有意思的情节事实,可以写成小故事,而不必写成三侧面或者三段式的人物通讯。

二、表现主题为本的原则

要围绕主题来理顺全部事实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层次排列,不可因硬模仿形式上的体裁、结构而打乱内在结构,也就是意义结构的逻辑脉络。

三、简洁清晰原则

P380要使主题集中,材料必须精当,以一当十。

四、均衡对称原则

要有层次意识 要讲究每个层次上的清晰和前后层次的排列递进关系,事例的大小要相当,编排对称。

写新闻小故事一般一篇文章一个事例,而较大的典型则需要几个骨干事例。

段落、层次间的材料安排要考虑意义上的互异、互补。(互异:不同侧重点 互补:逻辑上的联系,层层递进)一般写作新手在通讯的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多在均衡对称性上:几个层次同讲一件事。一个段落里讲了两件不同的事情。将同一层次的材料排在前后不同的段落里。各层次段落之间的事实雷同,差别不大,暴露出选材时的毛病。

首尾呼应,突出整篇文章的整体感。

五、跌宕起伏原则

P381结构疏密得当,穿插灵活。

顺序 插叙 倒叙

时间叙述中插入空间画面,空间叙述中叠进时间链条,悬念感

虚实结合,节奏的快速与舒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