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源于欧洲的华德福(Waldorf
)教育风靡中国,发展势头迅猛,可是,在网上却看到这样的投诉文章。王先生的儿子一直上华德福幼儿园,“受益很大”,可是到了即将上小学,在大多数孩子都准备去联办的华德福小学之时,王先生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公立学校,他认为:“送孩子去上华德福小学,是存在着很大风险的”,“一年之后,经过考察,很庆幸当初的选择”。“华德福小学学费一年接近4万,上学路途远,但这些都不是主要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华德福教育体系通过教师自治,在管理机制上存在着巨大的硬伤”。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来说说什么是华德福教育。
华德福教育,也称之为斯坦纳教育,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它基于创立人智学的奥地利哲学家鲁道夫·斯坦纳的教育理念,将儿童的成长分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大约7年。早期教育注重于实践和手工活动,并提供有利于创新性玩耍的环境,其目地是给青少年提供发展自由精神、道德责任和具备高级社交能力的个人综合素质所需要的空间。在运作上,尤其在青春期的前几年,华德福教师采用定性的评价,而不是定量评价即分数来评估学生的成绩,同时,学校拥有高度的自主权,自主决定课程设置并自行管理事务。
最早的华德福学校创立于1919年,是德国斯图尔特的一家卷烟厂为员工子弟建立的一所学校。上世纪70年代后,发展迅猛,到2012年,已在全球60个国家建立了1025所独立的华德福学校
、2000所幼儿园和530所特殊教育中心。
华德福教育在2004年开始进入中国,第一所学校在成都成立,随后席卷到北京、上海、广州、珠海、深圳、西安等中国的大部分城市,甚至包括了二级城市。截止到2012年7月,在全国已有200余所华德福幼儿园和20余所小学。随着媒体的宣传,华德福教育逐渐为一些关心教育的家长们所熟知,其教育理念受到众多家长的欣赏。
那么,这样一个前景看好的教育模式,为什么会在管理机制上出现了问题呢?
教育自治有三个境界:行政自治,教师自治,家长自治。私立学校仅仅是走到了行政自治这一阶段,而华德福学校比私立学校走得更远,真正达到了教师自治和家长自治这两层。学校不设校长,由教师委员会代行管理,在教师自治方面,是通过一人一票来民主决议的。可是听起来很美妙的理念,却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原因不难理解,这种民主式的管理方式,需要的是一个人人平等的氛围,通过以自由为基础的监督为后盾,对个人的素养要求很高,而在中国这种文化土壤里,是很难得到保障的。在使用定性的方式来评估学生成绩上,也同样难以做到严格的公平和公正。
中国社会历来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人们已经习惯于那种等级制、家长制、官本位式的管理方式,加之关系学、人情学、腐败现象盛行,社会无法保证公平公正,理想的东西放诸于严酷的实践中,难免会产生问题,也是一种无奈。其实,不光是华德福教育,很多来自西方的东西,听起来美妙无比,理论上无疑都是超前的,但是,却终究无法适应中国这片土壤,都走了样。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在新形势下,人们已不满足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应试化教育模式,开始重视并引进新的教育理念,这是一个好的趋势,然而,教育从来不是孤立的,任何发展和变革,都是与一个国家特定的文化土壤息息相关。华德福教育来自西方,实现个性化的人性教育,提倡人性的解放,即使在西方,也算是一种超前的理念。在中国这种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大背景下,其成长之路注定将会十分艰难而曲折,由此而引出争议来,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