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童话故事 |
《西海固印象》—— 获首届校园电影节之最佳剪辑提名
须弥山位于西海固的中心位置
(西海固:宁夏南部的西吉,海原,固原及其周边地区)
/
1、环境——那里曾经是一片大泽
西海固在120万年至170年前的第四纪中期是连绵不断的大泽,这里的主人铲齿象、双峰驼、羚羊还有无数的飞禽走兽悠闲地生活着。随着喜马拉雅山和昆仑山脉的隆起,在燕山山脉及第四纪冰川的作用下,在100万年左右的时间,来自中亚和蒙古高气压区的西北风,将北部戈壁荒漠的黄色粉尘扬上天空,在秦岭这样长而高大的山脉阻挡下风力的减弱,那粉尘落在了太行以西秦岭以北的大地上,这扬上天空的黄色粉尘就是人们今天所说的“沙尘暴”,民间的老百姓叫它“黄土雨”,终于堆起了一个6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西海固就是这黄土高原西南缘边上降雨最少的部分,这里再没有了铲齿象,再没有了美丽的大泽。环境的自然法则是残酷的,就像生命面对死亡。
在二十世纪之前很长的一段日子里,西海固的自然条件虽然恶劣,但也还能勉强养活着这里的先民们。人口的稀少和以畜牧业为主的生存方式,让这里的生态保持着最基本的平衡。西海固中的固原县,从汉代起就有了行政设制,也曾作为北中国的资源地之一,是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
环境的急剧恶化是从清末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清末回族大起义失败后,大量被镇压了的起义军,被强迫驱赶到这里。西海固中的泾源县当时的四万余人,是把原有的汉族居民迁移到相对富足的地方之后,将陕西西安和渭南一带起义失败后被镇压的民众迁徒而来的。据不完全的统计,清末西海固的移民人口近15万人。大量的移民给本来就十分脆弱的西海固生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西海固,也曾有过连续多年的风调雨顺,农业开垦的短时间丰收效应,使得开垦的面积进一步扩大,人口迅速增加,从那以后生态环境便开始了逐年恶化的趋势。到了五六十年代,这一趋势进一步加重,农业的无序垦植、畜牧业的过度放养、人们乱砍乱伐、以及挖草根要用于生火的等各种对生态的严重破坏的行为,终于使西海固的黄土地彻底裸露了出来,变成了几乎没有任何植被的荒原,光秃秃的黄土一望无际。
七十年代,在联合国宣布这一地区是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后,旷日持久生态移民开始了,一批一批西海固的居民被迁了出来,迁到了富足的银川平原。但是西海固人口的高增长率,没能使得人口逐渐减少,却依然在增加,各种移民工程还在继续着。今天政府实施的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多项生态工程,客观上缓解了生态继续恶化趋势,但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一趋势。
2、水——渴命的甘露 永久的企盼
在西海固,几乎每一个生命都可以给你讲叙一段他们生命中与水相关的故事。在这里人们永远地渴水盼水,水几乎成了每一个西海固人最揪心的字眼。西海固多数的人们,饮水是靠一种叫做窖的容器来收集的,这容器是一锹一锹地在黄土地上挖出来的。打窖要向地下挖一个八米左右的大坑,再一锹一锹地把它向外揎大,等到约摸着到了可以盛下二三十方水的时候,把一个个棒状的胶泥砸进窖底窖壁, 砸的瓷瓷实实,来保证将来不渗入土里一滴水去,再用棚板盖住上口,这窖才算是打成了。
人们企盼着夏日里来场暴雨,只有这样灌进窖的水才可以多一点。如果夏日旱了没下暴雨,那就要等到冬日背尽山凹里的积雪,来年化作一窖浊水便养活一家人的性命。在以前,家庭的殷实程度主要是靠储水量来体现,媒人到了婆家要看的家底,就是看看这家存下几窖水,没有存下水的家户是很难娶上媳妇的,女儿嫁过去一定是要受苦的。
天实在是旱了,旱到了一滴水也不肯从天上落下来的时候,乡亲们便要十里八里地去排队等上很久, 到几十米的大沟深处去打点苦水来活命。这苦水很苦,苦得连牲口都不肯喝,骗着牲口喝水的方法, 是在苦水上撒一层牲口爱吃的麸子,牲口喝掉一层抬头看看,人们再撒上一层……
每年初冬时节,你经带可以看见一群一群的人们带着罩列背着背斗去沟底里捞水,因为刚刚开始结冰的水,最先冻住的冰茬儿一定是水中最纯洁的部分,捞上来化开了便是甜水。苦水的矿化度很高,一般在5-7度之间,最高的地方水的矿化度达到了10度以上,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的饮用水标准,就是这样的水,也不是每一个村子的沟底里都能冒出来的, 有苦泉的村子也往往比没有苦泉的村子人要多了许多。
在西海固有关水的故事太多太多,人们的现实愿望和希冀也大多与水有关,海涛、泉有、水生、水花等等的人名比比皆是,旱天岭、一碗泉、水断头、喊叫水这样的村名让人看来心颤。为了水人们甚至要撕破脸皮要流血;为了水们会被挖窖时突然塌下来的黄土砸伤砸死;还有为了水, 整村整村的人们荒废了自己的家园去寻找新的水源地新的希望。
为改变西海固人严重缺水的局面,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政府实施了多项引水工程,从几百公里以外的黄河中, 分多级上杨,的确解决了一少部分台地平原的人畜饮水需要,但真正生活在土塬之上的山民们,收集雨后的地表水入窖,依然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饮水方式。
3、土地——旱海薄土下的火焰
没有水的土地是稀薄的,西海固土地薄得让人寒心。在这里,一亩小麦的产量, 有雨的正常年份是三四十公斤左右。干旱的日子,每亩撒下去五公斤左右的种子,经一年的辛勤耕耘, 收回来的也就十来公斤。遇到大旱, 土地便绝产。绝产的年份现在是越来越多,每五六年几乎就要遇到一次。人们却依然年复一年的播下希望的种子,企盼天降甘露有所获得。
西海固的人们盼雨的心切,既希望细雨朦朦,也盼望着暴雨猛至。连绵几日的细雨, 可以让久旱的土地饱尝一下水的滋味, 只要晚春和初夏各来一场,今年的收成就有了一半的把握。但千万不能遇上盛夏里的窜地风,窜地的热风贴着地面跑,农作物经它一吹,上面还绿油油的枝叶, 根子已经干了。盛夏如果你感觉脚下的温度比身上的温度高的话,那你很可能遇上的就是窜地风,你会感觉到地下在着火。
西海固的降雨量每年就那么多,细雨连着下上几天, 人们也要心慌意乱的。这么个下法人吃什么,没有暴雨地表不可能迅速积水,水窖的收水成了问题。来了暴雨水窖饱收一窖雨水,可大沟边上的土地又会随着暴雨一块一块地被冲走,冲到遥远的黄河里去,一场雨过后, 村里少上几亩或者十几亩地早已是常事儿了。在西海固人均也就十亩左右的旱地, 地太薄长出来的东西太少,人们只好继续开垦新地,没有了平地就把山坡也开垦出来,坡地最陡的地方斜角能达到30度,这地越陡水土流失也就越加严重,但人们不能没有土地。
西海固种植最多的作物是土豆(马铃薯),它耐旱,生长期短,只要秋天来点水气它就可以长出来,肥施足了,每亩也可以产到五百至一千公斤,所以土豆是西海固老百姓的主要口粮,每人每天的消耗三五公斤。随着种植技术的提高,这几年也有了一些像旱作地膜玉米、旱作冬小麦等新的种植方式也在推广之中。
4、副业——能找到的生机
西海固的土地粮食打不出来几斤,种其它经济作物的可能性也就更小了,人们只有去寻找能寻找到的别的出路以解决生计。在西海固为了生计的几项重要副业,与土地同样地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掏龙骨——即在黄土层以下的海沙层去挖掘100万年前各种动物留下的遗骨化石。龙骨是味中药,主要药效为镇定安神,固涩止血,因其难采,常为中药中的珍品。西海固的同心县窖山乡和纪家乡, 是中国古生物化石的重要出土地之一,就是这地下的古生物化石,今天却以每年近百吨的产量, 被当作中药被人们从地下挖出来,销往全国各地,熬进了中药汤里。掏龙骨的洞子要伸向地下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洞子很小,大了容易塌方,只能爬着进出,但还是有一些人进去后再没有出来。农民从洞子里掏出的龙骨每斤的售价也就一块多钱。
挖甘草——甘草也是味中药,一种耐旱的野生植物, 主要药效是清肺解毒,同时是调和诸药的药中基药, 因此用量特别大。它曾是宁夏红(枸杞)、黄(甘草)、蓝(贺兰石)、白(滩羊皮)、黑(发)的五宝之一,也曾给宁夏人民带来过自豪与荣耀。甘草采用的是植物的根部,要得到一根指头粗的上等甘草,得挖下一米多深,这粗根的枝枝叉叉细须碎节,收集起来只有不同等级不同价格区别,但都可以拿来换钱。甘草被挖走了,留下却是被掘开了的黄土,再没有了植被的呵护与照顾。
抓发菜——发菜是一种形似头发的野生食用菌,生长在地表草根附近,因其与发财谐音,一直倍受东南亚和沿海一带的人们所喜爱,也曾是宁夏的五宝之一。抓发菜的工具是地抓子,用排列得密密麻麻细铁丝勾做成,他可以将草根和发菜一起从土里抓了出来, 抓出来毛草再用水一点一点地去淘,淘完后再一根一根地去拣。拣出来晒干就有了头发的模样,一砣一砣乌黑发亮的发菜也就名贵了起来。一个能手出去半月二十天的,抓好了的确可以抓上半斤八两,至少可以卖上百拾块钱,这在人均收入五六百元的西海固, 可是一笔大钱。
掏龙骨、挖甘草、抓发菜的营生现在都被禁止了,但是人们习惯的传统副业不可能完全按照行政命令的方式就消失了,在查的不紧的时候人们还是继续着,你查你的我干我的,抓住了东西给你, 然后继续。
回族有经商的传统,在西海固几乎每个农民都在贩点什么,农闲了便到集市上去转转。集市非常热闹,有专门为人砍价的价人,有专为人把秤的秤行,还有专门辨别货物真伪和货物等级的看家,这些行当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干的,大多数人还是靠着东边说好了价才到西边去找货的方式,干上一天赚碗面吃,吃了这碗面今天就没有白来。至于传统皮货羊毛羊绒生意,西海固早就是西北的集散地了。
有些危险犯罪的行当也有人涉及,今天西海固中的同心县, 还没能从五个全国贩毒重点整改县的名单中剔除出去,就因为这里可做的和能做的副业实在是太少。
5、居住——空间是有准备的
西海固人们居住的坐落是有讲究的, 要讲的并不是汉学中的风水,而是他们与居住相关的苦难经历和他们为了这经历而不停变化中的民居形式。
初到西海固的回族先民,特别是清末被强制移民到这里的回回们,在这山大沟深,人烟稀少的黄土腹地,为躲避战乱防止盗抢,多采用单孔深窑的居住形式。窑挖的很深,要挖进黄土五六十米,一孔窑就是一户人家。窑面一般无窗只有个小门,门上留一个三角气孔,进窑后先是一盘大炕,炕后是灶,灶后为粮,粮后存柴,再往里就是一个大大的圈, 家里的所有羊只牲口, 晚上都要被赶了进来圈里,窑底才是放杂物的地方。
在这孔大窑里还一些小的侧窑和通向窑外的暗道,侧窑一般是与宗教相关的专用场地,有用来礼拜安拉的静房,有专为沐浴用的水房,也可能在大窑某个暗处再挖上一两处暗窖,专门用来藏粮食。当土匪来抢时,只要顶住窑门,家人财产就有所保全,如果敌人强攻则干脆把窑的前半部分彻底捣塌,用塌前保后的办法将窑封死,人从暗道逃生。
随着世道安宁,人们开始逐步结束了单窑人畜一窑的生活,修建起了旱箍窑,用相对省时省力的办法,在平地里用泥土箍窑而居,以保持窑洞冬暖夏凉的特点,这种窑最怕连阴雨,有上一周左右的连阴雨,窑项受潮便要塌下来。
现在人们多用夯土筑后墙、前脸加窗上砖、架梁上椽加平项的办法建造平房居住。你走进西海固,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这百余年所留下来的各种民居形态。在西海固不同的区域,民居形式也有所不同,往往带有很强的祖居的民居特点,像泾源西吉一带的回族居民,则完全保留着他们曾经在八百里秦川时, 所居住的民宅样式,即半边起脊、前低后高、屋顶加瓦的高房。
6、宗教——穆罕默德 主的使者
生活在西海固的回族穆斯林们,残酷的生存现实的确让他们缺衣少食,但对精神生活丰富和永恒的追求,他们一天也没有停止过,笃信伊斯兰教已成为他们生命的支点,顽强地支撑着他们全部的生命意义。回族是个全民信教的民族,基本的信仰方式包括内心诚信、诵念表白、身体力行。有六大信仰和天命五功。
信安拉。安拉是独一无二的,造化天地万物,主宰日月星辰和宇宙的一切,安拉具备一切美德,至知、至能、至全、至善。安拉慈悯、公道、多恕,回族不崇拜任何偶像,也不崇拜图腾、植物、动物、自然、灵魂,更不信财神、火神、风神等鬼神。
信天使。天使是真主造化的,无姓别、无老幼,遵照真主的意志管理天上和人间一切周转和善恶以及自然现象等。回族强调信天使,但绝不允许崇拜天使。
信经典。确信《古兰经》是先知穆罕默德接受安拉特遣,由安拉直接或通知天使根据天上原型本逐字逐句地授于先知的“天启”。《古兰经》体现了安拉的意志,是穆斯林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社会立法的依据。对穆斯林来说,《古兰经》既是安拉昭示世人的最后一部经典,同时也是先知穆罕默德接受“使者”使命的凭据,是伊斯兰教万古不易的根本法典。
信圣人。安拉在各个历史时期向不同的民族地域内派遣了无数先知,指引人们去邪崇正,皈依安拉的道路,历代先知分为列圣、钦圣、大圣、至圣四个等级,只有先知穆罕默德一人称为至圣但穆罕默德是人而不是神,他和凡人一样也有妻室儿女。
信复生。终有一天安拉将毁灭宇宙和一切生物,无一幸免,世界毁灭之后任凭安拉的意志,一切生物将被复活,集中于安拉预备下的审判场,复活的生物将根据生前行为记录,接受末日审判,真主赏善罚恶、毫厘不爽、至人感恩。行善的进天堂,作恶的下火狱。
信前定。人生的寿命长短,贫富贵贱,善恶丑美,一切均由真主在你生前已定夺好,回族穆斯林认为,前定虽不可移易,但是,在前定支配一切的前提下,人们仍有一定抉择的自由,弃恶从善、趋利避害。前定是绝对的,自由是相对的,人世间样样如此,人各有志,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去猎取需求,至于成功与否,则始终超越不出前定的范畴。
天命五功即:念、礼、斋、课、朝
念——信仰的表白,即念主,要求人们必须在口头上公开申明安拉独一,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感赞安拉之洪恩,通过念词,树立牢固的信仰基础,以获得心灵的归宿。
礼——礼拜安拉,意义在于以身体力行的功夫,接近安拉,昭事安拉,表达对安拉创造养育、赐福的感赞。礼拜规定一日五次,有晨礼、晌礼、晡礼、昏礼、宵礼。礼拜首先要沐浴,然后才可以临拜;其次要“盛服”,拜服要洁净庄重;再则要求礼拜选择“洁处”。礼拜的朝向必须以麦加的克尔白圣殿为向往,西海固居于麦加以东,回族穆斯林向西朝拜。
斋——节制嗜欲,即斋戒,其意义和基本目的在于通过戒持,即不饮不食,忍饥耐渴,断绝各种尘情抑制个人私欲,以敬事真主,相近真主。还要求省过、节欲、靖心。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有过失,但只要知过悔改,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过失自然消失。
课——施济贫困,即天课,一种济贫制度,也称“济贫税”。每一家回民到年未将资产清算一下,除自己生活所需外,盈余都按比例纳课。这些钱物,可以散给贫穷者、管理赈务者、无能力还债者和无依无靠的人,也可以用于修桥、办教育及其它慈善和公益事业。
朝——复命归真的实践,即朝觐,伊斯兰教的一项法定功修,即朝觐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克尔白”圣殿,回族称作朝罕志,视为复命归真的实践活动。回族穆斯林对一生中能去麦加完成朝觐的人非常尊重,称为“哈吉”,认为这是人一生中非常荣耀的一件大事。
7、人生——两世吉祥的人生
两世双修说是构成西海固回族穆斯林人生观的核心内容,即追求现实生活的“今世”幸福与复活后的“后世”吉庆。对于今世幸福的寻求,回族穆斯林认为,既然真主给我们安排了自然资源,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要用阳光、空气、土壤、水来种殖植物,要利用各种条件从事经商活动,要尽可能地获取更多的财物。
回族把劳动看作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是获取财物的正当手段,是实现今世幸福的最重要途径,反对那些因好吃懒做而造成贫困的人和事,歧视乞讨,厌恶游手好闲的人,认为讨来的钱再多,也不如虽然自己受穷,但有着坚强的意志与高贵的气节,这就是穆罕默德所说穷是好的。
以劳动谋生、劳动高于一切的观点、养成了生活在西海固的回族穆斯林们,有着非凡的的忍受力和勤勉持家的基本生活习惯,以此来追求今世幸福的人生的目标。对于后世的幸福,也不是渺茫的,可以在今世预先寻求,回族穆斯林把信道、行善、去私看作是进入后世天园了基本途径。
信道就是坚定的伊斯兰信仰,信仰必须是真诚而又内在的,必须“入你们的心”。行善就是所有利人、利群、利社会的行为,如帮助人、救济人、劝导人等。去私就是行善时动机要纯,目的要端正,不能为个人利益而行善,不能以得到回报与虚荣去行善,沽名钓誉、患得患失,都是私的表现,有了私就不可能实现正真的善。去私是行善、信道的前提;行善是核心,是最基本的内容;信道是行善的灵魂与精神支柱。
回族穆斯林把寻求后世幸福的过程,看作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过程,把信道行善获得的报酬看做是衡量人的最高标准,把行善的人生看作是最有价值的人生,而价值的大小,则取决于行善的多少和信仰的程度,只要真正做到信道、行善、去私、实现后世的幸福是不难的,而一生行善、信仰坚定,就会实现真正穆斯林的人生价值。
8、人际——严肃的人道
在西海固,每个穆斯林都负有着双重的职责:奉行“天道”与“人道”。信奉安拉,实践安拉昭示的道路,便是完成了“天道”,必须严格按照人间伦理规范对待“五典”,即夫妇、父子、君臣、兄弟, 朋友的关系,这样才尽到了“人道”。
回族穆斯林对“人道五典”的排序, 不同于儒家的“君为臣纲”,突出强调的是夫妇代主育人作用。所有穆斯林都是安拉的儿女,父母也是代替主来养育主的孩子,从而把它提到了天命的高度,其理由是有天地才生万物,有男妇而生人类。
“天下穆斯林是一家,天下穆斯林皆兄弟”的理念,便得西海固的人们更重视血脉相连, 亲密无间的情感渊源和情感联系。夫妇间强调的是夫守夫道,妇守妇道,洁身自好同甘共苦,患难而无怨。父子间强调拜主之次便是孝亲,作为父母既便生计艰难, 也要为子女完成男娶女嫁的使命。你如果问及某个老人,他告诉你, 他的子女都成功了,那就说明他已经完成了代主育人的使命。作为儿女,克尽子道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有“敬身”,同时要和世济人, 才能不辱父母的德行。穆斯林视兄弟为一体分成的二身,兄弟间强调的是兄宽弟忍,兄弟共义。而朋友间的关系, 则被视为帮助自己完善德行所必须的联系,真正的朋友是自己的照垢之镜,疗疾之医,对待朋友要讲的是大义大礼。
在西海固,泛爱芸芸重生,助丧、探病、释讼、解争以及顾爱亲戚、和睦邻里、体恤孤弱、悲悯贫困,一直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所倡导的行为准则,西海固的百姓们也努力地实现着这些行为要点。在清真寺阿訇宣讲的卧尔兹(演说词)中, 你经常可以听到关于人际间做人的道理。
当你踏上这块土地, 人们对你的热情,你甚至有些不太习惯, 他们会把家里唯一的食物先给你吃,也会一家接着一家地请你去串门。进到家里只要客人吃上一嘴,这个客人才算是招呼了,为此也许你有可能一天要吃上好几顿饭,这要看你这天一共去过几家。
9、女人——祥和宁静的面孔
有人说有信仰的女人和没信仰的女人看上去是不一样的,有信仰的女人祥和面善,没信仰的女人多少有些无助与紧张。是呀, 生长在西海固的女人的确有些不同,她们总能给你一种圣洁而又宁静的感觉。很小的时候老奶奶们就会在耳边不停地念道着,我们是安拉的女儿,我们是纯洁无杂的,有一天我们回到安拉那儿去,身子和心一定要是干净的,否则安拉就不收你了……
在西海固无论生存条件如何艰苦,从小一切保持洁净, 是女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须恪守的原则。她们一定要把被子叠得方方正正四角分明, 炕单拽得平平展展整整齐齐,锅灶擦得明明亮亮一尘不染,就是红砖铺的地面也会被女人们用拖把拖出光亮的油来。
女孩到了十二三岁,老人们就会教着她去做礼拜,开始了净化心灵的身体力行,从此顺从主的意志,顺从男性的意愿,不因贫困而违礼,不因燥动而违教,就成了西海固女人们一生所必须体现的品质。女人们到了十五六岁, 便到了婚配的年龄,完成这一体现穆斯林美德的人生大礼,是对人类生存繁衍的一项神圣承诺。它是一项积极的宗教义务,因此在西海固穆斯林女子, 是不可能嫁给非穆斯林的。在她们看来,没有彼此一致的宗教信仰,就没有了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寄托,也就没有了共同语言,同床异梦,终无幸福可言。
西海固的女子是顺从的,她们顺从着父母的意愿,顺从着父母对她们婚姻的安排,几乎在婚前根本就不知道今后的丈夫什么样,也不明白要嫁过去的村子在什么地方, 就这样在阿訇的证婚下, 就嫁了过去,开始承担一个女人所能承担的一切义务与责任。在西海固的农村, 完全由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缔结的婚姻, 今天依然罕见。西海固的女人是很难露面的,只有在给客人们端饭的时候你才能见到她们,听到她们的声音,也只是些与吃饭有关的话语,她们很少与自家男人同桌,更不要说是外人了。
地里的农活儿她们一点也不比男人少干,特别是在今天,男人们出外打工去了,地里家里的全部活计就落在了她们肩上。到了孩子慢慢长大,儿子一个个地分了出去女儿都嫁了出去,女人们这才彻底地放松了下来,其后每日的功课就成了从早到晚五次的念主拜主,而且从不间断。这时候你再去观察一下她们:安静、祥和、悲悯、超然——她们是有信仰的女人。
10、男人——残酷现实里的智慧
西海固的男人是精明的。没有了这份精明, 就没有了残酷现实下的精打细算,也就没有了那易货贸易间的微薄利润。西海固的男人是忙碌的,忙碌着春种秋收的庄稼,忙碌着自己的妻儿老小,还要忙碌着一日五次礼拜安拉的功课。
西海固的男人是顽强的,只有有了这份顽强,才能面对旱土棵粒无收的打击,才能面对暴雨冲走那养育生命的土地。在西海固如果你有机会,坐下来随便和任何一个男人聊聊天,你便会明白什么是旱土里长出来的汉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海固的男人是很封闭的,他对外族的非穆斯林,热情的背后总有一种提防,他们总给你一种审视的目光,总要怀疑你和他交往的目的,这也许与他们长期遭受外族欺辱的历史有关。但他如果接受了你,接受你走进他的内心,他又是最豁达最宽容的。
他们有一整套的生命理论和生存学说, 要讲给你听。他们会告诉你生活在城市里是多么不幸,甚至连田里的牛马都不如,因为城里的只知道没完没了物质享受,没有新鲜的空气,没有静谧的田园,没有灿烂的阳光,没有和土地在一起的实实在在的感觉,更没有能与主在一起的那份安全。
他们还会告诉你平时里在城市里很难听到的有关形而上的种种宗教故事和寓言,并能把苦难的生活现实解释的合情合理,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都以宗教化的方式给予一定的答案。他们几乎是没有上过学或者上过几天学的文盲或半文盲,但你和他的聊天却丝毫感觉不到这一点,而时时感觉到的是他们来自土地里的那份经验与智慧,像是在大学里上的哲学讨论课,一群人中总有不同的观点,总在不停地理论着。
也许是物质生活的贫乏导致了他们精神生活异常丰富,西海固的男人是有精神的,真的是旱土里长出来的品种,耐旱坚硬的汉子。
11、孩子——刨着黄土奔向阳光
孩子是未来,孩子是希望,孩子是生命的延续,孩子是大人们未尽理想的承载者。西海固的孩子不可能有什么像样的玩具, 他们最爱玩的游戏, 是从那深深的沟底里挖出来一块块胶泥。把它和软捏成碗的形状,然后口朝下在黄土地上狠狠地一摔,喊一声“炸”!炸开的“碗”底是要让同伴的泥巴补上的,那洞有多大, 对方就要把自己的泥巴拍扁了补上多少, 这样来回交替往返不断, 一直到把对方的胶泥赢光了为止, 然后举着一大块胜利的胶泥回了家。
女孩子赢回去的泥巴,被捏成小鸡小狗之类的动物, 当成了自己心爱的玩具。而男孩将这些胶泥, 揉成一个个的圆球晒在院子里,第二天干了装满自己的衣兜,就成了开土坷垃仗的自己最好的武器。女孩最奢侈的玩具要算是跳绳了, 都是小姑娘们, 用破布条和废麻绳一点一点地编出来的,她们跳绳跳得很轻,绳头有节奏激起的黄土显得她们跳得很高,像是在云里雾里, 很美很美。
男孩子最奢侈的玩具应该是铁环了, 铁环是大人们用鸡蛋到集市的电焊铺里换出来的, 十几个鸡蛋才能换付铁环。滚铁环发出来的当啷啷当啷啷的声音, 在空旷的山野传得很远。一个滚着铁环的孩子的身后, 总有一在群孩子跟着跑跟着跳跟着闹,从场院闹到地头,从地头闹到沟边,再闹到了山顶,闹到了最高的地方。
在西海固,男孩子一般到了七八岁开始上小学,初小(一至三年级)就在村子里上,大部分村子都有这样的学校,高小(四至五年级)则是要到乡里的中心小学去上,往往要走上十几里甚至二三十里的山路。再往上到了初中高中, 那一定是要到乡里或者县里才能读的,能读下来的孩子就已经很少了。女孩受教育的水平更差,一般上过初小就开始留在家帮父母干活了。有幸考上大学从旱土里走出来的孩子,毕业后大多都留在了城里再也没有回来,但对西海固来讲,他们依然是未来,依然是希望。
左一:外科医师 Mark
Yu
/
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境内,座落在市城北55千米处六盘山支脉的须弥山东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早叫逢义山,唐代时须弥山开始称“景云寺”,五代、宋、西夏、金、元至明初都沿袭这一称谓。须弥山作为佛教称谓和石窟的代名词,当推明代。
须弥山石窟初创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年),兴盛于北周和唐代,是我国开凿最早的十大石窟之一,也是古代丝绸之路沿线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其开凿规模、造像风格、艺术成就可与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大型石窟媲美。历经西魏、北周、隋唐续凿及宋元明清各代修葺经营,须弥山石窟成为古代原州规模最大的一处佛寺禅院,历时已有1500多年。
须弥山是梵文的音译,也可称为须米楼、苏弥楼、须弥楼等,意译“妙高”“安明”“善积”等,指印度传说中的佛教名山。传说中的须弥山高达200多万里,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三倍,也就是说有200个我们所生存的地球摞起来那么高。
中国石窟的开凿与佛教的传入有密切的关系。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伞国上下争相崇信的“国教”,在全国大力提倡开凿石窟,须弥山也就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的。
须弥山石窟所处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丝绸之路”开通后这里又成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是由长安到西域的最短的必经之地。到了唐代,唐王朝为了加强边疆防卫,又在这里设立了“石门关”,直接制约着中原与西域的军事与交通,使这里有着“关中咽喉”之称。宋代,这里又是怀得军的驻地平夏城(黄铎堡)的险要关隘。
须弥山石窟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洞窟162座,保存有各代造像雕刻品、彩绘、壁画、石刻题记的洞窟70余座,造像350余躯,汉藏文刻记12处,碑刻3方,残碑11块,尤其以北周和隋唐开凿的大型庙窟的石雕造像最为精美。
整个石窟呈扇型开凿在自南向北八座山峰的东南崖面上,即:大佛楼区、子孙宫区、圆光寺区、相国寺区、桃花洞区、松树洼区、三个窑区、黑石沟区。千百年来,须弥山石窟雕刻品长期遭受了风雨侵蚀,岩石风化,自然坍塌,地震破坏和人为的损坏,致使许多精美雕像已面目全非,甚至荡然无存。虽然如此,须弥山仍有一大批规模较大的石窟造像比较完好的保存至今,在全同石窟造像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精湛的艺术价值,是研究我国石窟艺术、民族宗教历史不可多得的宝贵实物资料。
大佛楼脚下的寺口子河——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就在河道边蜿蜒而去
马小燕,回族,十六岁,小学未毕业,在须弥山“销售”自己制作的佛珠
佛珠材料采用须弥山上野山桃的核,这种野山桃皮薄肉少核硬,不宜食用
她计划结婚前南下打工——工钱厚薄无所谓,只要老板不唠叨烦她就好啦
她陪着我们走遍所有景点,我们还坐在草地上一起分享一个甜美的大西瓜
西瓜是下高速公路后,在村头买的,小燕说她家要到最便宜时候才会吃瓜
我真希望下周一还能在课堂里见到她——她的笑脸是那么纯真,那么美丽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