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西
四十不惑的汪峰,在创作上更趋成熟,也多了一份使命感,作品从过往的“抒情”转向更真实可近的“叙事”,在平凡生活中寻找真谛。单纯的发泄并无法解决问题,对于生活,我们不能逃避,只能前行。他用自己的嗓音完成了对摇滚精神的诠释,在爆发中给予精神空虚、情感缺失者温暖的慰藉和指引,有愤怒,但从不消极。
http://s9/middle/adf8e8fcxc9773928c978&690
放下小提琴,拿起电吉他
去年11月,汪峰的新专辑《生无所求》发行。他说:“虽然过去的一年中没有一天能好好休息,但我的创作欲望一直都在,因为只有不停地写歌才能给我因忙碌而躁动的内心带来平静。”
《读者欣赏》:听说你特别喜欢鲍勃·迪伦的音乐,曾听得热泪盈眶。鲍勃·迪伦到北京开演唱会的时候你也去看了,当时是怎样的心情,有没有特别激动?
汪峰:也没有说见到真人之后就会怎么样。内心激动那是肯定的,我的感觉是特别舒服。看到他现在的状态,我觉得他真是流行音乐最杰出的一位大师。他那种始终忠于自己的自如的状态,特别快乐。
《读者欣赏》:你之前是学古典音乐的。5岁的时候开始学习小提琴,之后又在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附中学习小提琴,学了那么多年的小提琴,你对中国的音乐教育怎么看?
汪峰:音乐教育的问题和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同一个问题。过去,有太多的教条,缺乏创造性。中国教育最大的缺陷就是以管教服从为终极目的,基本上不去开发一个孩子的创造性。而现在更恶劣的一点是除了教条,音乐教育中还出现了短视的功利性,甚至有些学校、老师纯粹就是为了功利,教育跟音乐本身已经没有关系了。
我觉得“教育”这两个字,既简单又复杂。教育本身的终极目的是让一个人从无知到有知。古典音乐的教育体系是让一个人在更规范、更严格的环境中成长得更好,这背后的实质是一样的。
《读者欣赏》:你后来为什么放弃了小提琴?
汪峰:我现在其实很喜欢小提琴,只是觉得歌唱更能表达自己的东西而已。童年时候我不喜欢小提琴,那是作为一个孩子的直接感受。没有一个小孩子会喜欢这样的生活吧?而且要一个十一二岁或者更小的孩子发自内心地说他喜欢音乐,这绝对是谎言!那还不是感知音乐的年龄。只有到了十七八岁,你的心智成熟一些之后,你才会觉得小提琴真好,我是真的喜欢。
http://s9/middle/adf8e8fcxc977443ae7c8&690
《读者欣赏》:当时年轻的你爱上摇滚乐,组乐队、留长发,你父亲好像特别反感,家庭关系也比较紧张?你母亲是不是也不太能接受你唱摇滚?
汪峰:有过冲突但是也没有那么不可调和,最终还是我自己做了选择,有些时候你需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父母的劝告肯定是善意的,但一切决定还是要自己考虑清楚,善意并不能代表以后让你走上一条你认为有意义的路。
《读者欣赏》:在“鲍家街43号”乐队时期,你出版了第一张专辑《晚安,北京》。据说你当时是站在北京建国门立交桥上,突然百感交集,成就了那首著名的《晚安,北京》。
汪峰:就是觉得很多年过去了,周围好像什么都没变,还是那些建筑物,但是生活发生了巨变,那种感触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特别大的一种震动。在某个特定的时间节点之前,你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没有成人的烦恼,物质对人的影响也没有那么大,感情生活也不是真正的感情生活,但是,十年之后,环境不一定变了,但人的感受完全不一样了,所以当时的感触特别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