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人诗词选注系列
谭嗣同诗十首选注(一)念裕堂
http://s4/mw690/ae392e91tx6CwZCYKnF53&690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长沙浏阳人。清末百日维新著名人物。出身世家,其父为湖北巡抚谭继洵,5岁读书,15岁学诗,20岁学文。广泛涉猎文史百科,对中国国学有较深造诣。同时其又致力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后往来于疆、陇、秦、直、豫、鄂、湘、苏、赣等行省,察视风土,结交名士。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谭嗣同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1896年2月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龢等人。旋奉父命,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供职南京。1898年4月,被征入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当宫中后党密谋政变,光绪帝传密诏康有为等设法相救时,9月18日夜,谭嗣同前往法华寺争取袁世凯支援,杀荣禄、囚慈禧,不料袁世凯向荣禄告密。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临刑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时年34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其代表作《仁学》,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强烈的抨击。他的诗感情真挚,志趣豪迈,境界恢弘,笔力遒劲。
武昌夜泊二首选一
秋老夜苍苍,鸡鸣天雨霜。
星河千里白,鼓角一城凉。
镫炫新番舶,磷啼旧战场。
青山终不改,人事费兴亡。
【注释】秋老:晚秋。镫:古同“灯”。《楚辞·招魂》“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炫(xuàn):光明照耀。番舶:西洋的舰船。磷:就是磷火,夜间野地里有时出现白色带蓝绿色的火焰,俗称鬼火,这里比喻战场上牺牲的将士。
【白话释义】晚秋的夜啊阴郁苍苍,黎明时分秋雨过后一片冰霜。辽阔的天空中银河泛着白光。武昌城里传来军营凄凉的鼓角声。大江中停泊着灯火通明的西洋舰船,然而相比之下,两岸旧时的战场上到处飘荡的野鬼游魂。虽然江河苍茫依旧,人世间却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少荣辱兴亡费思量呀!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黎明前的黑夜情景,隐喻大清王朝即将灭亡,曙光在即。地点选在曾经发生激烈战斗的武昌,着重烘托了旧战场上的新旧对比的气氛。从而引出尾联的慨叹。这使我们不禁联想起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名句“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这样的收官,可以使整首诗不致陷入越来越凄凉的鬼诗气氛,而留给人以深沉雄阔的思想空间。
冬夜
班马肃清霜,严城暮色凉。
镫青一电瞬,剑碧两龙长。
调角急如语,寒星动有芒。
遥怜诸将士,雪夜戍氐羌。
【注释】班马:离群之马。肃:萎缩。清霜:白霜。唐·聂夷中 《赠农》诗:“清霜一委地,万草色不绿。”严城:戒备森严的城池。镫:灯。镫青:即青灯,光线青荧的油灯。剑碧:宝剑的寒光。两龙:指谭嗣同的两柄心爱而随身的宝剑,一名“麟角”,一名“凤距”。调角( diào
jiǎo):吹奏号角。唐·贾岛 《送于中丞使回纥册立》诗:“调角寒城边色动,下霜秋磧雁行疎。”
氐羌:泛指中国古代分布在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部的民族。
【白话释义】离群的马儿行走在草木肃杀布满白霜的道路上。戒备森严的城池(这里可能指的是兰州)里冬夜特别的寒凉。寒风中闪烁的灯光一闪一闪的像闪电一样划破夜空,照在腰间的两柄长剑上,泛着逼人的寒光。军营中的画角声此起彼落,急促如人语。夜幕中的寒星散射着抖动的光芒。这一切都让我们更加怀想和同情雪夜戍边的将士。
【赏析】本诗通过对西部边陲冬夜的描写,充满了对戍边将士艰苦生活的同情和敬意。但是他写的不悲天悯人,却饱含豪壮之气。关于“镫青一电瞬”一句有人认为写的是闪电,是不对的。既然有星光,就是晴空,不会有闪电,更何况标题已经交代是冬夜,闪电更无从谈起
古代“镫”与“灯”通。
和景秋坪侍郎甘肃总督署拂云楼诗二首选一
金城置郡几星霜,汉代穷兵拓战场。
岂料一时雄武略,遂令千载重边防。
西人转饷疲东国,南仲何年罢朔方?
未必儒生解忧乐,登临偏易起旁黄。
【注释】景秋坪:翰林(咸丰二年,1852)出身,五年而至侍郎。咸丰末年,肃顺恶之,出为西北领队大臣,天山南北,无处不到,且于回疆军事颇著功绩。十余年,始内召为总宪,旋升为户部尚书,兼军机大臣。后因云南报销案降官,历转卿曹,方升兵尚,又因甲申枢臣案全体而罢,不久即卒。金城郡:西汉始元六年(前81年)置。西汉末年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甘肃省兰州市、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地区一带,属凉州刺史部。初置时郡治在金城县(县治在今兰州市城区),后移治允吾县(县治在今甘肃省永靖县西北)。东汉末析置西平郡。隋置兰州总管府。唐初置兰州,天宝中改为金城郡,干元元年(758)复改为兰州。星霜:星辰一年一周转,霜每年遇寒而降,因以星霜指年岁。转饷:亦作“转饟
”。意即运送军粮。《汉书·高帝纪上》:“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餉。”这里泛指军队的后勤支援。朔方:北方。南仲,周代卿士,周宣王时为将帅,受命到朔方(在周京城镐城北方,指今陕西的陕北、甘肃陇东、宁夏南部一带)筑城讨伐西戎。《诗经·小雅·出车》记载了南仲往朔方筑城,征讨西戎的事:“……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旂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这首长诗通过对周宣王初年讨伐玁狁( xiǎn
yǔn,北方少数民族,即后来的匈奴)胜利的歌咏,满腔热情地颂扬了统帅南仲的英明和赫赫战功,表现了中兴君臣对建功立业的自信心。旁黄:即彷徨,犹豫不决,不知道往哪里走好。
【白话释义】兰州最早于西汉始元六年(前81年)设金城郡以来,到如今已近两千年之久。汉武帝时期穷兵黩武,开拓疆场。一时的武力得逞,致使其后两千年来耗用大量人力物力来驻守边疆。如今西方列强也想借用武力来征服东方国家,其遥远的后勤补给,势将使之今后面临长期疲于奔命的局面。而驻守北方边陲的将士何时才能回到故乡啊!作为一介书生未必懂得个中的喜忧,登楼远眺边塞形势,更让人觉得不知道往哪里走才好。
【赏析】这首诗纵论古今中外,武力征伐所带来的喜与忧,涌上心头。“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作为踌躇满志的青年,谭嗣同当时还看不到出路,不禁觉得犹豫彷徨。
夜成
苦月霜林微有阴,灯寒欲雪夜钟深。
此时危坐管宁榻,抱膝乃为梁父吟。
斗酒纵横天下事,名山风雨百年心。
摊书兀兀了无睡,起听五更孤角沉。
【背景】谭嗣同由于父亲谭继洵光绪四年(1878),任甘肃巩秦阶道。光绪十年(1884),任甘肃布政使,至光绪十五年(1889)。在此期间,谭曾数次壮游来兰州,随父住在甘肃布政使官署。这首诗就是谭嗣同在兰州游学时写成的。
【注释】苦月:冬月。 管宁(158~241),字幼安。管仲的后人,三国时期魏国高士,自幼好学,饱读经书,一生不慕名利。曾与好友华歆(xīn)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这里是说自己像华歆一样专心读书。榻(tà.):本义狭长而较矮的床形坐具,这里泛指坐席。梁父吟(父音“甫”,fǔ):原是古代山东一带流传的民谣,内容记述春秋时代齐国宰相晏婴以权谋帮助齐景公铲除功高震主三大功臣的故事。据说诸葛亮喜好梁父吟,在躬耕隐居南阳的时期时常吟唱。谭嗣同在这里引用此典,是说自己有诸葛亮一样的济世抱负。名山:指可以传之不朽的藏书之所。《史记·太史公自序》:“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后泛指
不朽的著述。这里借指著书立说。兀兀:劳苦的样子。角:古代军中乐器,以报时。沉:角声低沉,即天将亮时。
【白话释义】冬天里树木凋谢没有了树荫。阴沉欲雪的天气里晚钟沉闷。伴着一盏寒灯我正襟危坐在那里专心致志地读书,也像诸葛亮一样抱膝长吟《梁父吟》,抒发胸中之志。我也曾饮酒畅谈家国大事,著书纵论时局长年动荡的感想。读书累了,放下书却毫无无睡意,起来倾听鼓角低沉的声调,长夜将晓。
【赏析】这首诗是谭嗣同二十岁时的作品,青年学子拳拳报国之心昭然。“斗酒纵横天下事,名山风雨百年心。”已见于言行,不再是仅仅长歌《梁父吟》了。结尾处他特别说,面对动荡的时局我睡不着,正在期盼黑暗过去,迎接新的曙光。
道吾山
夕阳悬高树,薄暮入青峰。
古寺云依鹤,空潭月照龙。
尘消百尺瀑,心断一声钟。
禅意渺何著,啾啾阶下蛩。
【注释】道吾山:位于湖南浏阳北郊,距县十五里,列峰七十一。最高五老峰,海拔786.米。
古寺云依鹤:古人多用翩翩然有君子之风的白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把修身洁行而有时誉的人称为“鹤鸣之士”。空潭月照龙:传说唐文宗生病,出榜求医。忽有白衣老人入奏:“我潭州道吾山沙伽龙也,帝疾明日自愈。”说罢腾云而去。文宗次日果愈,乃遗大臣至道吾山,敕建护国兴华大禅寺,封沙伽龙为“白衣龙王”。禅意:犹禅心,指清空安宁的心。唐·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诗:“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啾啾(jiū
jiū):泛指像各种凄切尖细的声音。蛩(qióng):蟋蟀。
【白话释义】高树顶上悬停着落日,青山葱岭间洒满薄暮的光辉。深山古寺中缭绕的云雾伴随着智慧的长者,月光下的请潭碧水中倒映着白衣老人的身影。高山瀑布洗尽人间红尘,一声佛钟了断了心中的杂念。再没有比这更清空安宁的心境了,万籁俱寂,唯闻阶下的蟋蟀凄清的鸣叫声。
【赏析】1896年夏,谭嗣同遵从父命就官侯补知府,住南京一年有余。曾闭户深究佛学之精奥,著有《仁学》一书。谭嗣同此时写过许多佛教思想的诗。这首诗不是一首普通的写景诗,其中也融有很深的佛家哲理。“尘消百尺瀑,心断一声钟。”看似有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实际上此时谭嗣同的内心却燃烧着“于无声处听惊雷”潜意识。
http://s8/mw690/ae392e91tx6CwZGlRzxc7&690
谭嗣同书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