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03-06 10:27:43)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探讨

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份健康状况白皮书让我们对孩子有些忧心:近六成的孩子近视率、近两成的孩子肥胖检出率,肥胖儿中10%患有脂肪肝。不仅仅是身体素质,孩子的心理也已逐步“玻璃化”。上幼儿园前就要认字、看书、背诗,早已是“平常事”。十七八岁仍不会做饭、洗衣服,甚至让妈妈给自己洗澡,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孩子们从体质到心理显现“玻璃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来自家庭“温室”的过分宠溺。“一孩儿政策”让孩子成了家中的“独苗”,寄托着来自长辈的全部希望。小学生不会穿衣服、中学生不会洗碗、高中生不会剥鸡蛋皮……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因大人的代劳而在这一辈身上,呈现着退化的趋势。来自家庭的溺爱、宽容、夸奖,不仅给孩子建立起一座盲目自信的“理想国”,更间接地对学校教育造成影响——孩子和同学起了矛盾,双方家长却发生冲突;孩子受了老师批评,家长找老师“算账”;生长于温室的孩子一旦经历风雨和失败,便一蹶不振,甚至做出极端行为——现在的孩子,甚至比玻璃更脆弱,不能沾、不能碰。因而,改变孩子身心脆弱的现状,首先应该改变家庭教育方式,家长应该以客观的、理性的、科学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而不是一味的赞美和夸耀。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加强劳动教育可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劳动兴趣和劳动习惯,也能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能让孩子更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让孩子从心底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家庭教育家伊丽莎白·邦得里说过,给孩子布置家务是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和相信自己能力的一种最好的方式,习惯于承担家务的孩子,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往往比那些缺乏这种体验和责任感的孩子更容易适应生活!美国哈佛大学经过四十余年的研究发现:适量劳动可使孩子快乐。那些童年时参加过劳动,甚至做过简单家务劳动的人,要比那些小时候不做事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因为孩子在劳动中,不仅获得了才干,而且会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劳动教育,不重视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使孩子动手的机会减少,生活自立能力降低,自己的事情不会做或不愿做。孩子越来越可爱聪明,可是生活能力却越来越差了。

劳动创造财富,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童年是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最佳时期。一项调查显示,小学生每天平均劳动时间为:中国10分钟,韩国0.7小时,美国1.2小时。可想而知,中国儿童的劳动时间非常少。劳动能够提高孩子的技能,开阔孩子的视野,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品质。孩子的许多生存技能都是在劳动中获得的,劳动给了孩子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劳动能够让孩子感到充实、幸福,还能有效调节大脑。孩子好奇心强,模仿性强,活泼好动,正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好时机。劳动并非和痛苦相连,它也可以是愉悦的体验。父母要做的事就是让孩子感觉到劳动的愉悦,让孩子借助童年时对劳动的美好体验,走上热爱劳动的道路。孩子不能只一心学习不爱劳动,劳逸结合才能发挥潜能。一个热爱劳动的孩子,他的综合能力才会显著提升。

现在的家长都很能干,自己情愿累得腰酸背痛也舍不得让孩子来帮自己干活,原因是孩子不会干活,嫌孩子帮倒忙。可是家长们却不晓得他们的这种爱子心换来的是孩子们的懒惰、任性、做事没有责任心等不良的后果。向孩子灌输劳动意识。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劳动作为谋取生存的必要条件是光荣的,不管是谁要生存就必须劳动。家长要以身作则,即使家庭条件很好,家长们也不妨亲自动手打理家务,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孩子。调动和保护孩子劳动的积极性。家长对孩子做的事,要坚持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如果孩子在劳动中有失误,不能训斥和责备,应该重视劳动过程的具体指导,多给予鼓励,让孩子感受劳动的愉快。比如孩子拖地时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家长可以提醒孩子下次小心点,切不可过分地批评孩子,以免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多为孩子提供劳动的机会。家长不要过分心地疼孩子,平常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让孩子自己做。每周至少为孩子提供一次劳动的机会。当然,为孩子安排劳动要恰当,不要安排孩子能力之外的劳动。

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从最简单的、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的劳动开始。让孩子逐步学会穿衣服、系鞋带、洗手洗脸洗脚;洗手绢、洗袜子、叠被褥、扫地、擦桌子,到离家近的小店买酱油、整理自己的图书、玩具等;孩子稍大后可教孩子逐步学习洗贴身衣物、收拾屋子、倒垃圾、洗菜、洗碗等等,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劳动。进行劳动教育,家长在提高认识的同时要解放思想。家长怕耽误孩子学习不让他劳动,孩子未必会把时间真正用在专心学习上,更何况劳动不仅养成了孩子好品格、好习惯,还对发展他的智力有很大的好处。培养孩子“劳动光荣”的意识。孩子要形成勤劳的品质,需要具有“劳动光荣”的观念。家长要让孩子在劳动过程中拥有一种充实、幸福、愉悦的感觉。劳动给孩子带来了美好的体验,孩子也就会喜欢上劳动。“劳动光荣,懒惰可耻”是孩子要从小铭记于心的。

孩子要明白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来源,人的劳动是创造世界的活动。孩子认识到劳动的光荣、伟大,才会喜欢做个勤劳的人。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的自我服务也属于劳动范畴。家长鼓励孩子从小学会生活自理,就是在鼓励孩子劳动。在孩子两三岁时家长就让孩子开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及时鼓励孩子的每一个进步。让孩子从劳动中获得成就感。要求孩子分担家务劳动。孩子好奇心和模仿力很强,孩子对家务劳动充满了热情,父母要抓住时机,让孩子参与到家务活动中来,无论大小,让孩子在参与中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带孩子参观自己的工作地点。父母可以带孩子参观自己的工作地点,让孩子看到劳动中的家长。孩子观察了家长的劳动环境、劳动状态,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劳动。孩子最终要参加社会劳动,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会明白家长是如何用劳动创造财富的。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人人都需要劳动,劳动是光荣而伟大的。家长要将劳动的热情传递给孩子,让孩子理解社会劳动。

一个人有无劳动的兴趣和习惯,将影响自己的一生。大量事实表明,不论知识水平、家庭背景、经济收入如何,种族肤色如何,凡是从小做家务、热爱劳动的人到了中年以后往往特别能干,工作成就大,生活也很美满。凡是从小就好吃懒做、不爱劳动的人,长大了多不能吃苦,独立自谋能力差,工作成就平平。因此,望子成龙的父母从孩提起就应为孩子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生成一双勤劳的手,使其终身受益。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对孩子成长有哪些好处呢?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事实上,孩子出生一岁后,就会表现出一种独立的意向,走路会推开你的手,有“我自己来”的要求。这种可贵的自发独立意识如果得到健康发展,长大后能独立思考,办事果断。从小让孩子进行劳动锻炼,使孩子学会做点事,减少对成人依赖的心理,将会促进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依赖别人帮助”的独立意识形成,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将起着巨大的作用。

要“舍得”让孩子劳动。不要总认为孩子小,许多事情都舍不得让他做而事事代劳,久而久之,孩子没有机会练习,渐渐地,很多事情就真的不会做了。因此,要舍得让孩子锻炼。平时多练习。很多家长由于赶时间上班,没时间和孩子磨蹭,看孩子做得慢且糟,就干脆自己来做。其实,家长可以利用晚餐后的时间慢慢教孩子,并试着让他自己来做,自然就熟能生巧了。要按孩子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提要求。孩子的年龄不同,动作技巧、认知程度、体力、耐心均不相同,父母让孩子做家务,应视孩子能力来做,不宜超过,以免孩子因挫折而产生抗拒和畏惧感。示范在先。在训练孩子学习生活劳动的具体操作技能时,应做到三性:即父母的示范性、要求的层次性、孩子操作的独立性。如教孩子扫地、洗手帕、洗袜子、穿衣、穿鞋等,先让孩子看大人怎么做,边示范边耐心细致地给他讲解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然后手把手地教,再逐渐放手让他独立操作。

孩子早期出现的劳动热情,往往会给家长增添一些麻烦,可能要浪费大人一点时间,甚至还会糟蹋一些东西,但是切不能因此轻易地放过教育孩子的好机会。应因势利导,耐心讲解,反复示范。多容忍、少责备。在指导孩子时,口气要温和,不宜不耐烦,应有耐心、有步骤、以游戏的方式和心态教导孩子学习。积极鼓励,适当赞美。家长要珍惜孩子每次有益的尝试,以鼓励表扬为主。孩子每做好一件事,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给他一个微笑,拥抱一下或说声“谢谢”、“干得不错”都可以使孩子感到高兴和自豪,体验劳动的愉快,激起再劳动的欲望。当他失败的时候要安慰他没有关系。注意安全。在满足孩子好奇与学习的动机时,安全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不让孩子自行拿取危险物品,父母要替孩子拿。较大的孩子应教他正确使用方法和动作,以确保安全。防止利诱。对孩子干活的最好鼓励是微笑、拥抱以及谢谢,或是当着他人面褒奖孩子。如果孩子干了活儿就给钱,这样会使孩子感到有价值的并不是劳动本身。

    劳动能促进手脑并用,促进智力发育。动手是儿童发展思维的体操。俗话说:“心灵手巧”,而对儿童来说,则是手巧心灵。体力劳动,是通过手脚的活动来实现的,而孩子劳动和成人劳动在意义和内涵上有所不同。对孩子的要求只是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通过这些基本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的双手和大脑协调发展。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脑细胞得到更多的刺激,加快脑细胞发育成长,更有利于开发脑细胞的作用。劳动能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劳动,可以培养孩子动手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营养良好的情况下,劳动能促进大肌肉、小肌肉的发育。劳动在培养完美体魄上所起的作用,同运动一样重要。许多劳动能显示体力与技能技巧多种多样的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不仅使人“心地正直”,而且能使人“身强力壮”。劳动能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教育能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体会劳动创造世界的真实含义,从而促进良好个性、道德品质的发展。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如果你期望你的孩子有一个聪明好学的头脑,有自强不息的性格,有健壮的体格,切勿剥夺了孩子劳动训练的机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