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粤语杂谈(07)“扇鸡”“骟鸡”和“线鸡”

(2013-10-03 20:21:27)
标签:

粤语杂谈

粤语字词

骟鸡

分类: 粤语杂谈

粤语杂谈(07)“扇鸡”“骟鸡”和“线鸡”

作者 标新立异

 

广州食肆的菜谱里常有“扇鸡”这味菜色。“扇鸡”是什么?

 

“扇鸡”的正确写法应是“骟鸡”,“骟”的意思是对动物阉割,“骟鸡”就是阉了的公鸡。未阉的公鸡,广东人称之为“生鸡”。由于“骟”字多了几笔,写起来有点“繁”,人们就将这个形声字省其形部而留其声部,“骟鸡”就成了“扇鸡”。大多数广东人都接受这个“扇”字。

 

广东人不喜欢吃“生鸡”,要吃鸡就首选“鸡项”或“骟鸡”。“鸡项”就是嫩母鸡,以刚产第一窝蛋为上乘——广东人以挑食著称可见一斑。由于少人食用“生鸡”,加上“生鸡”实在不好养,太调皮、吃得多长得慢,所以乡间很少饲养“生鸡”,除非养来做种,或留作祭祀牲品;当小公鸡长到毛翼丰满,就要阉割。于是三百六十行里就有“阉鸡”这一行,干这行的师傅叫“阉鸡佬”。“阉鸡佬”穿街过巷,吆喝招徕,生意不错,尤其是每年农历十月十一月,生意特别好。这时各家各户都要准备“大骟鸡”过冬或过年(过冬就是庆冬至,广东人有“冬大过年”的说法,过冬颇为郑重),就将几只公鸡阉了,然后“槽”起来(困在鸡舍里)养,不让走动,饲以精料——这样的饲养方式叫做“槽骟鸡”。“槽”过的“骟鸡”体形硕大,毛色靓丽,骨细肉嫩,肉质鲜美,确是过冬过年必备的美食佳品。可见,“骟鸡”是广东人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不过,市场上出售的以及食肆供应的所谓“骟鸡”多是“流嘢”(质地差的货品),充其量不过是阉过的“走地鸡”(散放饲养的农场鸡);须知“槽骟鸡”时间长、饲料精,成本很高,只适宜自产自用,不可能市场化。

 

“骟鸡”也有人写作“线鸡”的,笔者小时候见大人们就是这样写的,于是有样学样,照写不误;如今广州有些食肆的菜谱就有写着“线鸡”的。表面看来,以“线”代“骟”是写了白字,实际上“线”和“骟”息息相关,因为“骟鸡”(阉鸡)离不开“线”。

 

阉鸡是这样操作的:事先用一根线穿过一支针状小棒端部的小孔,然后用锋利的小刀在鸡的腹部接近鸡腿处切开一个小口,接着用小棒将线引进鸡的腹腔内,把鸡子(睾丸)带出体外,切除,最后缝合创口。“阉鸡佬”动作熟练准确,整个手术过程不外两三分钟。手术的关键用品就是一根线。不要少看这根线,试想一下,如果不用线,有什么办法可以把鸡子掏出体外呢?用手指肯定不行,不仅够不着,而且势必扩大创口,容易感染,造成公鸡阉后死亡;用勺子掏也不行,滑溜溜的,能掏出吗。可以说,没有线就不能阉鸡,无“线”则无“骟”。

 

所以,将“骟鸡”写作“线鸡”是顺理成章的——将“线”字作动词解不就很自然吗。事实上,用某项操作所使用的关键用品的名称,来命名该项操作的构词方法(名词转作动词+宾语)在汉语中屡见不鲜,例如:用钻头打孔叫“钻孔”,用剪刀将多余的纸除去叫“剪纸”,所获得的艺术品也叫“剪纸”;再如粤语里面:用衣车(缝纫机)做衣服叫“车衫”,用车辆运载货物叫“车货”,用煲(锅)做饭叫“煲饭”,等等,不胜枚举。

 

而“扇鸡”怎么样?“扇”字显然是一个白字,不会因为多人接受而改变其白性。

 

广东人之所以乐意接受这个“扇”字,这与他们对白字的宽容态度有关。原来粤语中有很多词都是有音无字的,要写出来就只好用同音或者近音的白字代替(或在只表音的字的偏旁加“口”以示读音而不取义,如上面“流嘢”的“嘢”字就是,“嘢”即物品);可以说白字满篇是粤语文书的特色,这种特色屡屡见诸粤曲、粤语歌曲的歌词中,俗不可耐。广东人对这种现象见得多了,听得多了,都习惯了,也就无所谓了,白就白吧——何必较真呢,反正粤语文书是不登大雅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