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级教师王君介绍

(2020-01-25 16:29:08)
标签:

教育

教育教学研究

曾被评为全国中语优秀教师,全国中语教改新星,省优秀班主任,省骨干教师。全国几十所师范大学特聘国培专家教师,兼职硕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首届语参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评选大赛评委会主任 。《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育文摘周报》等多家中文核心期刊 封面人物。多次获得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400多篇,15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著有《教育与幸福生活》、《王君讲语文》、《青春课堂:王君与语文教学情景创设艺术》、《班主任:青春万岁——王君带班之道》、《听王君讲经典名篇》(上下卷)、《听王君讲作文》(上下卷)、《听王君讲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等专著九部。应邀到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城市讲学,深受一线教师欢迎。倡导青春之语文的教学理念,在全国有广泛影响。

 

王君老师教学艺术介绍

一、巧妙的导入艺术

“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端, 一个好的导入不但可以为后面的教学奠定基础, 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王君非常重视设计课堂导入,导入角度独特。

辩题导入,激发兴趣。

王君老师善于利用辩题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思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不落痕迹地将学生带入新课学习当中。 在执教《丑小鸭》时,王君老师以课后习题“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那出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大碍。 试阐释这句话的意思”为切入口导入:“有人说, 丑小鸭不需要任何努力就会成为一只天鹅,这是由遗传决定的。 又有人说,丑小鸭能够展翅翱翔,是由它的自身努力决定的。 同学们如何看待这一争议? ”她让学生朗读课文之后,再根据自己的观点,组成正反两队,各自找理由支撑自己的观点。 利用辩题导入,将读与说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能开启学生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用词造句导入,激活思维。

王君老师通过用词造句导入新课, 从语用层面落实字词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积累词语,还可以激活思维,无缝进入文本。 比如:讲解《老王》时,王君老师通过课件出示了一组原文中的词语:“伛”“攥”“翳”“塌败”“骷髅”“愧作”,并让学生选择两个词语造句。 一位学生选择了“伛”和“骷髅”两个词语,将句子造为“老王如骷髅一般,伛着身子将冰送进了杨绛家”。 王君老师抓住学生所选关键词,引导学生感受老王身形的干瘦与佝偻, 学生心中自然浮现出老王的形象特征,激活了思维。

二、纯熟的语言艺术

教学语言是师生交流的媒介。 教学语言驾驭纯熟,才能准确又艺术地讲解内容,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领悟。 王君老师教学语言驾驭纯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生动活泼。

在语文课堂上, 王君老师非常善于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以《纸船》教学为例。首先,王君老师以自己杜撰的诗歌评改邀请函引入课文, 用率真的语

言进行情感搭建,学生感兴趣地读着该邀请函。 接着,王君老师让学生大声朗读名言“我就是我,我独一无二”,极具童趣,学生们热情高涨,开启了一场生动的诗歌评改会。 然后,在作诗环节,王君老师用“想得要命、泪花汪汪”等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从“载着眼泪”分析到“载着一船眼泪”,创作出小诗。 王君老师运用形象、活泼、率真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懂得品读句子的基本方法,为后面体会母爱这一环节教学做了铺垫。

语言情感充沛。

只有教师对语文教学充满热情, 才能流畅自如地运用语言,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 王君老师在《最后一课》教学中运用饱含情感的语言, 把学生带入课文创设的特定情境中。 在书写“国”字的过程中,王君将“国”字中的“王”比作国家的筋骨和脊梁,将“国”字中的一“点”比作国家中的底层人民,运用一连串充满气势的成语“光芒万丈”“流芳百世”“功成名就”,让学生感受到了国之栋梁的“大作为”。王君老师再运用一连串排比句式“如此无奈,如此卑微,如此沧桑”与“没有……没有……没有……,只有……”,用感染性的语言对比突出底层人民的势单力薄。 国之栋梁与底层人民的两者对比,仿佛并没有凸显小人物的爱国之志,但是王君老师运用比喻,将小人物比作隐藏着的筋骨和脊梁,笔锋一转,生动形象地体现出小人物隐忍的爱国之情。 一“点”虽小,但恰是这一“点”,国家的“国”书写才能完整。 整堂课经过王君饱含情感的语言渲染,学生的朗读充满着爱国之情。

三、形式多样的朗读艺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纵观王君老师的阅读教学案例,可以发现:王君老师几乎是每课必读,并且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情境还原朗读法

很多经典文本, 学生缺乏对特定时代背景的了解,以致读不懂文本,比如《老王》一文。 王君老师创造了情境还原的朗读方式,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时空背景中。 首先,王君老师让学生模仿老王的口吻, 讲述老王大半生的遭遇,感受他被环境抛弃的无奈。 其次,王君老师模仿杨绛的口吻,与扮演老王的学生进行交流。 在对话中学生体会老王的无依无靠。 然后,让学生模仿看客的口吻,读出看客对老王的嘲笑,体会当时社会人情的冷淡。 再次,让学生以旁白者的身份演读老王和杨绛的对话,体悟老王孤苦的境遇。 最后,王君老师引导学生品味“只”字,感受老王的绝望处境。 在这个部分,王君和学生交替成为文中的“老王”“杨绛”“看客”“旁白者”,并以各自的身份进行情景朗读。 五个不同的诵读情景能使学生体会老王的活命精神、杨绛的同情心及看客的冷漠。

换词比较朗读法。

在教学中,王君老师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用换词的方式进行点拨,让学生自己品味。 例如:王君老师为了让学生体悟《乡愁》第二部分,将“这头、那头、外头、里头”替换成“这边、那边、外边、里边”,让学生全文朗读,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比较,认为“头”字比“边”字更厚重,更能体现两岸的遥远及余光中内心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 又如在讲解《乡愁》第五部分时,王老师将“后来啊”“而现在”替换成“中年后”“老年后”,学生通过换词比较朗读,感受到了前者蕴含的丰富情感,体会到了诗人与妻子分离、母亲阴阳两隔、与大陆分离的沉痛心情。

四、 别具匠心的提问艺术

“提问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下, 教师为调动学生的思维,向学生抛出任务并期望学生积极作答的教学行为” 王君

老师的提问艺术可谓别具匠心,具体表现如下:

分层提问,由浅入深。

课堂提问不能一开始就提出高难度问题。 王君在执教《湖心亭看雪》这篇文言散文时,采取了分层的提问方式。 在第一层中,王君老师提出以下问题:“有人说,这篇课文中有矛盾的地方,请同学们找一找,看看有吗? ”引出文本的主线“痴”,引导学生研讨作者“痴”的表现。第二层,王君老师的提问为:“作者偶然与客居此地的金陵人相遇,他也惊喜吗?”引导学生对比作者与金陵客的不同心情, 为体会作者的内心活动做铺垫。 第三层,王君老师的提问为:“你认为作者描绘的雪景与他本人的心境有何关系? ”从赏析景物入手,插入背景资料介绍,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 三次提问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将文章的三个层次连接起来,构成了课堂活动的流程。

对比提问,直奔主题。

在探究《陋室铭》思想主题时,王君老师采用了对比提问的方式。 她提出问题:“与周敦颐的人生态度相比,你认为刘禹锡的人生态度有何不同之处? ”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将两个人物进行对比,通过反复讨论,得出“作者过着归隐的生活,心中却向往着在仕途中有所为”的观点。 又如教学《渔家傲》时,王君老师让学生回顾刚学过的《破阵子》,提问:“你认为范冲淹的‘愁’与辛弃疾的‘愁’有何不同? ”经过学生反复对比与讨论,得出“范仲淹的愁绪源于‘壮志未酬’,而辛弃疾的愁绪源于‘想要再酬壮志’”的结论。从对比提问入手,然后穷追不舍,就能直抵文本的核心,落实教学目标。

五、回味无穷的结课艺术

结课是在课堂将要结束时, 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及时总结、巩固、扩展、延伸与迁移的教学活动方式。 王君老师善于运用归纳总结法、诵读悟情法等结课方法,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思维。

归纳总结法。

结课阶段,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深刻印象,王君老师常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以此收束全课。 例如:在《苏州园林》结课时,王君老师带领学生回顾该课中的三次课堂教学任务: 从宏观角度分析 《苏州园林》的结构特点、从中观角度探析《苏州园林》的段落特点、从微观角度赏析《苏州园林》的语言特点。 通过回顾课堂任务,学生对课文结构有了整体的把握。 又如,在结束《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时,王君老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学习内容。通过回顾, 让学生认识到课文顺序、 课文内容的安排与选择,都能体现文本中心与作者情感,认识到说明文可以从情感角度进行理解。

诵读悟情法。

诵读悟情法是指在一堂课即将结束时, 通过全班齐声有感情朗读的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与情感的理解,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王君老师多次采用诵读悟情法。例如:王君老师在《浪之歌》结课时,让学生动情地朗诵全文,再次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意象,感受作者对祖国坚定的爱和炽热的心。再如:在结束《一面》一课时,王君老师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感受作者对鲁迅先生真挚又深厚的爱戴。又如:在《纸船》结课时,王君老师让学生再次缓慢诵读全诗,再次感受冰心对母亲的绵长思念。 王君老师采用诵读课文的方式把课堂推向高潮, 使学生的情感在诵读中升华。

 

王君老师的“青春语文”诞生与成长历程

我是在重庆市著名特级教师黎见明先生“导读”理论和文兰森先生“导创”教学理论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20世纪80年代,因为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语文学科中出现“满堂灌”“满堂练”的教学形式。针对这种落后、封闭、单向、陈旧的语文教学模式,黎见明先生提出了“导读”新理念,力图使教师从“灌输型”转变为“引导型”,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思维的主动吸收。

后来,文兰森先生潜心研究导读理论,并以此为指导,躬行实践,提出“导创”的教学理论。“导创”教学理论的核心是强调“教育者必须是创造者”,教师要培养自己的创造素质和创造精神,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总的来说,要立足于“导”、有利于“创”,关键在“活”,落实在“能”,这是“导创”教学理论的基本精神。

作为一名起点较低的西部农村中学教师,“导读”和“导创”的理论思想对我的教学实践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在23岁时就获得了重庆市优质课大赛第一名,25岁走上了全国课堂教学大赛的讲台,30岁以前成为重庆市中语界的“得奖专业户”,几乎拿下所有比赛的一等奖。我的课堂教学,赢得许多赞誉,如青春灵动、激情洋溢、创意无穷等。

早在1995年,前辈们在评课时即兴提到的“王君的语文特别青春,是典型的‘青春语文’”,就让我开始发现和发展自己的课堂特质,为10年后正式提出“青春语文”打下基础。

2001年开始,我连续两轮参加了由重庆市著名特级教师龚春燕先生领衔主持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立项课题实验“创新学习”,并且担任主研。“创新学习”课题实验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也赋予了我教学科研的新活力。“创新学习”和“导创”教学有许多共通之处,在它们的合力下,我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论支撑和更加有力的实践指导,教学科研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这时的我,开始大量读书和写作,发表文章和出版专著,并惊奇地发现,语文教师这个职业,居然能帮助我实现一个遥不可及的“作家梦”。在行走的过程中,我对语文的思考越来越深入。我的生命激情和教育激情让许多同行羡慕。随着全国讲学活动越来越多,我和其他教师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我发现:一线教师有特别严重的职业倦怠,尤其是语文教师。每次讲学后,总有教师抱着我默默流泪,甚至号啕大哭。他们掏心掏肺地向我倾述作为一名教师的困惑,遇到的各种问题已远远不是语文学科技术方面的问题,而是心灵问题、语文价值观问题,甚至是生命价值观问题。

那时,我尚年轻,精力充沛,为了帮助这些教师走出精神困境,不知回过多少封具名或不具名的求援信,越来越意识到语文研究如果不能将教师引向快乐和幸福,如果教师不借由语文教师这个职业而成长得更喜悦、更从容的话,这份职业也就失去了她应有的价值。

教师普遍的彷徨和痛苦促我思考: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可不可以自带疗愈的功效?语文教学,有没有可能和心理学结合起来,形成一门更独具特色的学科?最伟大的“导”和最伟大的“创”,难道不应该是把人的心灵“导”向幸福,把人的生命“创”成超越自己期待的传奇吗?

再加上卓有成效的班主任工作,我将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了一起,建设出一个又一个杰出的班级,并将这些班级故事写在《教育与幸福生活》《班主任:青春万岁 王君带班之道》《一路修行做班主任》等书中。而且,我越来越认识到: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绝不仅是教学方法层面上的改革创新,首先更应该表达出一种高昂进取的生活态度,展现出一种诗意蓬勃的生存状态,折射出一种单纯却丰富的生命抉择。

因此,2005年,当我第一次成为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的封面人物时,有了自己的语文表达 青春之语文!这是一个女教师的语文直觉和语文呼唤。我说:青春语文,首先是一种活法,然后才是一种教法;青春语文,要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

我的语文,不再是一个学科,不再是一门工具,而是一个明媚的女子带领一群明媚的孩子享受青春、建设青春的成长方式。我们将共建一种激情洋溢的语文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教师和学生永远都在青春期。

所谓青春语文,本质就是提倡通过灵性阅读、生命写作、激情生活三条路径,使语文教学过程保持青春状态,进而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做准备。灵性阅读,是青春语文基于阅读教学打通“教法和活法”的探索;生命写作,是青春语文实践“写作是我们的道场”的现场;激情生活,是青春语文让班主任工作和语文教学工作相融、让职业和日常生活共鸣的实践。

青春语文的底座是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系统中每个人的生命状态。只有当灵性阅读、生命写作和激情生活相互融合、互为支撑的时候,青春语文才真正成为了一种语文追求。研究灵性阅读,大家可以参考《听王君讲语文教师成长》《王君与青春语文》《青春课堂:王君与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艺术》《听王君讲经典名篇》等著作;研究生命写作,大家可以阅读我的专著《听王君讲作文》(上、下卷)、《一路修行教作文》等书;研究激情生活,大家可以阅读《班主任:青春万岁 王君带班之道》《教育与幸福生活》《一路修行做老师》《一路修行做班主任》《一路修行做女人》《一位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等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多年来,结合“导创”教学和“创新学习”的理论,我躬身实践,总结出“灵性阅读”大概经历的六个阶段的创新:第一阶段是在新颖独特的课堂设计中创新;第二阶段是在灵活扎实的语言品味中创新;第三阶段是在诚恳机智的学情应变中创新;第四阶段是在把握语文学习规律和健全语文学习制度中创新;第五阶段是在研究文本特质和丰富课型中创新;第六阶段是在构建语文课程和创造语文生活中创新。这六个阶段,既呈现螺旋上升的关系,又相互呼应、相互渗透。

总之,课型定位的灵清、组织形式的灵活、文本解读的灵透、语言学用的灵动、学情应变的灵敏、规律把握的灵便、情怀熏陶的灵重等多方面合力,共同形成青春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魅力,这是青年语文教师教学追求必然经历的阶段,也是青春语文不断超越、不断建构的过程。

青春语文,有我追求的三级目标。

1)一级目标:使语文教学过程保持青春状态。语文教学过程的青春状态有哪些特点?如语文味、激情、敏感、灵动、浪漫、创新这些要素是人的美好“青春”的必备要素,把它“移植”到语文教学中,就是想要表达出语文教学的一种个性化追求。

2)二级目标:为教师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做准备。语文教师应该是教师群体中的幸福者。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最是妖娆多姿、风华绝代。走进语文,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比任何学科都更为激动人心的生命画卷,我们能够比其他学科教师看到更多的生命永葆青春状态的奇迹。

良好的人生态度和艺术化的生活方式所造就的迷人的生命画卷,那些自我关怀和关怀他人的强健灵魂,那些从容优游、专注好奇、情趣丰富的生活艺术家,那些具有独立意识、独立价值判断能力的公民,那些不忧不惧、乐观大度的自足的君子,那些能够把握自我、超越自我进而改造环境的现代人这些,应该是语文教师的青春形象。青春语文于教师,应该成为一道进入高尚生活、保持青春活力的“不二法门”。

3)三级目标:为学生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做准备。青春生命的内部,本就涌动着一股不可遏制的强烈自我感,一股主宰自己思想、意志、情感并趋向完全实现自我的生命冲动。青春的语文课堂,就是让生命之潮不息地涌动,成为语文学习的主弦律。

青春的教师用海纳百川的胸襟和独特新颖的教学视角创造出青春的课堂,必定创造出青春之学生。在这个绽放民主、开放、激情的青春花园里,学生的心灵将得到抚慰,心智将获得解放,个性将被鼓励张扬。因此,学生面对缤纷多彩的大千世界,一定会焕发出一种活泼的生命活力。经历青春语文学习的学生,一定更有能力凭借青春语文的浮力,畅游生活的海洋。

在我看来,青春绝不是青年的专利,它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哪怕已经白发苍苍,只要热爱生活,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就会永远拥有青春。生命化境界被一些语文教育家认为是目前教学的最高境界,而生命的菁华乃在青春,所以青春语文应该是语文生命境界的极品。它将以建设健康蓬勃的生命状态为目的,以和谐、民主、鲜活、灵动、扎实、创新的语文教学艺术为手段,让语文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形成青春生命的养成,完成青春生命的体验,实现青春生命的价值的过程。这种对青春生命的体验、生成与建构,将不断铸造永远充满青春活力的灵魂,让语文教育焕发青春活力,并无限延伸学生与教师的青春期。

青春语文的宣言为:

青春之语文,是恪守最不完美的创新也比最完美的守成伟大一百倍之信条!

青春之语文,是坚信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青春之语文,是矢志满头飞雪而童心不泯,是让生活永远荡漾着童真童趣的欢乐!

青春之语文,是激情不灭的梦想,坎坷岁月里的干将莫邪,平凡人生里脚踏实地的浪漫。

1995年“青春语文”萌芽到2005年正式提出“青春语文”,再到今天“青春语文”广为人知,拥有大量的追随者和研究者。20多年来,我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诠释和丰满着“青春语文”四个字。

我带着我的研究成果,从西部乡村中学走到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正式发表上千篇文章,16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并出版了14部专著。我不仅研究语文,也研究班主任工作,研究教师的心理成长,打通语文教师、班主任、自我三种角色,赋予教师的生命成长以全新的活力,成为“青春语文”的独特追求,也实实在在地给予一线教师非常多的帮助。

我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新学习”课题,负责“青春语文”部分,于2014年获得教育部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同年,我获评首届全国中语十大学术领军人物。2015年,我获评全国教育改革先锋教师其他教师说:我对青春的理解,影响了一大批人的青春;我一个人的行走,激发了一大群人的行动。我说:我和语文,互相成全;我和青春,互相诠释。

我因由语文而懂得了鲁迅的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觉得,自己正在经历一个奇妙的过程:经语文而见天地、见自我,终至于见众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