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控力成就孩子的一生》读后感

(2016-04-21 23:04:33)
分类: 心情小语
http://s7/mw690/003bx4L8zy715OLC7HMf6&690
     
     @喆妈公益阅读 一起博览群书#有奖征文大赛获奖家教书。
      这本书从各个方面讨论了如何改变我们处理孩子不良行为的方式,并用举列子讲故事的方式澄清我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是如何推动事态的演变,运用列表的方法找出孩子那些行为是不能忍受的和烦人却不严重的行为,以及孩子那些行为是值得鼓励的。列一份大问题清单,最终目的是让我们学会思考在帮助孩子发展自控力的过程中,有哪些办法可以让我们先控制好自己。比如:不再对孩子大吼大叫,不再用指责的方式来日复一日重复孩子的不良行为。而是把目标定位为减少“大问题”行为。
      孩子理解及平衡自己情绪的能力与他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所以我们需要弄清楚我们的孩子,他们能做那些事情,而无法做到那些事情,唯一方法就是理解他们的大脑内部世界。总之,我们不能总是期待着孩子像我们一样认识和理解世界。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学习试着去认识不同阶段的孩子和孩子的世界。
     首先从这本书里我明白了自控力并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个人特质。自控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提高的。我一直想要具备更好的忍耐力,无独有偶,在喆妈公益阅读看到这本书正在试读招募,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5EN00SIGG.gif今能得知真是我之幸!
    这虽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类书籍,读完受益匪浅,它更是一本家长自我教育指南。在我看来,现在的家长比孩子更难改变和教育,既不能做到少说多听,更无法控制住自己焦灼的火爆脾气做到“平和教养”。孩子行为如果有问题,那一定是家庭教育出现了更严重的危机。
     教育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对!这是每位家长所向往之至的。但是,如何做呢?知道了如何做,能做到吗?家长本身就是一做活火山,谈何引导孩子自我控制?因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往往是从情绪的过激反应开始的,如果我们都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有怎能去言传身教孩子技巧。
     不论是“思维刹车”还是“新脑”、“旧脑”联结,如果我们不能克制自己就不能帮助孩子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自我克制。
     每当聊起孩子,总有伙伴们说:娃大了,越来越能言善辩,不管你说什么,她总有自己的理由,说服教育基本没有丁点用处。很多孩子会开始争辩,甚至狡辩——孩子能言善辩的本事通常都是我们鼓励出来的。关于“情绪过载“书中用马迪和妈妈一次冲突来演示这个场景,由此观察这个冲突是如何产生的,来帮助我们认识孩子是如何被我们一点一点养成了一套争辩模式的。长此以往,父母们常常会被孩子们的叛逆弄得不知所措。
     而我们总是希望通过”沟通“来告诉孩子对错,家里谁说了算,通常情况下还会把自己言辞激烈、情绪激动的尖锐说教,当成自己在很努力的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我们的教育最后只剩下:说孩子、吼孩子或者直接制服孩子。
      最可怕的是一但孩子养成了争辩的习惯,并认为一切都是可以谈的,只要他们跟我们的意见不合就会经常用语言反击我们。我们的孩子就会像”小律师“一样辩论能力在一次次”辩论实战“中得到长进。更大的问题是当孩子进行语言攻击的时候他们的大脑并没有在反思,这就意味着他不会自控。更糟糕的是他们自己会掉进这个坑里,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的恶性循环最终会让所有人都疲惫不堪。
       这一点让我体会深刻,不知道什么时候佳学会了辩解,而我为了成为好父母,给了她这个机会,她把这当成一种乐趣。而我也渐渐失控,只能用唠叨、发火、批评来控制她。却严重忽略了她的情绪,虽然她自小接受情绪管理、自控的一些小训练,较之于我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让我清楚的意识到在孩子面前放纵情绪是有代价的,会为我们培养孩子的自控力造成巨大伤害,由此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与其说帮助孩子管理他们的情绪,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管理好我们自己的情绪。感谢孩子,遇见爱,遇见真我自己!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行为问题往往都是长期积累形成的,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帮助孩子和巩固孩子的行为方式,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能够更好地管理孩子的行为,然而,并非所有人都知道该怎么做。我也是在逐渐摸索和阅读中收获了一些方式方法,却忽略了自我的反思与教育。
       这本书恰巧给了我一记醍醐灌顶,从孩子身上反观自己,只要掌握了书中这些方法,我就能很平和地做到这一切——让自控力成就孩子的一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