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杂谈(064)粤语变调的重要功能

标签:
粤语杂谈粤语声调 |
分类: 粤语杂谈 |
如果单单写一个“牛”字,你一定会以为是黄牛、水牛那种牛。
不。写出这个字的人却对你解释说,这是一种昆虫,是一种专系蛀食大米、面粉、谷类、豆类等粮食的虫,叫做牛(4-2),读的时候要变调,声调提高。(为方便计,如无必要,对所论及的对象只标声调,不标拼音;当然不是普通话拼音,系粤语拼音,“广拼”)。
此“牛(4-2)”非彼“牛(4)”。光看字形,毫无分别。但两个字声调不同,前者是后者的变调。就因为变了调,就将两种动物,一种是庞然大物,一种小如芝麻,分得一清二楚,没有歧义。变调竟然有这么重大的作用。粤语变调之所以妙,就妙在这里。“米缸里有好多牛(4-2)”,说的是米缸里有很多蛀米虫,而不是说米缸里有几头牛(4)。米缸能容得下几头牛(4)么?你以为大家都是傻的?说笑换个地方。
http://s10/mw690/003bKLIWzy73C0ztPolf9&690
(图片来源:大洋社区-粤语群落-《多音字》)
还有“山牛(4-2)”。也不是黄牛、水牛那种在山上吃草的牛(4),只是一种昆虫,在树林里常见。“山牛(4-2)”比上面的蛀米虫“牛(4-2)”大得多,差不多有小指那么粗。农村的小孩喜欢抓来玩。
http://s4/mw690/003bKLIWzy73C0T50WL83&690
(图片来源:百度)
变调,将一个本调字变成一个意义完全不同的变调字,这是粤语变调的特点之一。这个特点在普通话里是没有的。普通话里的变调只是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而粤语的变调除了也有属于语言习惯之外,作为特点的则在于:变调可以改变一个字、词的字义、词义、词性。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粤语杂谈(053)奇谈粤语声调》里谈论过,举过一些例子。不过,这篇杂谈只是对粤语变调问题作泛泛之谈,未突出重点。现在不避谮气(cem3héi3,啰嗦),再谈一下,再举几个例,不在乎重复,重点讲述粤语变调的重要功能。
▲“桥(4-2)”。是桥(4)的变调。桥(4)的本义是横跨水面上让人和车辆通过的构筑物,引申义是“办法”、“解决问题的途径”。桥(4-2)只取桥(4)的引申义而舍弃其本义,成为一个独立的名词,表示办法、计谋、措施等意义,再也没有桥(4)的本义。“过桥(4-2)”,不是从桥(4)面上通过到达彼岸,而是表示问题解决了,达到目的。“借佢过桥(4-2)”,表示借某人的声誉、或用某人的办法处理、解决问题,绝不是踏在某人的肩膀上过桥(4),也不表示由某人带着过桥(4)。“好桥(4-2)”,就是好计谋、好办法,而不是一道很好的桥(4)。粤语里有个不文雅词叫“屎桥(4)”,是指屎坑(茅厕)里的两块踏板。也有“屎桥(4-2)”一词,意即馊主意、笨方法,也即“屎计(3-2)”,不是那两块踏板。“屎计(3-2)”的“计(3-2)”系“计(3)谋”的“计(3)”字变调。“计(3-2)”和“桥(4-2)”属同义词。不过,“桥(4-2)”字已经脱离了“桥(4)”的本义,而“屎计(3-2)”的“计(3-2)”仍保留“计(3)”的本义,只是改变了用处。
▲“红(4-2)”。是红(4)的变调,例如“三月红(4-2)”的“红(4-2)”。红(4)是指一种颜色,系三原色之一。但“三月红(4-2)”指的不是颜色,而是特指一种早熟荔枝。三月红(4-2)虽然也是红(4)色,但其意义不在色。你一说“三月红(4-2)”,听者立刻联想到荔枝。如果你说“三月红(4)”,听者会以为你指的是某种与常见的、与三原色之中的红(4)色不同的特殊颜色。红(4-2)已经改变了“红(4)”本义,成为一个有独立意义的字(词)。还有一种番石榴优良品种“胭脂红(4-2)”,呈胭脂般的红(4)色,故名。如果你说“胭脂红(4)”,听的人就以为你指的是某种像胭脂那样的红(4)色,而不是指这种水果。
▲“绿(6-2)”。是绿(6)的变调,例如“增城挂绿(6-2)”的“绿(6-2)”。挂绿(6-2)也是特指一种荔枝。这种荔枝总体依然是红(4)色,只有很少的绿(6)色。为何称“挂绿(6-2)”呢,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将绿(6)色挂上去。冇错,原来是来自一个传说。话说,增城那个地方有一对夫妇,丈夫外出,多年未归。一日,丈夫托口信回来,说今年一定回乡食荔枝。妻子在家望穿秋水。等下等下,荔枝成熟了,丈夫还未回家。再等,荔枝熟到快要落地了,丈夫还未回来。她怕荔枝掉下来,就用绿(6)色丝线将一丫树的荔枝一个一个兜住。过两天,丈夫终于回家了。她就去摘荔枝,发现那绿(6)色丝线不见了,荔枝壳上却多了一条绿(6)色的纹。从此,这棵荔枝唯独这丫树每年都结出有一条绿(6)色纹的荔枝,而且食起来特别清甜爽脆。这种荔枝就叫“挂绿(6-2)”。这就是“增城挂绿(6-2)”名称的由来。挂绿(6-2),而不是挂绿(6),因为挂绿(6-2)是一个专有名词,而挂绿(6)的意思不过是“挂上绿(6)色”而已,且有“披红挂绿(6)”之疑,指的当然不是荔枝。绿(6)字变调作绿(6-2),成为一个专用字,未在其它粤语词汇中出现过。可见粤语变调有其特点。
▲“叶(6-2)”。是“叶(6)”的变调。前面加个“黑”字,就是一种荔枝的名称“黑叶(6-2)”,因为这种荔枝的叶(6)比其它品种荔枝的叶(6)稍为黑些。但是大多数广州人不知道也不在乎其叶(6)黑不黑,只辩其壳,凭果形及果壳色调而称乎这种荔枝为“黑叶(6-2)”,没有人(除非此人不熟广州话)叫“黑叶(6)”。“叶(6-2)”这个字和“绿(6-2)”字一样未在其它粤语词汇中出现过。“黑叶(6-2)”也是专有名词,专指荔枝。如果你叫这种荔枝做“黒叶(6)”,听的人会以为你要说的是马骝,黒叶(6)猴。广东蔬菜有一种“黑叶(6)菜心”,因其叶呈墨绿色而得名,到市场上买菜的人就是凭叶色辨认的。你不能将这种菜心称作“黑叶(6-2)菜心”,因为不可变调,变了调就不知所谓;也不能简称“黑叶(6)”,因为“黑叶(6)”只是表示叶色,不是专有名词,与专有名词“黑叶(6-2)”(荔枝)的意义完全不同。
▲“黄(4-2)”。是黄(4)的变调。黄(4)就是黄(4)色。但黄(4-2)就不是表示颜色的名词或形容词,而是一个动词,专门表示果类“在树上成熟”。一些水果,如芒果、木瓜,成熟之前是青色的,成熟之后就呈现黄(4)色。所以,要说水果熟了,就说水果黄(4)了,而不管熟了之后是否黄(4)色。比如某乡下有句童谣:“禾蜢喊,荔枝黄(4),……”(“蝉儿叫了,荔枝熟了,……”;禾蜢是吱吱叫的蝉,喊即叫,黄(4)泛指成熟)。荔枝成熟并非黄(4)色,而是红色,但依然用黄(4)来表示成熟,不过,表示的是一般意义的熟,包括尚未成熟(青色)时摘下来沤熟、催熟。而黄(4-2)就特指树上熟。“树黄(4-2)”就是树上熟。将黄(4)字变调就成为一专用动词,改变了本调的词性。
▲“刨(4-2)”。是一种工具,是名词,如木工刨(4-2)、平刨(4-2)、西瓜刨(4-2)(指一个人哨牙,适合刨(4)西瓜)、铅笔刨。使用这种工具叫做刨(4),是动词,如刨(4)木、刨(4)西瓜、刨铅笔。“刨(4-2)”与“刨(4)”词性之别,仅在于声调不同。
▲“散(3-2)”。是形容词,如散(3-2)收收、一盘散(3-2)沙。本调是散(3),是动词,如分散(3)、解散(3)、散(3)档、散(3)班。
▲“蹄(4-2)”。这个“蹄(4-2)”字只见于 “马蹄(4-2)”(荸荠)这个词。“马蹄(4-2)”不是马的脚“马蹄(4)”。变调与本调意义完全不同。
▲“月(6-2)”。是广式月(6)饼的简称,如五仁月(6-2)(五仁月(6)饼)、莲蓉月(6-2)(莲蓉月(6)饼)。“月(6-2)”和“月(6)”虽然相关,但各有所指,前者指的是中秋节吃的月(6)饼,后者指的是“月(6)”的本意月亮、中秋圆月(6)。
▲“和(4-2)”。网上传出一段令人捧腹的笑话。某人乘车经过一个地方,那里高高挂着一个大招牌“人和良种猪杂交场”,此人惊讶不已,大声呼叫“人和猪杂交!噉都得?人点可以同猪杂交架!真系天下奇闻!”引得满车乘客哈哈大笑。原来那地方叫“人和(4-2)”,不是“人和(4)”。“人和(4-2)”是地方名。大概这个“和(4-2)”字只是在地方名里面出现(广州海珠区有“信和(4-2)广场”),其它与地名无关的场合尚未见出现过。此人不知就里,将“人和(4-2)”读成“人和(4)”,闹出笑话。“和(4-2)”系“和(4)”的变调。“和(4)”系连词或形容词,变调后的“和(4-2)”却失去连词的意义,不过仍保留几分形容词的意义。“和(4-2)”也许系从“和(4)睦”、“和(4)谐”、“和(4)气”、“和(4)平”、“和(4)顺”等词语里的“和(4)”字(形容词)变调而来,用于地方名确有几分吉利,但绝无“人和(4)猪”的意思。
http://s7/mw690/003bKLIWzy73C164b5486&690
(图片来源:大洋社区-粤语群落-《多音字》)
▲“门(4-2)”。走后门(4-2)的“门(4-2)”,其本调是“门(4)”。后门(4)只不过是在房屋的后面开的门(4),许多大院都有后门(4),本来并无特别意义。但是,后门(4)多是对着小路、小巷,从后门(4)出入比起从对着大路、大街的前门(4)出入多了一点隐蔽性,于是,从后门(4)出入就被赋予“隐蔽、不公开的行为”的意思。久而久之,门(4)字变调为门(4-2),最后“走后门(4-2)”就成为贬义词,比喻见不得人的背后交易。变调将一个中性词变成贬义词。
▲“媒(4-2)”。是媒(4)婆、媒(4)人、媒(4)人婆的“媒(4)”的变调。“做媒(4)”就是介绍婚姻的,不少夫妻就是有媒(4)人的撮合而成亲。“做媒(4)”是正当的事情,婚姻介绍所就是专营“做媒(4)”的。但“做媒(4-2)”意思就完全不同了,是专指扯皮条的、介绍非法勾当的行为。在街边经常见有人摆棋局,还有两三个人在旁边指手画脚,吱吱喳喳,意图引诱路人入局上当,这几个人就是“媒(4-2)”。在一些医院挂号的地方,也常见有“媒(4-2)”专事为非法诊所拉客,这些“媒(4-2)”还有一个“大号”叫“医托”。还有“酒托”,这也是“做媒(4-2)”的。“媒(4)”是一个中性词,变调后的“媒(4-2)”却是一个贬义词。话又说回来,不要以为婚姻介绍所一定是“做媒(4)”成全好事,内里也有“兼营”“做媒(4-2)”勾当的。
▲“佣(4-2)”。由“雇佣(4)”的“佣(4)”变调而来。“雇佣(4)”是并列结构的动词,两个字都是动词,表示用钱雇请做家务的工人,受雇的人叫“佣(4)人”。而“佣(4-2)”则是个名词,但与“工人”无关,表示某种形式的金钱、报酬、利益、贿赂,于是就有“佣(4-2)金”、“回佣(4-2)”。“佣(4)”和“佣(4-2)”声调不同,就区分出动词和名词。
▲“冷(5-1)”。这是编织毛线衣的毛线,名词,织出来的衣服属寒衣,天气冷(5)的时候才穿的,叫做冷(5-1)衫。这个“冷(5-1)”是由“冷(5)”变调而来,后者表示温度低,是形容词。变调将一个形容词变成名词。
以上例子说明,粤语字、词变调和不变调在字义、词义、词性上是不同的。
粤语这个变调特点往往被忽略,而被视为是各种语言的普遍现象。有人认为普通话甚至外语也有变调,所以粤语变调并非稀奇。殊不知普通话和外语的变调只不过是说话时的语气、语调,不改变字、词的本意,与粤语变调不是一回事。
这种认为粤语变调并非稀奇的观念,表现在:
1,一些字词典以及同类型的书籍只标示“正音”、“本调”,而将很多字可以读“变调”的事实排除。
2,这类书籍将一个字变调后的“调”当作该字的“本调”,例如将“游河(4-2)”当作“游河(2)”(疑似“游可”)。
3,将一个字的“本调”和“变调”看成只是“文读”和“白读”的区别。
以上三点表现可能涉及到语言学方面的高深理论。如果是这样,请恕笔者见识浅陋,说不清楚。
上面谈的是粤语变调的主要特点,也就是它的重要功能,一句话就是,“粤语变调可以改变一个字、词的字义、词义、词性。”
粤语变调当然还有其它功能。比如,变调后不改变字、词的字义、词义、词性,但改变该字、词的用途。又比如,变调后增强粤语的音乐性,使之成为在普通话以及各种汉语方言中最优美、最好听的语言。粤语之所以音韵清切,意义明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大量变调。
粤语变调的重要性不能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