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融 2019年11月23日
这些天,经历了廊坊市教育局教研室张占国老师的“巧设支架——思维可视化教学”,先是通过两个课例向我们呈现植入支架的课堂教学模式。紧接着是教师集体备课,在实践中体验植入支架式的教学模式。
经历了几天的头脑风暴,我的脑海里留下了这样几个关键词:
思维可视化
任务驱动
精准目标
聚焦
真学习
先说说呈现的两堂课例:
王越老师首先以《麻雀》一课为例,通过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用任务单的形式,向我们呈现如何在一节课中植入支架的课堂教学模式。支架的植入通过完成任务单:触动我的词(句),从中我看到了一只________老麻雀,将课堂教学聚焦到文章的四、五自然段,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那份爱子之情。
霸州的周凯老师,通过“聊聊民间故事里的套路”,向我们展示了植入支架式的“1+x主题阅读”。对于周凯老师的这节课我印象颇深。
不得不说周凯老师的课堂让人觉得很轻松。从“从前有座山……”引出了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来为课堂教学预热,揭示课题:聊聊民间故事里的“套路”。
接着教师现场发放教学材料(四则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八仙过海。》,《梁山伯与祝英台》),出示任务单(阅读单的内容包括:题目,男主角,女主角,阻挠人,磨难,结局)。
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完成任务单,汇报交流,探寻:故事的男女主人公,阻挠人,磨难,结局都有相似之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任务单内容,比异求同,揭示民间故事在写法上的一般规律——即“套路”。
接下来教师将学生分组,每组阅读不同的材料。1.2.3《田螺姑娘》《一幅壮锦》;4.5.6《聪明的牧羊人》《仙女》;7.8《曼丁之狮一》《曼丁之狮二》
小组通过合作提取关键信息,完成任务单。在比异求同的过程中发现: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充满正能量,结局都体现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至此,对于“1+x主题阅读”我有了一些比较清晰的认识——即通过一篇带动多篇,在比较中“求同存异”“比异求同”,探寻文章的写作手法与写作规律。
我的思考:周凯老师的植入支架式模式,在1+X主题阅读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任务单的呈现,便于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文章写作当中的一般规律,同时,植入支架的1+X主题阅读,不但大量的扩充了学生的阅读量,同时便于学生发现规律,激起阅读兴趣,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形成在学中去““比较”的思维模式,让思维可视化。
说实话,一开始张老师的植入支架式教学模式,我没有觉察出他的教学实效性。对于思维可视化教学这个概念很是模糊。在后来的团队集体备课中,我们和保定、定州的老师们一起交流,一起设计课堂教学流程,一起经历植入支架式的课堂教学实践,我慢慢的对思维可视化教学有了一些了解。思维可视化教学是基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语文素养即语文素养是指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综合评价。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让学生的思考过程可见。
集体备课之前,我们先借助《牛郎织女》一课,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就是为《牛郎织女》一课搭建支架。过程即是一次头脑风暴的过程,我们团队《普罗米修斯》一课为例。授课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巧设支架植入课堂教学的课堂效果。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思维的可视化是学生形成能力的过程,胜过教师的讲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