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中的正强化和负强化

(2016-09-14 08:30:55)
分类: 教育

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据百度词条介绍,斯金纳认为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者消失。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管理上,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负强化是指为了减少人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增强其不愉快的刺激。

很多人虽然不太了解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但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无论家长还是教师,都经常不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或者负强化。一般来讲,孩子表现优秀时家长或教师会实施正强化,例如:孩子在课堂上听课精神集中,还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对其进行口头表扬;孩子期末考试进步很大,父母奖励给孩子一双溜冰鞋;幼儿园小朋友吃饭时把饭菜都吃得很干净,教师奖励他一个印有卡通画的小贴纸;这些都属于正强化。有孩子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并且还做些小动作影响其他同学,教师对其提出批评;某学生多次上课迟到,按照班规要班主任罚扫地一天;由于孩子上网打电子游戏有瘾,父母断其网线;这些都属于负强化。

一般来讲,正强化效果要比负强化效果好,但也要注意正强化的方式和方法。有家长为了激励孩子努力学习考高分,对孩子说:本学期期末如果你语文数学英语都能考90分,我就带你出国旅游;还有的家长为了督促孩子学习,和孩子约定如果按时做好作业,当天就可以奖励10元钱。这两种正强化本质一样,都是通过满足孩子物质欲望来获得良好行为,这种刺激虽然在短时间内会有效,但长时间看来,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因为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持续学习只能通过培养其兴趣来支持。以前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总是打扰这位老人的休息,老人不胜其烦,多次提醒制止,这群调皮的小孩子不但没有停止恶作剧,反而变本加厉,于是这位老人想出一个好办法。他把这些孩子聚集起来给他们20元钱并对他们说:“你们在这吵吵闹闹,我感觉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很开心,第二天又来吵闹,老人再出来,给了他们10元钱并对他们说:“我的收入有限,只能给你10元钱来表示感谢了,”孩子心里有些不爽,但还是接受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孩子1元钱,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只给1元钱,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从此再也不在老人门前吵闹了。所以我们永远不要把孩子的努力获得的成绩与物质奖励划上等号,如果孩子非常想要这种奖励,短时间内他会十分努力去实现目标,但目标一旦实现,他的学习欲望会明显下降,如果家长再用其他物质奖励来刺激他,效果只会越来越弱。因为,孩子内心想要的只是这些物质奖励,而不是学习成绩,没有了兴趣驱动,孩子的努力学习不可能持久坚持下去。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淡化这种奖励,如果一定要有,也不要把奖励等同于孩子的成绩,不要提前约定,反而可以在孩子取得一定成绩后奖励他的努力行为。

一般来讲,负强化一般实施在孩子违反规则犯错后,但也有孩子犯错后实施正强化的例子,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王友来到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了,陶行知却掏出一颗糖送给他,并说:“这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儿,”王友惊异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惊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掏出第三颗糖塞到王友手里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善良很正直,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极了,流着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我的同学呀!”陶行知笑了:“你能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颗糖吧,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王友怀揣着四颗糖,满怀感激地离开了校长室。陶行知在学生王友犯错后并没有实施负强化,而是实施了正强化,当然他鼓励的不是学生的错误行为,而是赏识学生对错误的认识态度,这时正强化要比负强化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笔者认为负强化要慎用,一味实施负强化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教师和家长真正实施负强化时也要注意方式和方法,曾经有教师因为孩子没有及时上交作业,惩罚孩子抄书抄作业20遍,这些负强化虽然可以起到让孩子准时交作业的目的,但是以罚抄为手段,则会暗示学生作业就是惩罚,做作业是件不好的事情,这不利于孩子以后的学习。虽然负强化经常与惩罚相提并论,但并不等于惩罚,更不是体罚,负强化更看重的是惩罚的结果,而不是惩罚本身。

正强化和负强化经常出现在教育中,但并不是每位教师和家长能利用好,需要不断进行研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