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所在的中学叫Helmholz文理中学,是我们这座中型德国城市里一所很普通的中学,学校偏重于音乐才能的培养。与国内中学那种“圈养”的方式不同,女儿的学校就位于城市中心,几座老楼散落各处,中间并没有任何“围墙”。下课间隙,或是放了学,学生们都是在城市里“游荡”,吃饭也多是自己在外面解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寒来暑往,女儿度过了她八年的中学生活。
每年,学校都要送走一批毕业的学生,都少不了要搞些仪式,每次回来,女儿都会讲一些趣闻轶事,毕业生可以被允许放纵和发泄一下,甚至作弄一下老师。今年,一年一度的毕业仪式又如期而至,可说是非同一般,这是因为——今年女儿要毕业了。
毕业典礼的时间早早就预定了,家人要参与,需要缴纳一笔不菲的“入场费”。尽管如此,德国人还是很看重这样的活动,毕竟一辈子就这么一次,通常都是全家老小加上亲朋好友一起出动来捧场。按照传统,参加这样的典礼必须要身着正装。女儿当天忙活了一个下午,梳妆打扮,还把两年前买的一件红色晚礼服连衣裙翻出来,自己动手改了改。这套衣服当初是为一个重要聚会买的,花了近两百欧元,只穿过一次。陪伴的人也要打扮起来,一位德国朋友告诉我,去年他一个儿子毕业,举办典礼,小弟弟也非要参加,为此他还专门为未成年的孩子订制了一套西服。
一切活动都是毕业班的同学们自己操办的,今年女儿的同学把地点选在了城里BGV保险公司的大楼里。来时是下午5点,赶上上下班拥堵,有些晚到。还好,举办方为活动留出了充裕的准备时间。BGV的大楼前已经聚集了不少的人,个个都是衣冠楚楚。
参加宴会等重要活动要穿晚礼服,而真正的女士晚礼服是那种宽松的几乎拖地的长裙,雅淡而不艳俗,很能体现女士优雅的气度,当然更关键是还是举止和言谈的教养。除了学业,西方的教育也十分注重礼仪和修养的培养,从小学甚至在幼儿园里就开始了。在门前,女儿见到了她的好朋友Lea和Cora,
与她们一起在门前摄影留念。
BGV保险公司的大楼装饰很现代化,中间的天井里摆满了座椅,被临时布置成一个会场。衣着华丽的毕业生和家属们已经陆续就位了。
在门前排队领取饮料之际,女儿与朋友愉快地交谈起来。
发邀请、预定和布置会场、准备饮品、订制食品、制作毕业纪念册,甚至包括毕业典礼仪式的主持等,都是毕业班的学生们自己一手安排的。
要说中国和德国中学生的区别,个人觉得,在学业功底和知识的系统掌握上德国学生不如中国的学生,考试上就更别说了,因为授课内容少,很少死记硬背的内容,课堂压力小,作业也留的少,为完成作业而加班加点的情况更是少之又少;但是,也许是更多的接触社会,德国中学生都表现得很成熟,自立性强,也很有主见。也许是因为在出路上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德国学生对考大学上名牌大学这些相对而言并非那么看重,倒是更强调实现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在毕业册上,女儿的这一页里详细介绍了她的信息、兴趣爱好、生活习惯、要好的朋友、喜欢的老师,等等。令人诧异的是组织者并没有安排毕业同学聚在一起,摆pose,拍毕业照,这个可能是文化差异吧。其实厚厚的一本纪念册里已经足矣,已经囊括了所有的东西。

典礼开始后由校长逐一点名,毕业生分批次上台领取毕业证书。在点名的同时,校长不忘给予适当点评,历数学生的“成就和亮点”,加上现场观众的助威,很有些好莱坞颁奖现场的感觉。
“颁奖”过后安排了丰盛的自助餐,之后是师生和家长们共同参与的娱乐互动节目,加上乐队的演奏,让人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家属离场后,毕业班的同学仍意犹未尽,继续自行“狂欢”,女儿直到第二天凌晨才回来。
寒来暑往,冬去春来,八年的时间就这么转瞬过去,想当初刚上学还要往来接送,而如今终于从中学里毕业了,令人感慨,女儿也终于完成了她人生的一次重要的飞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