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吃喝杂谈--中国人的合餐制

(2014-05-15 23:56:14)
标签:

健康

合餐

文化

杂谈

分类: 吃喝杂谈
    电视系列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把中华美食文化推向了高潮,体现出中国人至高无上的哲学--民以食为天。国人历来关心吃过了吗,吃什么或是吃的如何,而对如何吃关注不够。
    中国人
已经习以为常的一个习俗,是吃饭实行合餐制
    桌上冷盘热菜一一排开,就餐者围坐一起,一双双筷子交织纵横,指点江山,这种亲密接触式的会餐方式,表现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氛围。可一到了国外,且不说吃的东西如何不同,单是那分餐制,就让国人很不适应。到了餐馆,都是各点各的,想吃什么点什么,人手一个盘子,一道吃完再吃第二道,没有互让一说。吃饭方式的不同,很能体现出“体”与“体”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其实中国人的
餐制并非自古有之。在汉墓壁画、画像石上,常可以看到众人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古人以分餐制进食,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摆放一张小食案,案上放着食,重而大的器皿直接放在席子外的地上,“筵席”一词指的就是这古老的分餐制。在《后汉书·梁鸿传》里,记载了隐士梁鸿受业于太学,还乡娶妻孟光。梁鸿每次打工回来,孟光为他准备好食物,并恭敬地将食案举至额前,捧到丈夫面前,丈夫也总是彬彬有礼地用双手接过盘子。成语“举案齐眉”说的正是此事,表示夫妻间的相敬如宾。
    可到了南北朝时期,来自北方彪悍的游牧民族--胡人(匈奴)几度冲击中原地区,经过数次民族大融合,汉人传统的礼仪和文化受到冲击,原本只有贫苦人家才用的合餐制逐渐流行。当然,合餐制真正的确立是在宋朝以后,特别是在唐代引进胡人的高桌大椅之后,中国古代的饮食方式才彻底改变。


    中国人喜好盛宴款待,一桌人凑在一起,把酒行令,评头品足,合餐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显得更加热闹亲近。中国人重视人情和家庭观念,在合餐制的酒席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杯觥交错、夹菜劝酒中,人们的友谊得到了“升华”,该办的事也顺理成章得以解决。通过餐,在圆桌上进一步发展出了长幼尊卑、主宾陪副等礼仪和饮食文化。那些已富盛名的中国菜系,如那些整鸡整鱼的大菜,也只有在合餐制下才更体现出优势来。
 
   不过,在一个盘碗里共食也带来问题。由于碗筷极易感染细菌,当人们共用碗筷时,唾液里的细菌难免不会交叉传染、传播,特别是享用那些带有汤水的菜肴,简直就是彼此口水的直接交流。据统计,习惯共餐的人胃溃疡的感染率和发病率较高。幽门螺旋杆菌是世界公认的胃部杀手,它在人的胃内长期大量繁殖,可导致终生感染并引起胃炎,造成胃溃疡,久治不愈;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幽门螺旋杆菌在人群中的感染率可高达50%以上,而家庭集聚性的感染传播又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重要途径。
    
有一部分乙肝病人感染的原因也与此有关。研究表明,当就餐者中有乙肝病毒携带者时,采用传统就餐方式的乙肝感染率为42%,而分餐制的仅为17%。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乙肝大国,有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而如此高的乙肝发病率,并非完全是经济欠发达的结果,人在许多方面还保留着落后的生活方式,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种合餐制。


    作为一种文化,一旦形成了习惯,就很难改变。不过,还是那句话,文化不能成为小脚女人的裹脚布。早年的日本人受中国影响,实行合餐,可在明治维新后,日本人学习西方,开始全面推广分餐制,使用公共餐具,乃至成为习惯,如今在聚餐时不使用公共餐具已被视为粗野之举。在国外的中餐馆里用餐,人们也已经习惯以分餐的方式吃中餐。各式菜品佳肴端上来后,都会在盘碗中放置一个公用的勺子或筷子,人们会用公筷或勺将菜分配给每个人,这都说明中餐并非与分餐制无缘。当年非典(非典型性肺炎)流行,人心恐慌,有些餐馆已经开始实行了分餐制,开了个好头,可非典一过,又很快恢复了原状,传统势力的惯性实在太大了。
    其实只要在合餐制的基础上做些改进,我们就能
享受到合餐亲近热闹的氛围,也不违背分餐制的卫生与科学。比如采用国外中餐馆用公勺公筷的方式,人多时采用自助餐,都很不错。
    中国历来讲究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什么时候,分餐制又能回来呢?

*图片为网上下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