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构建“教研科训”一体化机制的几点思考与探索

(2012-12-28 14:15:09)
标签:

杂谈

分类: 经验交流

 禹城市解放路小学副校长  王同军

        201212 

 http://s5/mw690/ae232743hd1fd2f3a38b4&690
                                                     左一为王同军)

                       

一、对教研与科研的基本认识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对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要深化教育科研工作,首先要对教育科研有一种正确认识。

关于教育科研和教研活动的定义,网络或专业书籍描述相当科学、准确,在此不再赘述。只结合自己的教科研管理经验,谈个人一点认识:如果针对一次上课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提炼某种成功的经验等,这应该属于教研活动的范畴,比如:我们通常采用的集体评课,集体备课等活动,应该属于教研活动的范畴;

如果针对某一教育教学问题持续的、有计划的、有目的进行研究,最后形成一定的可操作的方法或模式,得到老师们认可、并推广使用,这应该是教育科研的范畴。比如我们现在的小课题研究。

但二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也就是我的发言题目:《构建“教研科训” 一体化机制的几点思考和尝试》。以往我们的学校课题研究,只要一结题就万事大吉,几年的科研成果成为一纸空谈,没有得到进一步推广与应用,没有实现“以科研促发展”的美好愿望。其普遍原因是我们的课题研究与教学脱离,与学校实际脱离,因此,成果很难得以推广。其实教科研本身就是“来之于教学,作用于教学,回归于教学”。特别是随着小课题研究的实施,这种依存性更加紧密,可以说达到了“唇齿相依”的程度。

二、学校教科研的现状及发展特点

1、学校教科研现状。很多教师认为教科研就是写论文。论文等不能说不是教科研成果,只能算是小一部分。直到我负责教科研工作以来,我从其他教师身上看到我以前的影子。收教师论文的时候,截止日期那天总是最忙碌的,不少老师上交的论文是属于 “网络搜索型”、“杂志拼凑型”、“一劳永逸型”、“换名就行型”。不少老师是在交论文的时候才想来“噢,该反思一下教学”。不少老师一直认为科研就是写论文。这是不是一些教师科研的真实写照。科研就是写论文,论文就是这样写。应该说,这代表一部分教师的观点。

2、学校教科研发展特点。其实,现在的学校教育课题研究越来越立足解决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突出一个“小”:主要面向教育教学实际,力求解决学校领域内具体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从而使科研的方向越来越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突出了一个“合”:教研科研一体化已经是大势所趋。从教学实践中选取研究课题,教研和科研协同攻关,使教育科研和教研活动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从而真正全面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突出一个“新”:以网络教研和网络科研作为新型的教研科研方式得到快速发展。(如我市教科所陈所长创办的禹城教科研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dyccdj2012

好在,我们的《优质教学基本理论与实践》课题的研究,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完整的课题操作模式:从开题、过程性操作、到结题的整理。环节紧凑,让我们学会了怎样进行课题的管理,这对我们开展小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多课题可以借鉴参考的东西。

3、从一句话来反思我们的教科研管理工作的定位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句话也许不是真理,但它告诉我们要辩证地思考问题,不要一味地抱怨学生,也要从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那么,我们抱怨教师科研意识的淡薄,是否也要思考我们学校在管理上的缺失呢。我们不能说,没有不会科研的教师,只有不会管理的教科室。但是没有了学校教科研部门的管理、指导、引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也只能是镜中之花、水中之月。学校教科研管理部门不能一味让教师仰望星空,也要俯下身子,让科研贴近我们一线教师。

三、以我校开展“教科研训”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为例,谈教科研的具体操作模式(仅供参考)

1、“学”字当头,注重学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理论学习

我们学校今年61日正式搬迁,在四月份,面对迁入新校高起点谋发展的定位,学校校委会一直在寻找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新标杆,直到在禹城市教研室领导推荐到教育网络上浏览《中国教育报》大张旗鼓地推出《永威课改的10条定理》和《“包”字进学校——永威学校管理的10条定理》系列专版,让我们眼前一亮:这正是辛弃疾所描述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于是,学校组织全体教师于四月份赴河南永威学校学习。与专家、教师零距离接触,初觅永威教育改革真谛。为将课改落到实处,我们开展“对照永威找差距,立足校情学永威”大讨论。并将“进一步统一思想,排除干扰,将永威课堂教学模式扎根人心” 确定为我校课改指导依据。并花费2300余元为全体教师每人购买了蔡林森的《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一书,供教师学习交流使用。同时,花费3000余元购置了系列光盘、教案,供教师们参考,从思想上提升课改的理念,从理论上明确课改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努力做到“四个”突破:在学永威的思想认识上求突破:将学永威活动作为学校管理的启动力;在教学理念上求突破:真正确立“以人为本,尊重主体,面向全体”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改革上求突破:培养典型,示范引导,积极科学地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管理上求突破:建章立制,严格考核,真抓实管,务求实效,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教育服务品位。

2、“赛”为关键,坚持常年赛课,将课堂效率的提高作为师生减负增效的主要途径

学校认真落实德州市教育局在全市教育系统加强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践行“以德导能,以能表德,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理念,结合开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研究,确立以“反思性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为载体的系列师德建设活动,坚持以赛促练、以赛达标、以赛促德的赛课活动。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研究中,有效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每轮赛课教师全员参与,分备课组、教研组、校级三个层面赛课,同时优胜者不仅代表自己,还代表本备课组、教研组,实现个人积分与团队成员积分予以捆绑,使课堂研究切实发挥集体智慧,落到实处。据此根据教师积分情况,评选师德标兵、“功勋教师”,使量化标准更趋合理,激励教师刻苦钻研,务实创新,不断壮大我校优秀教师群体。

 

3、“研”为引领,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题研究,大兴科研兴校之风

教而不严则浅,严而不教则空,为切实将课题深入人心,学校将小课题的研究定位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题研究上,制订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方案》,并下发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题实验微型子课题指南”,筛选了近50个与教学质量、课堂效率联系密切的小课题,采取“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的方法,将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紧密结合,使课题研究更富生命力和实效性。

这样,通过学习(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光盘)、赛课(教研)、研究(小课题研究)三头并进,使教学改革实验不断得到健康发展。

(此做法和经验以《创新学校管理机制打造优质教育品牌》已刊登在禹城市教育局主办的《教育信息简报》第30期, 2012126日)

四、阐明三个观点

1、小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要坚持与教研活动相统一

1)教师科研的逻辑起点是什么?拼凑别人的科研不是科研的起点。个人课题的第一步就是选题,找到问题,找到自己的问题,教育教学中真实的问题才是教师科研的逻辑起点。

2)科研是有过程的,不能只剩结果。要“找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对策---付诸实施---经验总结”。经验总结应该是最后一步了。科研不能只剩下最后一环。

3)科研是需要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也就是我的发言题目: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

2、教科室要做好管理定位

教科室不仅仅是课题立项、收论文、写材料,要与教研紧密相连,如与教研脱钩,只能是纸上谈兵。最后只落得个“虚活”,虚活虚干,逐渐不被人重视。

改变现状:无为无位,有为有位。

教科研工作的突围:争取,争取,再争取,争取校长室的支持;服务,服务,再服务,获得教师的支持。

3、将我们的课题研究与教师的职业幸福紧密相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使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快乐,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艺术,那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根植于教学实际的课题研究,无疑是教师走向职业幸福的一条非常便捷的道路。

结束语:其实,我们做教科研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时代的发展、学校、教师要求,使我们教科研管理方法不断调整、调整、再调整,但是,重要的是观念而不是方法,有了好的教育理念,方法可以创造出好多好多。因此,我们不变的是一直遵循“争取,争取,再争取,争取校长室的支持;服务,服务,再服务,获得教师的支持。”的原则。今后工作中仍然要有这两个支持,这样工作就会好做了,也就有可能做好了。

更多信息请登录学校网站:http://www.sdycjflxx.com

希望期待与各位同仁加强交流。共同享受教育科研带来的幸福。

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