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藏阿里——古格

(2012-11-24 14:10:46)
标签:

阿里古格

西藏札达

历史

文化

旅游

分类: 西藏

http://s5/mw690/ae1d1558xcf37973dfd64&690图1.

    美丽的古格,辉煌的废墟!当阳光洒向山壁照亮山顶王宫的残迹时,我被震撼了。古格,你依然未改曾经的庄严与伟大(图2)!

http://s10/mw690/ae1d1558xcf37ab4189a9&690 图2.

 

    皇天不负有心人,为看古格日出,我们一行人天不亮就赶到了山下(图3)。

 

http://s10/mw690/ae1d1558xcf37b224dd79&690图3.

 

    在五千多平方公里的札达土林中(图4),古格城堡仅占其中一角,象征王权的宫殿就随着象泉河谷地上的这座土山拔地而起,威严地俯视着一方王土(图5)。

 

http://s13/mw690/ae1d1558xcf37b62e629c&690图4.

 

http://s2/mw690/ae1d1558xcf37bbaa2b11&690图5.

 

    残破的城堡碉墙依旧雄伟傲然,却深陷在风化的严重侵蚀中(图6)。若干年后它还能有如此壮美的历史记忆吗?时间、风化已毫无疑问地成了古格遗存的最后敌人。幸好看到有文物保护的工作在遗址上进行(图7、8)

 

http://s9/mw690/ae1d1558x7b1f2f97a048&690图6.

 

http://s7/bmiddle/ae1d1558xcf3898b78376&690
图7.
http://s9/bmiddle/ae1d1558xcf38abb5cd88&690
                        图8.


     从山脚爬到山顶,曲曲拐拐,陡峭险峻,一段机关暗道就像迷宫,崖边的房屋洞穴都已凋敝坍塌不堪。爬到山顶最高处的王宫要些耐力与时间,反正我已将一天的时间全给了古格,啃咬着干粮和瓶水,品味着古格残迹的细节(图9),我吊古寻幽揽胜探奇的乐趣正在此番“冷咬冷饮”中。


http://s9/mw690/ae1d1558xcf38326f90e8&690图9.

 

     筑城筑屋的泥土全都就地取材,墙壁与土林一色,我惊叹其天成与人造的结合竟然如此完美与巧妙(图10),浑然一体啊。断壁残垣的城堡依旧神采不俗,霸气十足地与喜马拉雅雪山遥相对望(图11)。

 

http://s11/mw690/ae1d1558x7b1f38c7697a&690图10.

 

http://s14/mw690/ae1d1558xcf3854f2e12d&690图11.

 

     到了山顶,看到王宫的瞬间,我惊异了。如此逼仄狭小的屋子,居然是国王与王后的居所?别说皇居,作个御厨房都嫌小了!但向四周看去,壮美不同凡响!(图12、13、14)。

 

http://s12/bmiddle/ae1d1558xcf3860f11a2b&690
图12.
http://s16/bmiddle/ae1d1558xcf3884192a0f&690
                        图13.

 

http://s11/mw690/ae1d1558xcf385cb5ae9a&690图14.

 

     往下看,我高高在上君临天下的感觉顿时就有了哦(图15)。有此俯视天下的王位威严与荣耀,皇居小一点就忍了吧。何况凭国王一句话,山下宽敞的地方弄个别宫行营什么的都是很简单的事情唉(我信口胡言都请别当真)。

 

http://s8/mw690/ae1d1558xcf3870debdd7&690
图15.

 

     遗址上的白庙、红庙等四五座庙宇与皇居相对保存得较好。进入神殿,斑驳的壁画和雕刻显然受南亚、西亚等地的艺术风格影响,明显感受到后弘时期藏传佛教上路弘法那种典雅的精神气质,这就是庄严不沉重、有信仰也有娱乐。壁画上的音乐歌舞优雅不乱,想必音律也是高雅不俗,透着浓郁的愉悦及享受的气息,这是那个时代皇室宗教与世俗生活的愉快缩影(图16、17),大凡幸福的宗教总是充满智慧与轻松。今日古格地区的旋舞服饰表演正是根据这壁画还原的(旋舞是藏族五种歌舞类型中的一种)。

 

http://s13/bmiddle/ae1d1558xcf38a5b9b94c&690
图16.
http://s4/bmiddle/ae1d1558xcf38b24cf1f3&690
                        图17.

 

     在古格遗址上辨认殿堂、庙宇、佛塔之类的建筑轻而易举(图18、19),但辨认僧侣修行洞与平民的穴居洞区别就难了。残破建筑里会藏匿着等级密码吧?古格的等级深严不言而喻,但此刻我是雾里看花了。构思巧妙的暗道据说是国王的送水通道,以今日的生活经验猜想古格城堡中的吃喝拉撒以及给排水功能显然不可理喻,我肯定古格人的奇思妙想会比我们的幼稚猜想要高明。相信将来阿里的考古与研究会有出其不意的解答与惊奇。

 

http://s10/mw690/ae1d1558xcf38c7f048a9&690
图18.

 

http://s12/mw690/ae1d1558xcf38105eb90b&690图19.

 

     山下的藏尸洞,我自然免进为妙。但,洞里的无头骸骨是升入极乐世界,还是殒命于阴惨之中?无疑是我脑中萦绕不去的谜。古格的谜太多,尤其无法理解古格后人为什么会彻底放弃象泉河谷地这么好的耕作而不复?!我在看过东嘎、皮央两处村庄现今的农耕并与之相比后,我更加难以释怀,期待今后的藏学研究来解答吧。
    阳光照耀在山下北坡那座荒芜的神庙时,瞬间绽放出了无比神异的光彩,耀眼炫目,但它却只笼罩在神庙和佛塔的断壁上(图20)。奇异的光影就当它是神灵在盘桓流连神庙残垣而不忍离去吧,我对古格残垣更心怀崇敬。


http://s15/mw690/ae1d1558xcf380cac34ce&690图20.

 

     当西藏周边佛国佛教世界在伊斯兰宗教扩张中纷纷偃旗息鼓或倒戈易帜的时候,唯独吐蕃王朝的三大法王让佛教在藏地傲然屹立,独树一帜。当吐蕃王朝在苯、佛之争中土崩瓦解时,佛教在起源地南亚也式微了,后弘时期的藏传佛教恰恰在阿里地区发轫,这就是“上路弘法”(青海弘法的则称“下路弘法”)。札达县的托林寺则是这一弘法路上的一个历史性里程碑(图21、22)。

 

http://s1/mw690/ae1d1558xcf390620ff40&690图21.

 

http://s14/mw690/ae1d1558xcf381be74dcd&690图22.

 

     夕阳斜射古格的时候,尤为壮美,绚丽的光芒是古格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图23、题头图1)。感概系之,壁立千仞的古格易守难攻,灿烂的文明为何在同宗拉达克的进攻下彻底消逝了呢?

 

http://s9/mw690/ae1d1558xcf383e2299f8&690图23.

 

     拉达克1635年进攻古格,上演“阿里三围”的同宗操戈,这是终止古格文明的直接因素(而非网上疯传的一夜蒸发之谜)。指责拉达克相煎何急是一种历史幻想,历史不是简单的线性逻辑,是合力交织的结果。葡萄牙神父安多德在古格建立的天主教堂不过是点燃古格坍塌的导火索,给了拉达克征讨异教的借口,而发酵这根导火索的因子太多太多。古格内部权力争斗,有人暗地联手外援拉达克。外部是南亚的地缘政治(包括宗教)动荡向西藏挤压。西藏诸多林立的教派在对抗,黄教格鲁派引入了蒙古族力量强大崛起,托林寺转宗归入黄教旗下。西方殖民主义侵入南亚窥觑西藏。以上这些因子让古格遭遇了毁灭,也让拉达克在19世纪彻底脱离了西藏。西方人在策反西藏各藩属小国上善于玩弄手脚,在地图上随意划掉西藏的土地,导致中印今日的边界纠纷。18、19世纪屡犯西藏的廓尔喀人以及道格拉斯人,更是充当西方人的马前小勇。历史已无数次证明帝国主义就是战争、就是世界麻烦的制造者,不管他是老牌的还是新牌的帝国主义。
    如今解释古格这段历史一般都依据《拉达克史》和葡萄牙神父的日记,对于历史积淀极其深厚的阿里地区来说是过于单薄了。期待藏学研究和考古能建立起更完备的体系和产出更多吧。

    名词解释“阿里三围”:九世纪中叶,吐蕃帝国因内讧而灭亡,末代国王的孙子吉德尼玛衮逃到边远的阿里躲过一劫,在阿里另立王国,而后在阿里地区分封三个儿子,长子封于“普兰”,次子封于“古格”,三子封于“拉达克”,史称“阿里三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