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五题·之二》
触动内心的情景总是难以忘怀,比如20多年前那个出乎意料的军礼,现在想起来,心中仍然不能平静。
1987年我离开工作5年的乡村中学,来到城区一所中学任教,那时妻子在一家工厂上班,儿子才一岁多,妹妹跟我在这边上学,我自己尚且立足未稳,不可能再让三弟跟我来这边上学,他便在老家上了高中。高中毕业后,三弟决定不再复读,一心要去参军,想通过自学考取军校,我尊重他的意愿,让他去了部队。
三弟走后,我们都挂念他。他来信说,新兵连的生活很苦,他们带去的钱和东西都给收走,由连部统一代管,不能随便使用。对于这一点,我虽然有些心疼,但觉得部队严格要求是应该的:军队是个大熔炉,进去的是铁,出来的应该是钢。只是听说三弟带去的书,一大包都被封存着,有些替他着急——不能看书,如何考取军校呢?
暑假一到,我便急着去看三弟。三弟的部队在河南焦作,离山东不远,坐汽车当天就到了。找到三弟时,天已黄昏,他们刚下操。我和三弟先去见了连长和指导员,随后来到士兵宿舍里,几个老乡见到我,像是见了亲人。
第二天清晨,我还没起床,朦朦胧胧听到战士们集合上操,口号喊得整齐、响亮,听上去十分带劲儿。第三天是八一建军节,中午官兵们聚餐,很开阔的大餐厅,十人一桌,相似的年龄,一样的绿色军装,看上去很有气势。连长让我和他一桌,并向全体官兵介绍了我,同桌的还有营部领导。几句简短的祝酒词后,大家开始喝酒,散装的啤酒倒进大碗里,双手捧着,战士们喝得有滋有味,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整个餐厅洋溢着豪爽氛围。这些小伙子,端坐时多么安静守纪,一旦高兴起来,犹如生龙活虎,所谓“静若处子,动如脱兔”,看了让人羡慕。三弟在另一桌上频频朝这边看,这个建军节他一定过得很有高兴吧!
第四天上午,三弟带我去了人民公园。临近中午时三弟对我说:“大哥,我们下午到后山去看看吧。”我说:“好!”吃过午饭,我们出营门往北走了一段,再穿过一个长满野生植物的院子,便来到后面的山脚下。听三弟说,这里的山是太行山的余脉。我们很快登上一个小山顶。站在山顶往北看,一山接着一山,像蓝色的波浪,连绵起伏,一眼望不到尽头。
天气有点儿热,三弟把军帽递给我说:“大哥,天太热,你戴上它吧”。我们下了那座小山,经过一个采石场,又登另一座小山。到半山腰时,看到一位老汉背着一只筐、拿了个小铲。山路两边都是高高低低的小树,老汉前面跑着七八只羊。三弟问我:“老汉手里的小铲子干什么用,能猜到吗?”“是挖土的吧?”猜了几次都没猜对。三弟说:“是赶羊用的。山地里路窄、多树,没法用鞭子,只好用小铲拾石子儿,抛着石子儿赶羊。”又走了一段,三弟指着远处问:“那是什么树,能猜到吗?”我猜不出来。“那是核桃树”,三弟说,“我们到近处去看看吧。”
我们来到树下,见青青的叶子下面有很多圆圆的青果。“这就是核桃吗?”“是啊,在树上就是这个样子,等成熟了埋在土里,把果肉和果皮沤去后,剩下的核就是我们常见的核桃。”我们正想多看一会儿,两个山民冲我们大声吆喝,是误会我们摘果子吧?我们相互笑笑,知趣地走开了……
该回家了。我想把剩下的钱,除去买票的,都留给三弟。但说话间,我又想起了二弟:二弟大学毕业后刚分到青岛,一个人也挺孤单,我想去他那里看看,可手里的钱有限,去青岛,就没法给三弟留,心里很矛盾。三弟看出了我的为难:“大哥,不用管我了,我在这里有吃有喝,你去看看二哥吧,他也盼着你去,你去了他一定很高兴。”我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去青岛看看。
我和连长、战士们道别后,与三弟来到了火车站。开车时间还不到,我们在车站附近的小吃摊上坐下来,随便要了点儿东西吃,这时三弟突然端起茶杯对我说:“大哥,今天没钱买酒,我们就以茶代酒吧,祝大哥一路平安!”我们碰了杯、喝了茶。此时此刻,我的心里既高兴又辛酸:父亲去世时二弟6岁,三弟只有2岁,他从小受了不少苦,从一定程度上,他一直把我当作父亲。但我对他做得太少了,不能带他在身边读书,让他一人跑到这边儿受苦,临分手想多留点儿钱都办不到,真是太惭愧了啊。可此时此刻我又能说些什么呢?我只是一次次嘱咐他注意身体,在部队好好干。
下午五点多钟,我和三弟握手上了车。我站在车内向他挥手,示意他回去,他不肯,一直从下面看着我,我们不停地打着招呼。火车开动了,我再次向他挥手,他站在那里目不转睛地看着我,突然举起右手,冲我端端正正打了个敬礼。我先是一愣,接着心头一热,泪水顿时充满了双眼。
军礼,应该是部队中的最高礼节吧,本来是军人之间互相表示尊敬的动作,此时此刻却用在了兄弟之间,让我感到意外,也感到欣慰和难过。这个意蕴丰富的军礼,既包含弟弟对哥哥的尊敬和感谢,也表示由衷的祝福和不舍吧?
列车已经开出了很长时间,我的心情仍然不能平静,车站上送行的那一幕、尤其那个出乎意料、蕴味深长的军礼,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