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lutingluan
lutingluan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39
  • 关注人气: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化学教学的基本理论

(2013-06-29 05:40:50)
标签:

365

 

化学教学的基本理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出版了《心智的结构》一书,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基本内涵:人的智力至少包括

  1、言语——语言智力( 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 )

  主要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2、逻辑——数理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

  是指有效的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逻辑的方式和关系,陈述和主张,功能及其他相关的抽象概念的敏感性,以及通过对事物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

  3、视觉——空间智力( 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 )

   是指准确的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也包括将视觉和空间的想法具体的在脑中呈现出来,以及在一个空间的矩阵中很快找出方向的能力。

  4、身体——运动智力(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

   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的生产或改造事物。这项智能包括特殊的身体技巧,如平衡、协调、敏捷、力量、弹性和速度以及由触觉所引起的能力。

  5、音乐——节奏智力( 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 )

   是指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节奏、音调、旋律或音色的敏感性。

  6、交往——交流智力(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是指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这包括对脸部表情、声音和动作的敏感性,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7、自知——自省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是指有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自己有相当的瞭解,意识到自己的内在情绪、意向、动机、脾气和欲求以及自律自知和自尊的能力。

  8、自然智力

  人们认识世界适应世界的能力,是一种在自然界里辨别差异的能力。

  教育意义

  1、学生观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至少拥有七种智力,只是这七种智力以不同的方式及不同的组合形式表现出来,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学生不存在聪明与否的问题,只是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可以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发挥到更高水平。因此,我们应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使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现各种智力的情景,给每个学生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每个学生潜在的智力,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新课程中要求教师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教学观

  多元智力理论倡导的教学观是一种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观。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不同的智力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过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无论什么教育内容都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方法,无论哪个教育对象都采用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形式,是有违教育规律的。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正如孔子在分析学生不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因材而教之,也能各成其才。因此,教师应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适宜的教学情境,以不同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让学生都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充分、富有个性的发展。

  3、评价观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就应摒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观,树立多种多样的多元评价观。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和分析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把这种由此得来的资料作为服务于学生的出发点,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智力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新课程中强调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充分体现了多元智力理论的影响。

.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维果茨基在这里提出了两个概念,即现有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什么是现有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呢?所谓现有发展水平即指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传统的智力测验所要了解的就是这种水平;而所谓最近发展区则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来确定的。

  维果茨基明确提出,教学就是人为的发展,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发展的方向、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以及发展的速度上,即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第一发展水平与第二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在教学过程中,究竟又如何体现最近发展区的重要思想,做到教学走走发展的前面呢?针对这个问题,他强调了学习的最佳期限

  教学应当是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是维果茨基对教学与发展关系进行深人研究后所提出的最主要的结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1.动态发展的学生观

  2. 超前发展的教学论:

  a) 同伴作用交往

  b) 因材施教的教学法

  由于每个儿童都处于不同的家庭环境,知识经验不同,兴趣爱好各异,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不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即儿童心理发展的现有水平不同在同一时期,儿童心理发展达到的水平有高低之分,也就是说,在相同时期每个儿童心理发展的潜能不同,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教育者要为不同的儿童创造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个儿童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实际上体现的使一种因材施教的思想,即针对不不同的儿童实施相应的教育。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人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

  主要理论源泉

  瑞士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布鲁纳的发现教学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基本主张

  1、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务的意义;

  2、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

  3、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

  4、学习者的建都是多元化的。

  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观

  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观是以其知识观为指导思想的。

  1、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所谓主动建构性是指学习的目的是要实现知识和意义的建构,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去探究和创造新知识;所谓社会性是指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与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交流互动来丰富自己的认识,从而构建起自己独有的知识体系;而情境性是指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建构意义,获得知识。因此,学校课程不仅要关注知识体系,更要突出知识获得的过程,使学生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学会创新,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够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2.课程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生的学习是累积陛的,因为一切新知识的建构都是建立在原有经验背景的基础上的。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课程内容就不能与学生原有的经验脱节,不能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而应该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选择真实性的任务,反映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情景,体现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多样性、趣味性和探究性。

  3、弱化学科界限。建构主义者重视问题情境的意义,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多次进行,并且保证每一次学习的问题情境都不同,而且教师要呈现给学生整体性任务,让学生尝试着去解决完整的问题。由于这样的问题往往要涉及多方面的概念和理论,所以建构主义者要求弱化学科界限,主张学科间的交叉。

  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观。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的知识建构活动。在他们看来,学生并非直接地、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递的知识,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各种现象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看法。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应该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经验,以此为起点引导学生建构新知识。因而,在这里,教师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指导者和协助者,引导学生去组合、批判和澄清新旧知识之间的差异,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认知体系。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调整现有的教学资料,适当布置问题情境,制造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起学生的反省和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周围环境之间要进行互动、协调,以不断丰富和更正各自的认识,这也即我国传统的教学相长思想。

  5.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观。建构主义者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他们认为,学习的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为重要。因而,评价应该立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变化,注重对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的综合考查而非学习成绩;评价类型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以及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方式要多元化,而不仅限于传统的纸笔考试。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表现为三个方面:

  1、现代建构主义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学习要建构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但它并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构成的。

  2、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1)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建构成的。(2)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而不单是提取。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3、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但是,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丰富和全面起来。当今的建构主义者认为,事物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到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学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的基础。因此,合作学习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这些思想是对维果斯基关于社会交往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发展。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从建构主义的理念出发构成了基于建构理论的教学观。建构主义的教学包括理解学习者现有的认知结构,并且提供适当的学习活动去帮助他们。持建构主义观的教育者认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看来与所观察到的大多数教学方法相左。传统学校的教学中往往是把其他人的知识和权威的观点强加于学习者,而学习者对于世界的很多理解是与他们所学的内容冲突的。对概念变化的关键成分可以采取特定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设计聚焦于某一知识点的问题、在材料中标出大小标题、提出切实的目标等方法,引起学习者对信息的注意。可以采取苏格拉底的辩论法引起对不平衡的注意。在辩论过程中,积极地理解学习者的观点也是教学方法的一部分。为了引起学习者认知再构造的动机,提供机会让学习者思考和表述他们的观点;鼓励学习者挑战和反思同学的观点。由于教学在社会情景中形成,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作为指导学习者学习的指导者和探路者,维持进行学习的适当的环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