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与地坛》的语言特色     《我与地坛》哲理警句赏析

(2008-07-12 18:59:00)
标签:

杂谈

分类: 艺术鉴赏


《我与地坛》的语言特色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至情之文,至理之文。该文对灵魂、生命、情感直至死亡,都写到了极致。他以全新的语言阐述了全新的思考,以独特的语言抒发了浓浓的深情。所以,我们在品赏本文新鲜奇崛的语言时,必须紧紧联系本文的情与理。

词语的超常使用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通常的说法是“古殿檐头的琉璃剥蚀了”,作者突破常规,写成了“剥蚀了古殿檐头的琉璃”。动词“剥蚀”的运用有两个特点。它虽是动词,但通常情况下,它后面不跟宾语,有的语法家叫这类动词为“不及物动词”,“坍圮”“散落”也属此类,只有“淡褪”有点例外。在本文,作者让这几个词都带了宾语。如按常规写成“琉璃剥蚀了”,“琉璃”是主语,是被说明的对象。本文让“琉璃”作宾语,成为被处置的对象,“剥蚀”作谓语,强调了是怎样处置的。这样写,突出了荒园的剥蚀状、淡褪状、坍圮状、散落状。历经沧桑的地坛变得荒凉残破,这正与作者落魄的精神状态相吻合。

  除了动词的超常使用外,形容词的使用也很特别。通常写“琉璃”用形容词红、黄、蓝、绿等,写“朱红”用“鲜艳”“耀眼”等。而本文却用描写人的作风的词“浮夸”“炫耀”。作者超常使用这两个词并不是简单的移用,而是表达了作者目睹之后的主观感受——对“琉璃”、对“朱红”的厌恶与蔑视,曲折地反映了作者截瘫后,消极无奈,烦躁不安的心情。

词语的超常搭配

  “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茫然”“急迫”是描写心情的词,能和“步履”搭配吗?路有远近、宽窄、崎岖、平坦之分,哪有“焦灼”的路?其实,“茫然”也罢,“焦灼”也罢,都是母亲心情的写照。苦命的儿子一人到园里去了,“兼着痛苦、惊恐”的母亲哪里能放得下心呢?到园里寻找,一时见不着儿子,怎能不“茫然”?怎能不“急迫”?怎能不“焦灼”?将这三个词分别与“步履”“路”搭配,反映了作者体察了母亲的苦心,表达了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敬意。

  “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可以“微苦”,怎么会是“熨帖” 熨帖是一种心理感受。作者看到日升月落,春来秋往,园中万物生生不息,感到生命的可贵,摆脱了死神的羁绊,心境安然自适。看到了落地的树叶“坦然安卧”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熨帖”的感受。在这里,作者已移情于物了。

异乎寻常的描绘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不说园墙挡住了日光留下了一溜阴凉,而说“斜切下阴凉”,既表示了日光是斜照的,又把阴凉比作了一个固体物质,可用刀来切,还把“园墙”拟人化,似乎它主动地造出了“阴凉”,静态的物象变得生动可感。又将“园墙”置于“金晃晃的空气”中,写出了“园墙”与“空气”的关系,“空气”往往是被人忽略的,而用“金晃晃的”来修饰,也别出心裁,给人满眼都是灿烂的阳光的感觉。

  “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朱自清写月光是“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沈从文说:“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孙犁说:“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史铁生与诸位大家切入的角度不同,他既不是从下而上写“升起”,也不是从上而下写“照耀”,而是写月光落到地面的效果:“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这“亮”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同时,由“满地上都亮”我们推知:月亮升高了,时间推移了,史铁生在园中呆的时间太久了。“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

  草叶上的露珠滚落往往不为人们察觉,而作者坐在轮椅上长时间的静观默察悬想,于是产生了异乎寻常的感觉。“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露珠无声滑落,却成了“轰然坠地”,真是“于无声处”听到了“惊雷”。露珠轻轻落地,却“摔开万道金光”,真是异想天开的大胆夸张。“摔”写出了千钧之力,一点微光幻作“万道金光”。作者于细微处看出大千世界的灿烂辉煌。史铁生在园中目睹万物皆自由,到处充满生机,心灵摆脱了死神的纠缠,胸怀大为开阔。一切景物,如蚂蚁的摇头晃脑,飘虫的展翅升空,在他眼中都变得美妙异常,连小小的露珠也倍增光彩,充满诗意。

  总之,在学习《我与地坛》这篇散文时,不仅要感悟古老的地坛以其蕴涵的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生生不息的自然真意激起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我与母亲间刻骨铭心的亲情,也应注意品读作者那用以明理传情的优美恳切、新鲜奇崛、勇于创新的语言。

《我与地坛》哲理警句赏析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一篇抒写人生感悟的优美散文。它以自己和母亲为对象,以“我”的肢残为缘起,将个人的痛苦写得淋漓尽致,将母亲的艰难展示得极为充分。在表现这一内容时,作者大量地运用了恳切优美的文字,因而富有哲理的警言佳句甚多,兹引几例赏析:

   1.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赏析:作者残疾之后,地坛公园是他较长时间活动的场所,是这一独特“沉静”的环境,使他活过来,使他感悟到人生的艰难,从而产生了质的飞跃和超越。这种环境“弥漫”着沉静的“光芒”,是培养他飞跃超越的土壤。他感受到了“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更看到了自己残疾的“身影”。可见,这句话将环境、时间和个人的遭遇紧紧联在一起,揭示了时间的无情和现实的残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逃避、不懦弱、勇敢面对现实的坚强意志。

   2.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赏析:这句话先说自己“不幸”,后说母亲“不幸”。前者是说肢体的残疾,后者是说心灵的苦难。它将两个人两种不同的不幸联在一起,以自己的不幸来衬托母亲的更不幸,既表现了母亲对儿子不幸的无奈和痛苦,更突出了作者对母亲痛苦心理的感受,是对母亲深沉的爱,是对母亲深切的理解,以此来揭示母子之间各以对方为重的纯真感人的深情厚意,极具震撼力。

   3.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赏析:这句话是作者对母亲多年来深切关爱自己的总结,是对母亲坚强生活的综合评赞。母亲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她是世上“活得最苦的母亲”,她的命运多么“艰难”啊!可是,她从来不向苦难低头,默默地承受着,默默地关注着“我”的生活、变化和命运,直至猝然去世,这是无人知道的,只有“我”才能体会得最深最切,尤其是当“我”撞开了一条人生之路。母亲离世之后,这种体会就更加“鲜明深刻”了,这是对母亲的怀念、感激和深情赞美,是母亲和母爱伟大的集中体现。

    4.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赏析:这句话将“我”的“车辙”和母亲的“脚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勾勒了“我”与公园的密切关系,表现了自己与地坛的特殊情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母亲来公园寻找“我”的艰难历程。“我”的残疾给母亲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她不得不以“我”的行踪为她魂牵梦绕的线索,为她全部生活的焦点,这是一曲母子相依相怜、共度患难、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人间颂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