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的热播,再一次掀起了《平凡的世界》重读的热潮。这部小说我读过两遍,两次阅读,对我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同的洗礼。平凡的世界,苦难的人生,永不言弃的追求和奋斗。
胡适曾说过:“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一个时代之所以会产生自己时代的文学,既是各个时代自身的特点使之然,同时更是不同时代作家的不同观念使之然。一位具有强烈时代意识的作家,其作品必然充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现实意义。路遥就是这样的一位作家,《平凡的世界》就是这样一部令人荡气回肠的作品。这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以高屋建瓴的气魄和饱满的时代精神,成为新时期文坛上富有史诗品格的扛鼎之作,成为当代表现农村改革的长篇小说的翘楚。
回忆这部作品,其间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思想性格、他们的人生轨迹,让人深思。
作品中的孙少平性格开朗、豁达,思维开阔、敏捷,行为主动、进取,理想远大、崇高。这个典型人物,是农村中那些不安于现状,思想上更多的受到了现代意识的影响,情绪上处于矛盾和躁动状态的青年一代的代表,他表现了挣扎于历史新时期前夜的农村青年在生活底层的顽强奋进。
孙少平是当代有相同或相似经历的年轻人,特别是从农村出来的青年人的榜样。他从农村走出来,但却不是一个传统的农民;虽然他在城市站稳了脚跟,但也不完全是个现代城市的知识青年,而是新旧交替的时代孕育出的新人。由于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又由于社会持久的、广泛的大动荡,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相互交往日渐频繁且愈来愈广泛深入;加之农村初级教育的普及,以及像孙少平、孙少安这样的初、高中毕业生插队或返乡加入农民的行列,使得城乡之间在各个方面相互渗透的现象非常普遍。孙少平就是这大军中的一员,他那进取求新、拼搏和竞争的意识;他那扫除一切障碍冲向外部世界的决心,都深刻地反映了农村经济体制变革以后,破土而出的小生产者在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方面进一步解放的强烈要求。他的行动和进取精神包含了巨大的社会内涵,是作者倾心塑造的敢于冒险、富于牺牲精神并且具有巨大人格力量的艺术典型。
正如作家所说,孙少平的精神思想实际上形成了两个系列:农村的系列和农村以外世界的系列。对他来说,这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一方面,他摆脱不了农村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又不愿受农村的局限。因而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既不纯粹是农村的状态,又非纯粹的城市型状态。在他今后一生中,不论是生活在农村,还是生活在城市,他也许永远会是这样一种混合型的精神气质。他的思想情绪也将处于永无休止的冲突和躁动状态之中。具体说来,孙少平形象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孙少平是新时期农村知识青年的代表
孙少平是作家将《人生》中的高加林的个性和灵魂深处的矛盾进行调整融合后孕育出的新形象。提到孙少平就不得不说起作品中的另外一个人物孙少安和《人生》中的高加林。孙少平和高加林一样来自黄土高坡大有作为的农家子弟,学生时期就显示了过人的才华和勇气。高加林、孙少平高中毕业后,都从事着当教书先生这个被庄稼人羡慕的工作,但后来两人都被迫离开了施展抱负的岗位。由于接触到较多城市文化的熏陶和现代生活的影响,他们的人生视野更加开阔,目光更远大,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闯荡的激情,因而具有相当的冒险精神。他们不甘平庸,勇于进取,都不愿将自己捆绑在黄土地上,而希望走自己的路,靠自己的双手去改变命运,改变生活的现状;他们是农村知识青年的代表,具有旺盛的求知欲,深沉的忧患意识,他们不甘贫困,忠诚地奉献自己的爱心、才智和力量,努力把自己融入到城市文明中去。较之高加林,孙少平则是有选择地吸收外部世界的现代意识和文化素养,同时又蜕尽了高加林身上的激进与虚狂,少了些轻率与浮躁,增添了一份敦厚与持重,多了一份理智与成熟。他和他哥哥孙少安一样,经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他们具有朴实、勤奋、坚韧顽强,安土重迁,恪守伦理规范的品格。特殊的经历和体验,培养了他较之哥哥孙少安更为倔强、宽容、自尊自立、勇于进取的性格。
(二)孙少平更多地经受了物质和精神上双重磨难
他读书更多,眼界更加开阔,接受外界的事物更加广泛,经受苦难的广度和深度也更为令人震颤。他和哥哥孙少安一样,生活在同一个家庭,受着同样家庭环境的熏陶,同样经历了贫困和苦难,有着同样可贵的品德。如果说孙少安由于和土地的更为密切的联系,而使他承受着更多物质形式的贫困感受的话,那么孙少平则更多地在挣脱土地束缚的奋斗过程中饱受了一种精神的磨难。这正是他与孙少安形成性格区别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中学时代,孙少平就“忍饥、忍辱、忍冻,心中留下数不清的痛苦记忆”。一日三餐的“非洲馍”和“清水煮白萝卜”菜,根本无法满足他正在发育的身体的需要,但更让他难以忍受的是那些条件优越的同学所投来的鄙视的目光。因为相似的处境,他与郝红梅因同病相连而建立了友谊,并且逐渐产生了恋情,然而郝红梅最终还是离开了他,与住在城市里的顾养民谈起了恋爱。还有,破旧的衣裳所带来的羞愧,势利的跛女子侯玉英无端加于他的污辱,所有的这一切,都在纷纭复杂的生理、心理、情感、道德的冲突中形成一种与难以摆脱的精神苦难。之后他离开双水村只身进入黄原,揽小工、下煤矿更是历尽了艰辛、屈辱与苦难。
(三)孙少平在逆境中保持着抗争与奉献的可贵品格
在中学时代,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他只能被动地同自身的生存环境进行搏斗,而跨入社会后,他则处处表现了那种与逆境抗争的性格。尤其是外出打工的磨练使孙少平的思想趋于稳定成熟,他是一名揽工汉,却没有一般揽工汉的粗俗,在艰苦的劳动之余,仍坚持学习领会人生的真谛。他身处苦难之中,却能济弱扶贫,脚踢懒汉,拳打强暴弱女的工头,鼎力救助遭工头欺辱的打工女小翠;当上煤矿工人,宣告他正式告别了父辈的生活,登上了一个新的人生舞台,这同时也是孙少平人生的一大转折。带着自己的理想,孙少平来到了铜城煤矿:它的树木、房屋、甚至小草都被染上了煤的印记,就连小鸟也成了烟灰色。可这对已经习惯行走于风雨之中的孙少平来说,他不仅没有感到难受,反而在内心弥漫着温馨的情感。他坚信: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即使体检受阻时,他仍大喊:“不!”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会使我完全屈服。在矿井下人和自然的殊死搏斗中,不少出身高贵的子弟纷纷败下阵来,他却从未误过一天工,并且在沉重的牛马般的劳动中一直保持着巨大的热情。他自己也曾这样感慨道:“说实话,矿工太苦了。如果身边没有老婆孩子,那他们的日子简直难以熬过。”
1985年元旦,在协议工的生命突遭毁灭的千钧一发之际,他挺身而出救出了协议工而自己却不幸受伤,却给自己的脸上添了一块光荣的“纪念章”。这是他高中时代救人行为在新的环境中的逻辑发展,中间又注入了王世才、田晓霞献身精神的新血液,集中迸出了他忘我奉献精神的思想光彩。这种献身精神其实在他学生时代就有了,正像他当时对田晓霞所说:“不知为什么,我心里和身上攒着一股劲,希望自己扛着很重的东西,在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地方,不断地走啊走……或者什么地方着火了,没人敢去救,然后我就冲过去,哪怕当下烧死都可以。”
他用血汗和智慧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一个一心跻身于现代文明的奋斗者形象丰厚完满地站立在我们面前。在他身上,更多地带有当代青年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安分走向躁动,从狭小天地走向广阔世界的精神特质。
从孙少平瘦弱的身躯里和褴褛的衣衫中,透出的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勃勃生气。贫穷的感受是他必须付出的代价,但这远远抵消不了他走进新生活的巨大精神欢乐。对于这样一个内心独立、丰富、好奇、好学的年轻人来说,他在贫穷面前是无辜的。贫穷尽管也会刺伤他的自尊心,但他的心始终是坦白纯洁的。所以,在小说中,作家把人物的贫困、寒酸无论描写得怎样仔细,怎样充分,都没有损害孙少平这个人物形象的,也不会让人感到厌倦、污秽和沉闷。相反,外在的困窘与内心的高傲形成鲜明的反差,主人公命运的发展充满了张力。他的处境显得如此不公,又好像是上天特意要磨练他似的。
(四)孙少平有着更为自觉的个人奋斗意识
一代农村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作家在作品中关注较多的一个问题。在这部作品中,路遥所说的人物运动的河流主要有三条,分别以孙少安、孙少平为中心,同时孙少平这条河流又处于最中心的位置。比起孙少平,孙少安的人生追求缺乏一种更为宽阔的胸怀,一种更为自觉的个人奋斗意识。孙少平也和哥哥一样,因为贫困,勉强维持到高中毕业也返回了家乡,参加农业劳动。在孙少平高中毕业离校前,他对田晓霞表示,他不会成为“满嘴说的都是吃;肩膀上搭着个褡裢,在石圪节街上买个便宜猪娃;为几根柴禾或者一个鸡蛋,和邻居打得头破血流。牙也不刷,书都扯着糊了粮食囤……”那样的农民。田晓霞调侃式的戏言,却道出了一代有知识的青年农民所厌弃的生活方式。他怕自己被农村小生产者的汪洋大海所淹没,从而失去自我。这也正是孙少平面临返乡之际内心痛苦的根源所在。他期望的是到辽远的艰苦的地方去经受磨练,“哪怕是在北极的冰天雪地里;或者像杰克·伦敦小说中描写的严酷的阿拉斯加……”很显然,这时的孙少平,他的内心充溢着一种强烈的憧憬新生活的情感冲动。在孙少平身上,作者让我们感受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社会变革的内在潜力。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孙少平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较之孙少安来说显然是在一个更高的人生层次之上的。进而我们看到了一个敢于发现自我,显示自我直到肯定自我的孙少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