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牧师

(2013-11-04 17:39:01)
标签:

宗教

信仰

汉堡

往事

分类: 往事如烟
    十几年前,我在德国汉堡大学作访问学者,当时正值冬季,寒气袭人。每天,我都要从所住的大学旅馆出发,步行穿越城市中心的阿斯特湖区,去大学研究部上班。冬季汉堡天总是阴沉沉的,几乎每天早上,天上都飘着蒙蒙细雨,夹带着零星的雪花那时的我,刚刚走出国门,对国外的一切还很不熟悉。到了周末,就乘车去郊外的一处亚洲店,买些方便食品来,简单地煮些面条,或拿块面包来打发晚饭。刚来的两个月里,没有遇上一个中国人,也没有说上一句中国话。每天早早地就黑了,一个人呆在房里,看些专业书打发时间

    有一天,偶遇到大学的中国学生小张。一阵寒暄之后,他推荐我去一处基督教的教会查经班。周五下班后,我们一起乘地铁,辗转来到了城里的一处老房子。上到顶楼,一推门,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夹带着中餐的味道,还有国人特有的嘈杂声。里面已经聚集了十几个人,多是从大陆和台湾来的学生,还有在餐馆打工的 “难民”,正在享用陈师母精心烧制的自助餐
。中年的陈牧师个子不高,胖胖的,说话带有浓重的港味。原来陈牧师和太太来自香港,在美国教会学校接受的教育,这次是从美国被派到德国汉堡,在这里传授“福音”。
     终于吃上可口的家乡饭了,与中国人在一起也找到了久违的感觉。酒足饭饱之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开始读经了。陈牧师首先问起我对耶稣了解多少,我说耶稣是犹太人吧,陈牧师满意地点了点头。一股暖流涌上来,没有什么比得到赞许和鼓励更能给人以温暖的了。接着,陈牧师就开始领我们读《圣经》,他来讲解。

    以后每到周五,我就跟小张去
陈牧师家。我承认,开始更多的是奔着陈师母的美味大餐去的,不过,慢慢地,真正吸引我的,就是这本浓缩西方历史、对西方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圣经》了。从中我了解到耶稣的生平事迹,难以理解的是耶稣的那些"“神迹”,他可以在水上行走,他可以用“五饼二鱼”喂饱了数千贫苦的人,这对我们搞科学的人来说,很难接受。不过,“所代表的就是绝对真理,不容质疑,只有接受他,才能得到解脱。在他面前,我们都是平等的。”陈牧师如是说。
    那段日子,我对《圣经》着了迷,晚上回来,就捧着读。慢慢地,天气回暖起来。在一个春暖花开的节日,我们这个查经班与遍布德国十几个班的学员一起,聚集到柏林,参加一个报告会报告人是一位专程从美国赶来的很有名的牧师。在随后的三天里,我们陶醉于牧师那妙趣横生的讲演中,达到了忘我的境地,没有一个人中途离开。从中我们也了解到科学与宗教对立的现实。如今科技发达了,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但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无法用科学来解决的。最后临走前,我们还一起去参观了柏林的帕加马博物馆。

    很快,合同结束了,
匆匆离开了德国。两年后,又得到机会去美国工作。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在一次芝加哥地区的教会活动上,不期而遇又见到了小张。此时的他已从汉堡大学毕业,来到美国,在当地的大学里作博士后。一天,正在家里做家务,电话铃响了,拿起来,耳边便响起了陈牧师那熟悉的带有港味儿的声音。原来从圣地亚哥家里打来的,不知从哪里得到了我的电话。他告诉我,他已经结束了在德国的工作,回到了在美国的家。又说起我那个班的学员们,说除了我,其他的人都已经“受洗”(成为基督教徒)了。
    在美国,华人或多或少
与当地的教会有着联系。教会就象一个互济会,一有难,八方支援。不可否认,很多人是处于某种目的参加教会的,为个人功利而祈祷,而很多人,一旦衣食无忧、生活安逸后,慢慢地也就很少去了。倒是一些象陈牧师这样的港台人,真的很虔诚,表现出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是由于所受的教育不同。在西方,教是学校里的一门必修课;而我们呢,从小就接受那种无神论的熏陶,从童年到青年,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已经是根深蒂固了。
   
就象一块骨头,老了,固化成石,就难以改变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