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分类的起源和发展
(2012-12-13 14:07:27)
标签:
杂谈 |
专家讲座:第一节
主讲人:陈启武
一、真菌分类的历史
真菌一词源于拉丁文“蘑菇”(fangus)。现代真菌不仅包括蘑菇,而且还包括了粘菌、酵母、霉菌、块菌、锈菌等。研究这些菌类的科学称为真菌学(Mycology)。
真菌分类学从1729年《植物新属》发表,提出了真菌分类检索表为起点,到1979年Alexopoulos分类系统提出为止,整整走过了二百五十年的历程。
以Micheli为代表的早期真菌分类学家,最先将显微镜技术,用于研究真菌微细结构,将大型真菌分为四类,他提出的分类检索表可检索到种,并附有详细描述与精美插图。经他命名的真菌属名如Aspergillus、Clathrus、Geaster、Mucor、Polyporus、Tuber等至今仍被采用。
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C•von•Linnaens于1753年著有《植物的种》一书,书中提出的生物的种名应用“双名法”命名,对整个生物学乃至真菌界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直至今日,真菌的命名都采用双名法则。
D•
2、Ainsworth(1971、1973)分类系统。该系统把真菌界分为裸菌门和真菌门,真菌门下分为五个亚门: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
3、Alexopoulos(1979)分类系统。认为真菌界属于真核生物总界,真菌界又分为三个门:裸菌门、鞭毛菌门和无鞭毛菌门。食用菌均包含在鞭毛菌门、子囊菌亚门、子囊菌纲;担子菌亚门、担子菌纲。
4、真菌字典(1995)分类系统。1995年,根据18SRNA序列的研究、生物化学和细胞壁组分以及DNA序列分析的结果,国际真菌学研究的权威机构)—英国国际真菌研究所(International
Mycological Institure)出版的第8版《真菌字典》(Dictionary of
Fungi)中,将原来的真菌界划分为原生动物界、藻界和真菌界。真菌界下分壶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
还有多个分类系统,经比较后,学术界认为Ainsworth(1971、1973)系统较为全面、合理,既反映了研究进展,又照顾了传统习惯,赞同者较多。本书采用Ainsworth系统。
二、真菌界的主要类群(2门、21纲、3亚纲、71目)
1、裸菌门(周宗璜,1981)——分为三纲:
真菌分类的起源和发展3
2007-5-26 17:21:02
将收集到的实物经晒干或烘干后即为标本。同一种类要不少于3~5个标本,标本连同采集记录,标本编号要用干净卫生纸包好或装入专用纸袋内,带回室内,进一步登记、取孢子即等。带回的标本要进一步干燥,检查采集记录是否完善,进一步补充记载,并装入专用标本盒(柜)中,进行防潮、防虫蛀、防霉变处理。
二、标本的鉴定
对上述收集到的标本,要及时组织专门人员,利用一定的实验条件,如放大镜、显微镜等及相应的工具,认真、仔细地根据每一件标本的形态、结构、生物学特征、出现的生境;孢子印颜色、孢子形态、大小等,给每件标本一个确定的名称及拉丁语学名。
对于非常见种类或新种的鉴定还要做许多专项实验研究,查阅更多的专门文献资料,对研究的结果请国内外有关部门或专家进行认真研究确定。并将以上研究的最终结果整理成专题论文,发表在相应的学术刊物上,以获得学术界的认可与周知。
三、食用菌的分类
1、经收集与保藏的标本,在正式入藏前,必须经过初步鉴定,可以区分成食用菌(Edible fungi)、药用菌(Medicindl
fungi)、毒蘑菇(Poisnous fungi),或用途不明的种类等。
2、对于食用菌、药用菌的分类,可根据其外观形态、色泽、孢子印及采集记录等资料,参照有关分类学著作,确定其名称及在分类学上所属的门、纲、目、科、属、种。对于鉴定的结果,应写在标本标签上。注明采集人、采集地点,采集时间;鉴定的学名,地方名;鉴定人等,随标本一同入藏。同时,编制物种数据库,开展生物多样性信息和种质资源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