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偶遇《看见》,便被深深触动

(2013-03-04 20:29:50)
标签:

《看见》

柴静

女性

李安

严歌苓

分类: 13年6月以前博文
    http://s8/mw690/ae448939td71a94142a77&690
   (《看见》里处处彰显着女性温柔坚韧的能量。现实无论多么残酷,艰险,突兀,荒谬,激烈,也难敌这温柔的抚慰。而且它比“现实”更坦率,更诚恳,更强大,更能容纳。)

    已经想了很久要写《看见》这本书的读后感,书是过春节之前看的,一月的某个周末,两个下午,加两个晚上,本打算闲闲的读完了事。原不曾预料到这本书会牵动了我很多情绪,触动我很深。以至于年末的读书会上,友人问起今年影响我最深的几本书,我立刻想到了它。
    其余的几本,分别是荣格的《梦.记忆.思想》、《红书》,罗洛梅的《焦虑的意义》、《创造的力量》、加缪的《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华特克的《热锅上的家庭》,周大新的《安魂》,罗兰巴尔特《哀痛日记》与《明室》。
   
    一直觉得遇到一本书,能够读进去,能够放空自己,在灵魂里恰好可以腾出宽广的空间,让书中的文字、隐喻、情思、幻想像河流一样冲刷进来,受之影响,让自己的心灵得以解构,得以重组,这里面含有极深极玄妙的缘分。
    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心情,需要做好准备。就像人与人之间的相遇。讲究匹配。好人遇到好人,并不一定能够惺惺相惜。惺惺相惜需要两颗心能彼此敞开,能勇敢投入。
    偶然买到读到《看见》,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并不由于它有多好,而是它恰好跟当时的我匹配。

   柴静在《看见》中记录的种种,十之七八都是我们知晓的事件,熟知这些事件,便给了安全感,引起兴趣。于是,根本没料到,她会引我们进行一场又一场心灵的冒险,又上瘾似的跟随她去进行一场接一场的冒险。
   《看见》胜在柴静坦率诚恳的笔触,她不仅在记录事件真实的始末,原委,也在记录她自己的感悟、成长。她没有板着脸,也没有故意表现得特别全能,特别专业。能做到这样的坦率诚恳非常不容易,因为要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的脆弱,自己的犯错需要极大的勇气。
   然而恰恰如此,让《看见》做到人性,让人读着不知不觉被震撼,被熨帖。
   书中不乏柴静一唱三叹的关于人性的感悟,这些感悟是她人生历练里发自内在深处的总结。有人说她故意煽情,我并不觉得如此。

   新闻调查对于柴静来说,是人与人的相遇。我不知新闻专业要求什么样的水准,但我感觉到这是适合柴静本人的方式。她本性是温柔细腻的,很女孩气,有几分“文艺”,不适合假装自己精准客观到冷酷的地步,也不适合假装自己是个强悍的斗士。虽然她真的假装过。
   柴静找到的,是真正适合她自己的,是回归到自身,然后开辟出来的路。她写的都是留给她强烈影响的人,她说这些人就像河流,从她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满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
   其实,从回归自我的深处,就会涉入他者和自己共同的生命河流。这一点和心灵疗愈共同。疗愈者最重要的功课在于修通自己。能在心灵深处坦诚的面对自己的人,自然而然能和他人相会于心灵深处。
  
   在读这本书的之前一段时间,我都在思量一个问题:“一个人如何保护自己的天赋和灵性,一个人如何坚守自我?”
   譬如顾城,他拼却一生想要做的,便是打造一个纯粹的童话世界,一个洁净的女儿国,把自己内心所珍爱的一切都保护在里面。他的诗歌,他在新西兰激流岛做的一切,都是要实现这一切。
   顾城的梦破灭了,然后搭上了谢烨的命,英儿的青春,还有木耳的家和童年。
   譬如李安拍摄电影,也企图追问这个问题,他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问观众,也问自己:“一个人秉持着神圣、诗意的精神,如何在残酷又荒凉的现实生活中生存下去?”李安说自己本是一个生活在精神世界里,十分无用的一个人,但是他用少年般的纯真和倔强为自己开凿了一片越来越宽广的疆土。
   柴静在《看见》里,记录自己也遭遇过差不多类似的困惑,她没有把真心真性情看成是珍珠宝贝收藏起来,而是把它们视为种子,植入现实生活的土壤里,任烈日去养育和曝晒,任风雨去灌溉与吹打,如此,娇弱的幼苗长成了一株强壮、坚韧又美丽的植物。
   柴静的答案是我顶欣赏的一种。

   记得很早以前,脑子里曾经有一组变幻的意象,是关于女孩和女人的。“女孩成为母亲,清风白云化作雨水和泥土。玫瑰化作麦田。天空融入大海。于是,便有了生育、滋养、繁衍的功能。”
   这是我自己的答案罢。不再宁为玉碎,不再飘忽不定,一天比一天,更加的脚踏实地,更加的务实,有选择的随波逐流,有选择的在尘埃中打滚,皆是为了让自己,让自己的孩子和家人生存下去,生存的更好。
   有些像严歌苓笔下的王葡萄,还有田苏菲那样,凭着一股女性的本能,质朴的活着,质朴的爱和生存。如此彰显出女人独特的力量,却比某些男人在现实世界里生活更好更自如。
   柴静在《看见》里走的,也是一个女人越来越贴近现实的路。异曲同工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