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津:笔尖上的盛宴【上】 选自《读者欣赏》2013年4月号

标签:
《读者欣赏》文化杂谈 |
李津:笔尖上的盛宴
文/昆龙 图/今日美术馆
“85老将,水墨奇才。体验西藏的原始生活,阅历东方文化的品质。崇佛敬道,乐善好施。潇洒享受生活,精致把玩器物。玩世而不越矩,是得古人情韵的佼佼者。”这是著名艺术批评家及策展人高名潞对李津的评价。
在栗宪庭看来,李津把爱吃、爱喝酒、爱做饭、爱女人皆作为人生和审美的需要,没有在生活之外另建一个艺术的金字塔。“知道享受生活,才能给生活以乐趣。乐趣成为李津艺术的‘主旋律’,画画也就成了一种生活的享受,所以李津画面中所有的形象创造,无论是男人、女人、美食、食具、茶具,还是花花草草,都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诙谐好玩。”
http://s6/mw690/adf8e8fcgx6CyS9Vtjfa5&690
对美食的热爱
在国内艺术圈里,李津算得上是与美食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位画家。他不仅创作了一系列以各种菜肴为主题的作品,而且在他的人物画中,吃喝场面也很常见。因此,知名作家苏童认为,“李津的笔墨大多指向饮食男女,是仿日记,记录私生活的流水账,是穿衣服或不穿衣服的自画像”。
1958年,李津出生在天津的一个革命干部家庭。出生几个月后,母亲因为工作太忙,就把他送到了距离天津市区80公里的宁河县,让儿子跟姥姥一起生活。那里的海鲜给李津留下无比美妙的回忆。上世纪60年代,李津被父母接回了城里,进入天津二十中附小读书。离开了姥姥家,不仅意味着他再也无法吃到姥姥做的美食,还意味着他必须要开始自己做饭了。那时,他年仅6岁。
1979年,李津考入了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和1992年,他先后两次作为支边教师援藏。在西藏的3年时间里,他曾经多次前往藏北无人区,长途跋涉,露天而宿。在西藏生活的日子里,李津逐渐改变了自己对人生以及绘画的态度。
http://s1/mw690/adf8e8fcgx6CySnBMje70&690
在那里,李津真正看到了信徒,看到西藏人的生活、生死和他之前的想象并不太一样。“牧区的人们,他们每天放牧,祖祖辈辈放牧,我估计他们只能判断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来,又从哪个地方落下去,周而复始。到底是一天过去了,还是一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一生过去了?对他们来说永远是这么简单,他们需要一种充实,需要一种精神慰藉。”1992年重返西藏后,李津与西藏大学艺术系教师梁丽莎结为伉俪。
李津最终在西藏一次连续30多个小时挨饿的经历中,确立了“美食”题材的创作。这一反传统文人画留白的做法,题款密密麻麻,把和菜谱、食物相关的地域文化记录下来,营造出一种美满、丰盛的视觉享乐。
西藏之行让李津最终“开悟”,结束了对痛苦的深刻探寻,李津开始了他提着菜篮子吃遍天下的生涯。“我们前一辈人好像没有这种条件去画这些东西,我们后一辈人没有热情去画这些东西,那么只有我,我要好好去画。”栗宪庭这样形容过李津的作品:“在李津的美食图中,各种美食和器具,琳琅满目。它们直接嵌入密密麻麻如印刷书版的文字中,使得墨和色争艳、字和图辉映,斑斓、喧闹、热气腾腾。”
http://s3/mw690/adf8e8fcgx6CySs1eXU32&690
李津的画取材于“普通人的普通画法”,把对素描的理解融入中国水墨画的技法之中,并将当代表现色彩和民族文化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在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中找到了一条有着独特风格的当代艺术发展道路。评论家何辉说:“李津是当代艺术家中将艺术与生活结合得最好的画家,看他的画如同看他的人,看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