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情岁月(七)
标签:
如烟往事青春 |
我的知情岁月
(七)
俗话说,开门三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讲的都是一个吃字。有人发奇想,人要不吃饭就好了。因没吃的,才生如此奇想;有了吃的,就想如何吃好;一旦吃成了享受,就叫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国了。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那时吃,不是吃讲究,而是如何吃饱,为了求生存。
每天放工,饿的前胸贴后背,包谷糊涂不是说吃几碗,而是能吃几小盆,记忆里从未吃饱过。没什么油水,家里供应的肉舍不得吃,给捎带点肉酱补充油水。
现在讲究细嚼慢咽,饭局讲规矩,为了吃相而控制自己。那年月,吃相最生动,苦涩里有另一番情趣。
为吃红薯,划拳比输赢,在知青组,显然是一场技能大赛。内向的人不内向了,矜持的也开始张扬。当划拳正酣时,远山給家里买的大公鸡,忽然跳到他床上,就是屎拉到床上,他也全然不顾,怕耽误吃红薯。远山细心,是个爱干净的人,可到了此时,填饱肚子比什么都重要。
一天,登安悄悄在房间煮挂面,这是家人舍不得吃带来的。崇宝从门缝闻到煤油的味道,他生气了,跑去厨房抓了一把碱面撒到锅里,边撒边说,让你吃独食。顿时,煤油炉上泛起一锅浑水。登安倒是镇静,将发黄的面条用清水冲了两遍,端着锅照样一口气吃完。
我们盼望到公社或区县开会,不是喜欢听领导报告,而是为了吃一顿饱饭。有次在公社开会,半斤米饭一份菜,吃下没什么感觉,再来一份还没吃饱,公社书记心疼我们,又加了一份半斤的杠子馍,这才摸摸肚皮,算吃好。
县里开知青会,吃的是桌饭,男知青总想和女知青一个桌,其实不为别的,为的多吃一点。没想到,女知青吃的哪个快,犹如风卷残云,男知青不好意思抢,反倒吃亏了。
为了吃肉,偷鸡摸狗的事知青都干过,我们也干过不少傻事。一次,见有条狗在自留地游荡,吃狗肉的念头在几个人心里涌动。山野四处可逃,怎么打?大家动了一番脑筋,如同研究作战方案,决定采取伏击的办法。一人从山坡往下撵,其他人在田坎边设伏以棍棒相击。被打伤的狗慌不择路,钻入了十九连炊事班房后的水沟里,无处可逃的狗就这样死于非命。我们把狗拖回来,用木盆扣在潮湿的地上,听说能去腥味。收拾妥当,兴高采烈打蓝球去了。
这场与四中队的篮球比赛,是前几天约好的。夜晚,一伙人带着胜利的喜悦回到知青组,剥皮,剔骨,架上柴火煮肉,煮好后撕成丝爆抄。记得是崇宝的手艺,他又找十九连司务长买回一瓶白酒,吃肉喝酒好不痛快。我第一次喝烈酒,加之吃狗肉,烧的我满床打滚,吐又吐不出来,痛苦的不得了。
知青组养了一条黄狗,非常凶猛,见到生人不叫,咬了才叫,是那种偷着咬人的狗,从门口过路的人都要喊,把狗看住。一次我们外出,很晚才回来,困乏的不行,倒头便睡。半夜三更纷纷爬起来,浑身叮的大包小包,奇痒无比,掀开被子黑压压一片,全是跳蚤。这条惹祸的狗,我们只得将它赶出家门。
狗的忠诚让人为难,打不跑,撵不走,它满山乱窜,回来就是一身跳蚤,让人无法容忍。有人提议,不行就把狗吃掉算了。人在饥饿状态下,想法不免有些残忍,如同军人杀自己的战马。这个比喻不恰当,确实饥饿会让人丧失理智。这顿狗肉,大家吃的异常难受,现在回忆起来心里都不是滋味。
想吃肉,什么手段都用过,免不了找公社供销社主任。现在想起来是自作聪明,对人家花言巧语,甚至有点软硬兼施。那时凭票供应,他能帮则帮,从没糊弄过我们。
说到供销社,看到独自喝酒的人,就让我想到孔乙己。供销社打酒的地方,经常能见到类似孔乙己的人,非常有意思。往往是卖了一头小猪,或者其它山货,用作买盐和煤油的钱,偷偷打二两酒喝。
散白酒装在铁皮油桶里,有一两到半斤的提子,有人站在柜台边,公用喝酒碗,深深的咂一口。那个样子,活生生的孔乙己。只是,一个是老农,一个是落魄的穷秀才;一个干喝,一个还有几颗蚕豆。
这是一些趣谈,在趣谈中回味从前的模样,那一段艰辛岁月。人这一辈子,其实就是为了一张嘴,吃饭是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根本的问题。
过去吃不饱,现在吃不动。改革开放最了不起的成就,就是解决了十几亿中国人的吃饭的题,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成绩。现在的餐桌越来越丰富,不再为吃而发愁。我们敬佩袁隆平先生,记住院士最深刻的一句话:要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