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元釉里红篇”  刘金成 著

(2012-09-26 08:35:38)
标签:

书籍

釉里红篇

釉里红瓷是釉下彩绘瓷器的一种,与元青花同时期创烧出现。它以矿物质中金属铜元素为着色剂在瓷胎上绘制,再施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下一次烧成。釉里红与青花的共同点是:创烧在元代、成熟于元代。二者分别以矿物质化学元素中的铜和钴为装饰材料。元代釉里红的创烧成功,是景德镇窑工在吸收消化长沙窑、宋代钧窑彩绘装饰工艺技术的基础上的再突破创新。标志着中国陶瓷烧造从此进入釉下彩瓷烧制的发展阶段,并进一步推动和促进着景德镇陶瓷生产装饰工艺改造与升级,使陶瓷装饰艺术更加日臻成熟,从此享誉海内外。

高安元代窖藏出土的4件釉里红瓷器,是元代釉里红瓷器中的杰出代表,标志着我国古代陶瓷制作工艺出现质的飞越的同时,造型上也更为丰富多样,成型上更加力求巧作。其精湛程度在中国古代其它窑口中极为罕见,有的造型在元青花中也从未出现过。尤其是辘轳机械工艺就是在目前的陶瓷产品中也不多见,甚至于还在影响到我们今天的陶瓷产品研发。高安窖藏4件釉里红在装饰绘画方面,主题鲜明,表现力强,主要分:线条绘画装饰;涂抹绘画装饰;刻划、印花与绘画相结合的装饰等,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和映衬。这些装饰的显著特征,在努力表现中国古代传统色彩的同时,力求器物在釉里红渲染的作用下与其它装饰手法融合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4件釉里红其中芦雁纹匜、蟠螭龙高足转杯、菊纹高足转杯是出自一人绘画之手,元釉里红线绘开光花鸟纹应属另一位画工创作。

釉里红瓷器被视为瓷器中的“贵族”,从古至今人们均给予极大的关注和喜爱。这不仅是创烧后其数量与青花相比珍贵稀少,无比“娇气”的她,就是现今技艺高超的窑工们在烧制时也是百般呵护“珍品难求”,使其仍然不失视为瓷中珍品而经久不衰。若元代青花藏量所谓为凤毛麒角的话,元代釉里红藏量更是寥若晨星,高安博物馆藏元代窖藏釉里红,其造型多样,装饰各异涵盖了釉里红装饰的诸法,为研究元代釉里红瓷器提供了不可多的实物资料。

                    釉里红

元 釉里红线绘开光花鸟纹罐 

http://s5/middle/adfe8570xca7d37b68704&690 刘金成 著" TITLE="《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元釉里红篇”  刘金成 著" />

尺寸:罐高 25.4cm,口径13.2cm,底径15.2cm

造型工艺:此器为多段抖接成型,无盖。唇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渐收至底部,广底矮圈足,涩胎、见旋纹。底足中间有一绿豆大小的支钉痕。

绘画装饰:此器颈部饰弦纹三道,肩部绘变体莲纹一周及双线菱形纹一周。腹部主体纹是在四个对称的菱花开光内饰鹤穿菊纹、孔雀栖牡丹图案,四开光之间则饰对称三角灵芝云纹,腹下部和圈足处则各绘双线弦纹二道。

小结:此器胎质洁白细腻坚致,胎底略带火红色。釉色青白中略闪乳色,釉里红呈色艳丽,稍显暗红,略带绿斑点,个别开窗轮廓处有晕散现象。该罐造型规整,构图严谨,主题突出,层次清晰,开光图案极具民间剪纸艺术效果,线绘细腻,代表了元代釉里红瓷烧造水平。由于釉里红烧成温度偏高,少量线绘出现浅绿或“烧飞”现象。

 

元 釉里红芦雁纹匜  

http://s13/middle/adfe8570xca7d3cce5d8c&690 刘金成 著" TITLE="《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元釉里红篇”  刘金成 著" />        尺寸:4.9cm,口径14.4cm,底径9cm

造型工艺:此匜为印坯成型,器身呈钵状,敞式芒口,有一槽形短流,流下贴有一卷云形系,平底略往上凸,涩胎。胎色白中闪黄,釉色白中闪青,釉质莹润。

绘画装饰:匜内胎心上刻划一羽大雁衔芦苇,匜内壁刻划水波纹一周。窑工在着色时以刻划纹为基准,上面平涂釉里红,留白处素面没留有任何刻划纹饰。

小结:匜为古代盥洗用具,瓷匜始烧于唐代。该器胎白中现黄,涩坯现浅黄色。釉色白中闪青,釉质莹润。此匜着色铜在还原焰作用下,覆盖在胎体上的红色有深有浅,刻有纹饰的釉里红呈现出鲜红线纹,其余为灰红色。刻有纹饰的釉里红所到之处轮廓鲜明、线条清晰,好比国画中的分水着色,浓淡相宜。尤其是匜中的大雁,翎羽清晰可辨,这也是我们发现元代釉里红在刻划纹饰上的又一妙用。也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釉里红在刻划纹饰之上使用效果最佳的器物。

 

元 釉里红彩斑贴塑蟠螭龙纹高足转杯  

http://s2/middle/adfe8570xfe8e5ca16351&690 刘金成 著" TITLE="《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元釉里红篇”  刘金成 著" />

尺寸:通高12.6cm,口径10.6cm,足高6cm,足径5cm

造型工艺:杯身印坯成型,将杯身与把柄分为两段制作。撇口,斜壁,深腹,高足呈喇叭形,竹节状,圈足与杯身结合处无釉,涩胎一周,采用湿胎泥接,杯与杯把皆可自由转动,足中空,圈足露胎。杯身底部在成型过程中预留出所需“公卯榫”,粗细约小于把柄上部中空0.2mm,长度约为1.5cm。杯的把柄为“母榫”,上下通透,上部中空内修坯呈倒漏斗状。抖接之前的“公母榫”制作技法就此基本结束。然后在公卯榫处裹上一层草纸或棉布,并将其插入把柄中空的上部预留位置,在坯未干胎之前,用一枝大小适中的木棒从杯把柄中空处自下而上顶住公卯榫部位,用适度均力顶压公卯榫使之与杯把中空形成相等圆椎状,致上小下大而无法脱臼。转杯在窑内高温作用下,瓷胎已高强度硬化,裹夹在公母榫之间草纸或棉布已被1200°C以上的窑温所灭失,而公母榫之间裹夹预留下来的空隙,就是釉里红高足杯所需要的辘轳效果。

绘画装饰:此杯采用釉里红涂绘、模印花纹、贴捏塑相结合的手法。口沿内绘红色带状一道,下覆模印回纹一周,杯内壁依次模印有折枝梅和缠枝菊纹;杯心涂洒红斑数块;外壁贴捏塑蟠螭龙一条。

小结:此杯施青白釉,釉色泛青,湿润光泽。釉里红呈暗红色。此高足杯设计奇巧,装饰别致,胎薄型美,工艺精湛,不受传统装饰工艺的约束,以涂抹、泼的技法结合器物造型,创造出震撼的艺术效果。被专家誉为元代釉里红瓷绝品、国内外釉里红瓷器之最。当杯身旋转时红色彩斑好像天边的晚霞,映衬着杯身上的堆塑龙,似蛟龙在落霞中翻滚。综合装饰技法的效果表现的淋漓尽致,无比震撼。螭龙,中国古代传说中龙的第二子,一种无角的龙,形体似兽,可袪灾降福,原形是现实生活中的壁虎。该高足转杯还借鉴了藏族手摇传经筒的造形和结构,杯身上蟠螭龙穿孔纽应属用来穿系彩带以带动杯身转动,是草原民族用来招待最尊贵客人礼仪中的酒器。

 

元 釉里红梅菊纹高足转杯  

http://s5/middle/adfe8570xca7d64ec36b4&690 刘金成 著" TITLE="《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元釉里红篇”  刘金成 著" />

尺寸:9.6cm,口径8.9cm,足高4.6cm,足径3.9cm

造型工艺:此杯为印坯成型,直口,弧壁,深腹,高足中空呈喇叭形竹节状,足端露胎。圈足与杯底结合处无釉,涩胎一周,采用湿胎泥接,杯与杯把皆可自由转动,造成工艺过程与釉里红彩斑贴塑蟠螭龙纹高足转杯相同。

绘画装饰:该杯内光素无纹,外壁上部一侧贴饰一捏塑卷云,杯身外壁绘釉里红减笔折枝菊二枝,以菊瓣点缀其间。

小结:此杯造型精巧轻盈,纹饰疏朗洒脱,釉质温润光泽,釉里红呈色基本到位,釉色白中闪青,釉汁晶莹光润。釉里红梅菊纹高足转杯借鉴了藏族手摇传经筒的造形和结构,杯身上的穿孔纽推测用来穿系彩带以带动杯身转动,它是一件迎接尊贵客人时所用的一种礼仪酒具。

http://s12/middle/adfe8570xca7d750e363b&690 刘金成 著" TITLE="《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元釉里红篇”  刘金成 著" />

http://s14/middle/adfe8570xca7d77700f1d&690 刘金成 著" TITLE="《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元釉里红篇”  刘金成 著"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