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鲁迅,走进语文
(2016-07-12 00:06:09)分类: 语文天地 |
7月10、11日参加的“南菁杯”全国鲁迅作品教学专题研讨会,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是一次特别难忘、而且难得的盛会。风格各异、底蕴深厚、在语文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名家、大师示范展示我们觉得最难教的鲁迅作品的教学,耳目一新的教学视角,别开生面的教学手法,深刻独到的教学见解,深厚扎实的教学功底,既开阔了我们语文教学的视野,也引发我们对鲁迅作品教学乃至语文教学更深入的思考。短短的两天,满满的收获!
黄厚江老师执教的《孔乙己》,轻松幽默、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人对课堂深深留恋和喜欢,别开生面的教学切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看似平淡并未过多着力的“手”作为教学共生的原点,共生出孔乙己性格、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现实意义,可谓巧妙至极。正如黄老师课堂上对学生所说,读了很多遍之后,发现了小说对孔乙己手的描写,比较特别。如果不是心无旁骛的反复研读,如果没有深厚扎实的文本解读功底,如果没有对文章有特别敏锐的感受力,怎么能发现如此智慧的打开文本的钥匙?对了黄老师,除了佩服,还是佩服!
胡雪英老师执教的《在酒楼上》,给我印象最最深刻的是,她精致缜密,富有深刻哲学味的教学语言,可谓字字珠玑。第一次听高中语文课,带着小心翼翼的崇拜,听得专注而认真,纯美的教学语言,激昂的教学热情,深刻的主题理解,巧妙的教学推进,让一向浅薄的我领略到了深邃与深厚,“没有对生活的绝望,就不会爱生活。”“在大绝望中见到大希望”,这两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因此对鲁迅的伟大又多了一份深层次的理解。
向浩老师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我的感觉是特别。自己教了许多次三味书屋,也听过很多次三味书屋,还读过很多关于这篇文章的教学论文,但是向老师竟然这样,以我们平时一定忽略的拗口的读书作为切口进入课堂解读,带着孩子们从文章细微处看作者的“别有用心”,角度新颖独特,解读深刻独到,是生本互生的示范课。
邓彤老师的课,我很期待。前几年读过《邓彤讲语文》,对他倡导的“素读主义”很是认同。自己在几次公开课的备课中也尝试过素读,也是因为素读,自己的课堂设计有了与众不同。所以对邓彤老师,有着别样的亲切感。邓老师执教的《呐喊自序》,很好地诠释和印证了素读的魅力。邓老师这节课,以导读的方式,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关注文章凸显处,关注表述特异处。通过研读文章细节,指导学生抓关键词,抓标点符号,进入场景情景去找到文本内在感情的密码。一步一步,扎扎实实,没有新颖独特的教学活动,没有引人注目的独特解读,甚至没有优秀学生该有的精彩配合,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这节课的魅力,它美在它的沉稳和扎实,美在听课者的学有所得。
《我只想浅浅地教语文》,被精致的书名和其中轻轻流动的静静的温润所感染,两个月前买了这本书,没有读完,很喜欢这位热爱语文,享受语文的作者肖培东。有幸能如此近距离地现场观摩他的示范课《祝福》,真的有点激动!课堂从细读眼睛处入手,从祥林搜眼睛的描写来解读祥林精神幻灭的过程和人物悲剧的命运,然后以此为范例,到文章中去找寻看似多余实则不多余的细处,学生静静地读,慢慢地悟,在交流分享中,不知不觉把文章的深刻主题、多样写作手法都读出来了。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更难得的是,学生学会了“小说,从小处去说”的解读密码。
徐杰老师的《雪》,多年前在激动和崇拜中反复读过《雪》的教学实录,还认真做过《雪》教学精彩处的摘录。尽管时隔多年,但对徐老师的《雪》依然有着很深刻的记忆。这一次授课,保留了原先精彩的部分,同时作了一些巧妙的改动。从修饰词的使用到长短句的不同效果,
我想好好谈谈我对刘铁梅老师《朝花夕拾》导读课的感受和认识。第四次听刘老师的课,刘老师每一次授课都能给我深深的震撼。
震撼一:课堂设计精致而精巧
课前让孩子们和现场听课老师打招呼并用一句话说说从《朝花夕拾》读到了什么。很简单的热身运动,让每一个孩子都说,消除了孩子们的紧张感,更重要的是,让老师了解了孩子们的初读感知的层次。显然孩子们在上课前自己读的比较浅,比较粗,除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怀念,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反思以外,似乎没有其他更深刻的见解。
课堂的后段,在老师带着学生在文字细微处来来回回走了几遍后,再让孩子们说,《朝花夕拾》中的“爱”和“憎”,几乎每一个孩子都站起来说,这个环节与课前每一个孩子谈的阅读感受相互呼应,又形成了对比,我们不得不赞叹经过老师的指导,孩子们的关注点更具体了,孩子们的感受更丰富了,孩子们的理解更全面深刻了。两个遥相呼应的环节设计,凸显了刘老师的教学设计的精妙,用学生的前后感受对比给这节课的实效性进行了最有说服力的现场打分。
课堂设计的巧妙还体现在整个课堂从粗线快速扫描到精细放大特写再到有侧重点的整体全景视角的转换。对一本书的分类,是粗线条感性的认识的切入,对《猫狗鼠》中关于隐鼠的描写的品读感悟,对描写中一系列连词的使用,并勾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连词的作用,找到连词与作者细微情感的丝丝缕缕的关系。这可谓是定格特写镜头。接着再到整本书去发现相似的联想内容和深深的喜爱之情。这又是全景扫描,但这一次不同于第一次粗线条感受,而是有明确侧重点和明确导向方法的扫描。这样的由面到点,再由点到面的课堂活动设计和安排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也很好地体现出了“导读”课的精髓和职责所在。
震撼二:灵巧精准的课堂点评
刘老师的课堂,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课堂的推进,板书的生成都是学生的回答,自然而然,浑然天成,没有一丝一毫的牵强。刘老师对学生亲切自然,每一位学生都愿意说,每一位学生都能说得很好。我认为这是因为刘老师点拨引导方式用得恰到好处,也因为刘老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回答都作了非常精准的点评,既给了学生信心和鼓励,又巧妙地启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还不知不觉地推进了课堂的进程。我听课是时候特别记录了刘老师的点评语:比如,这是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的;比如虽然是一只小动物,但是它有人情,这位同学能结合具体细节谈感受,真好!比如:生命力的顽强,所以获得了作者的喜爱。我真的很好奇,是刘老师课前作了足够充分的预设吗?准备得再充分能应付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的可能的答案吗?显然刘老师靠的不仅仅是预设,靠的更是在短时间专注的聆听,快速的提炼,准确的用词,积极的引导的深厚教学功底。真心佩服刘老师的深厚的功底,高超的能力!
震撼三:导读不仅给了学生读书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而且给了学生渴望再次读的热情和期待。
这节导读课的信息量非常大,内容很丰厚。老师带着大家对不同篇目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类,对某一篇某一段进行了细读品味,对全书再一次进行主题倾向的梳理,对鲁迅散文中儿童成人双视角交织的特殊写法的认识,有对《朝花夕拾》中“朝”与“夕”的深刻理解。一节课的时间很有限,但丰厚的内容,不同的视角,很容易勾起孩子们再次阅读,并且细读深读,甚至找资料助读的欲望。我觉得这是我们导读课最直接的最重要的目标。显然,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刘老师做到了。我们不能不去联想,刘老师在备课时是怎样读原著,读背景,读资料的,不能不去联想,一本书的导读设计,比一篇文章的教学设计困难得多得多。
最后想说的是,喜欢!佩服!崇敬!刘老师,是我们青年教师学习的楷模!
7节课观摩的结束,可能正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开始。沿着大师们的足迹,让我们走近鲁迅,走进语文,让我们深深地爱着语文,浅浅地教着语文,满满得收获着属于语文的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