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中国年轻人被“房子”绑架的爱情和幸福背后——深层心理分析

(2012-08-24 17:29:03)
标签:

年轻人

房子

结婚

焦虑

不被爱

分类: 13年6月以前博文
http://s11/middle/ae448939tc7ffb7d8637a&690


 “没有房子怎么结婚?”“没有房子,总会被人看轻。”

由房子引发的焦虑,在今天的中国,应该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最显而易见的原因大家都清楚,并切身体会得到。

我不想说那个谈厌了的问题。我想说,在“安居乐业”这个大多数传统中国人的幸福标准实现起来越来越困难的时代,我们日常感受到的焦虑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我个人实在厌恶举这样的例子,但是这些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实在太典型了。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一个不太熟的人到另一个人家去做客,在参观了主人的居家环境了以后,最可能问的话是:“这房子是您自己的,还是租的?”这是年轻人和许久没有见面的朋友联系上以后,最可能打听的:“现在过得怎么样?有男(女)朋友了吗?买房了吗?”这是这几年老百姓描述一个人混得还不错的话:“他在(哪儿)买了房。“他们家有(多少套)房。”


现实就是,这花去了普通老百姓两代甚至三代人的存款,并有可能让一个家承担二十年债务的房子,莫名其妙的成为了普遍的社会评断标准。没有房子=没有实力=不达标=没有尊严=贫穷=懒惰或无能。这样的评价是如此的不理性,但恰恰在大众中越传越甚。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性批判的头脑,他对自我和他人的评价就会依附在这样可笑的观点上,他的自尊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这是房子引发出广泛的焦虑的浅层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它更接近于内心,更普遍,也更隐蔽。那就是房子成为了一个人获得爱的阻碍。当然,显而易见的,很多年轻人因为没有房恋爱婚姻受阻——我在这里指的不是这个现状,而是爱本身。也就是说,在今天,房子成为阻碍;在明天,也许别的什么东西同样会成为阻碍。有关爱的焦虑是一直都存在的,而有关房子的焦虑只是各种现状引发的表现形式。

从广义上来说,一个人因为房子,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尊重或轻视,也属于爱的范畴,一个人对房子的追求,实际上是因为对爱的渴望,他需要尊重和关注。

但不得不说,房子可能比另外一些东西更能引起有关爱的焦虑,因为一家人可以没有车,也可以没有珠宝,甚至可以没有享受一般娱乐的经济实力,但一家人必须住在一所房子里面。安定的生活,的确与固定的居所有关。因此,没有房子,可能会让一个人觉得自己甚至不能为家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因此而产生严重的内疚感。而另一方面,如果家人受了那种社会评判标准的影响,那么房子问题肯定足以成为这家人严重的隔阂,爱的交流,生活的幸福感,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可是,难道一个人买不起房子,他就不值得被爱,也没有资格去爱吗?显而易见不是的。可是为什么,我们实际行动上就是这样对待自己或是对待别人的呢?因为,房子的问题只是暂时的社会病,而“无爱感”却是普世的创伤。我们每个人都存在着深深的疑虑,没有种种外在条件,我们本身还有没有人爱?这种不安全感那么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难以信任自己,信任他人,信任社会,信任生命,以至于为了自身的“安全,有些人对自己、他人、社会、生命施与暴虐。

心理学把这种根深蒂固的焦虑归根于早年不恰当的爱和养育,即便是根本没有虐待,没有重大地分离或抛弃,但父母由于太“爱”而不自觉的运用了控制和操纵也伤害到了我们敏感的心。我们学会了,爱是因为我们“好和乖”赢取的奖品,而不是因为我们完整的存在。爱是有条件,有标准的,一旦我们不具备某种条件,达不到某个标准,严厉的惩罚将会随之而来。更要命的是,我们把这些条件、标准,奖励和惩罚内化和泛化,以至于多年以后,在我们完全的成年以后,会继续用来奖励和惩罚自己和他人。而且,在面对普遍的社会标准,或是权威人物的标准,以及自己最亲爱的人的标准的时候,我们的心理防御总是会失效,在刹那之间,那个可怜兮兮的小男孩或小女孩就会出来,在“无爱”的恐惧面前惊慌失措,随之陷入怨恨、疏离、焦虑、和忧郁之中,存在主义哲学家把这样的感觉比喻为地狱。

今天我们面对的是房子带来的焦虑,而明天,我们还不知道会面临什么。我们要怎么样才能不一再的陷入“地狱”呢?那就需要我们有足够强大的自我。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如何去选择和判断?如何去实践作为人的尊严?如何去发掘自身的潜能和生命灵性?如何去爱和创造呢?——这是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博客的每篇文章都是博主认认真真写的,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