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的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但和氏璧到底是一种什么类型的石头,一般人可能都不清楚。关于和氏璧的来历,最早见于《韩非子》。《韩非子》载: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今湖北襄阳南漳县历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另一说是在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荆山),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1921年,地质学家章鸿钊在《石雅》中分析,它应是一种珍稀的具有碧绿、洁白闪光的拉长石。2001年,在“中国观赏石博览会”上,展出地质学家、宝玉石和观赏石专家袁奎荣以变彩拉长石复制的“和氏璧”。
从古到今,各种研究都以玉石(狭义)来推断和氏璧的石质。但是直到现在,上述地区并没有发现玉石(狭义的软玉指透闪石、阳起石等物质为主的矿物),倒是玛瑙、玉髓等非常常见。所以,和氏璧有可能是玛瑙、玉髓或它们的混合体,外面包裹着石壳。古时候切割石头可能不是很方便,多凭借经验判断,在石壳很重的情况下,难免出现误判,结果给卞和造成了悲剧。
宋代《云林石谱》中关于玛瑙石的叙述为:“峡州宜都县产玛瑙石,外多砂泥渍,撃去粗表,纹理旋绕如刷丝,间有人物鸟兽云气之状,土人往往求售博易于市。泗州盱眙县、宝积山与招信县皆产玛瑙石,纹理竒怪。宣和间,招信县令获一石于村民,大如升,其质甚白。既磨砻,中有黄龙作蜿蜒盘屈之状,归于内府。
”其中,峡州宜都就是现在的湖北宜昌枝江,盱眙县则在现在的江苏省。南漳与宜昌交界,盱眙距离与安微蚌埠和南京六合也不是很远。从文中可知道,古时候这些地方出产玛瑙石,而且多都带有石壳。在当时,人们就普遍对石头进行打磨,以去掉粗糙的石壳。有经验的石友都知道,石头外壳和内质不一定是一致的,外表再好,内部也可能还是普通鹅卵石。
在宜昌猇亭进行山地平整时,除了出产拳头大小的玛瑙石以外,还发现有大量的被称为旱玛瑙的石头。这种石头呈球形,大的直径有50CM,100多斤。这种石头通常有非常厚的石壳,去掉石壳后,里面多是半透明或不透明石英(质地粗糙),只有极少数为质地细腻的玛瑙,颜色也有白色、红色、绿色等。宜昌当地一些挖机师傅家里存了数吨这种石头,多数被运到河南、广东、湖南、浙江去做料石。
所以,我猜测和氏璧可能是带石壳的玛瑙原石或旱玛瑙。下面我发一些带石壳的玛瑙正反面对照图,大家可以直观体会一下(注意前两块玛瑙原石背面白色部位为玛瑙--二氧化硅胶体,后图旱玛瑙的焦糖色部位为玛瑙质地)。
http://s2/mw690/003bMW2Ozy7l0mYgqkh51&690
http://s12/mw690/003bMW2Ozy7l0nkrbw7fb&690
下面是宜昌旱玛瑙石及其打磨后的情况,事实上很多旱玛瑙内外质地差不多,玛瑙质地且带颜色的不多。
打磨后的旱玛瑙,玛瑙内质为灰白色(像藕粉冻一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