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知情岁月(三)

(2022-04-27 10:45:55)
标签:

如烟

往事

我的知情岁月(三)

我的知情岁月

文/不不

(三)

下乡没几个月,生产队就把我们知青点建好了。土坯石板房,中间是堂屋,两边是四间卧室我们叫睡房,门前院子比较宽敞,右边偏刷子是厨房,左边厕所和猪圈在一起,不过从没养过一头猪

为了锻炼身体,我们自制爬杆单杠挖了沙坑,练跳高跳远,沙子滩背来的。艰苦的环境挡不住荷尔蒙的躁动,我们经常在一起切磋拳脚,比划当时流行的长拳

运动是我们最大的快乐,知青组5人篮球队,在与铁道兵连队的比赛中从无败绩。我们5人中实际只有4人会打球,利华不会打,只能凑人数,后来我教会他一招三步勾手投蓝,还屡建奇功,多年来他拿手的也只有这一招。

知青篮球队在公社打出了名,我们又吸收了其他知青组两位高手,实力明显增强。有一次,铁道兵中队篮球集训队邀请我们比赛,记得晚饭在林家女知青组吃的,她们几人啦啦队如同万柳丛中一点红,在众多男兵中非常显眼。兴奋的我们与铁道兵篮球队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加油声中,我们球队以2分险胜。在那个简易球场,篮下慢三步,几乎是压哨球,让我念念不忘。

生产队给知青组分自留地,在房后不远处一块大寨田,当年农业学大寨,修的梯田都叫大寨田。分过来时种的胡豆,吃完我们种了一季四季豆,南瓜,等到秋天便荒下了,偶尔撒点小白菜,长期杂草丛生。究其原因主要是懒惰,种蔬菜费工费时,特别是山坡地,不勤浇水勤施肥,长不出好蔬菜。另一个原因说出来不好意思,就是能够就地取材。

在知青组大家轮流做饭,谁做饭谁负责解决吃菜的问题,自留地没菜就得自己想办法有什么办法呢,只能打别人的主意。农民自留地很少有种蔬菜的,主要种粮以弥补粮食短缺,就是有菜我们也不能干,这点还是清醒的。铁道兵十九连的菜地,各种蔬菜长势喜人,可是邻居,又不好意思去摘。大家一致看上了紧挨知青组的菜地,这是大队为支援三线建设专设的蔬菜队。

到了晚上,就看有人背着背篓拔白菜拔青菜,摘茄子摘辣子,借着月光摸西红柿,还专挑软的捏。我们自作聪明,每次并不多摘,够吃就行,经常庆幸没被发现。我觉得他们早就知道,只是对知青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了。

生产队分给我们一片柴林,1958年种的花栗树,学名薪碳,同我们年龄一般大,已长成四五公分粗,正适合烧柴。林子就在知青点后山上,我们砍过两次柴,手也破了,衣服也撕烂了,其艰难和危险程度让我们望而却步

用弯刀砍柴不难,有力气就行。难得是运输,没有道路,没有运输工具,采取社员教我们的办法,将砍倒的树顺坡堆成长排,5个人用木棍一起撬着往山下推。由于用力不均匀,加之过猛,树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长蛇,飞快的向山下滚去,下面是陡峭的山崖,有几十米高。

此时,我被裹挟在其中,也许是运气吧,就在即将滚落的一刹那,忽然停了下来,猜测是遇见了障碍物。我从柴堆里爬出来,看见里面还有利华,这才意识到眼前的悬崖峭壁。因为危险性高,主要是我们不会往山下运输,加之不懂得用湿柴烧火,每次做饭都是浓烟滚滚,把人呛的往外跑。此后,就没有第三次砍柴经历了。

后来,为了烧火做饭,我们到处捡柴火,知青组房间的花栗木隔板都烧掉了,就连堂屋用作支撑的杉木也未能幸免。可能是怕房子塌了吧,堂屋中间还留有一根杉木用以支撑墙壁。

当时农村,甚至在一些乡镇,晚上照明都用煤油灯知青组和铁道兵十九连营房紧邻,晚上我们屋里昏暗的煤油灯,外边铁道兵连队明亮的电灯,形成反差,自然心里不是滋味。愤愤之余,大家悉心谋划如何也用上电

机会终于有了,院子前电杆电线发生破损。我们几个人分析,选择时机把电线接上不就行了吗。我们先将屋里的线走好,装上灯泡,等到夜晚用竹竿把电线挂上破损处。实际操作时,不知两根线是火线,线是零线。有人提议,先搭上一根线,再找另一线就知道了,谁知第二根线搭上哧地冒出火花,全连的灯忽然暗淡下来。放哨的人大,快打掉,打掉。只见一人飞快地一竹竿把线打落。好在没有短路,个个吓了一身冷汗,半天才缓过神,愣了一会,大家哈哈大笑起来明白了,两根都是火线,另一根准是零线。

这时,我们反而不着急了,一起想对策不知是谁提出,明天是八一建军节,何不写封感谢信送去,来个先斩后奏。大伙摊上纸,你一言我一语,一封热情洋溢感谢信写成了。然后,悄悄地将另一根零线搭上屋里顿时灯火通明,高兴之余,有人不忘提醒说,赶紧把窗帘拉上。大家兴奋地一夜眠,第二天天刚麻麻亮,感谢信贴到连部门口,几个人撒腿就

我们在外玩了几天,心里总是忐忑不安怕电源被掐掉回来听说,当天中队首长检查工作,看到感谢信,夸奖连队知青关系处理的好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大伙高兴地不得了。电灯伴随我们到铁道兵修完襄渝线。幸运的我们,几年间去除了多少个煤油灯下煎熬的夜晚,对于我们的劳动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让公社社员们也能用上电,成为我们的心愿。那时崇保就有了在山沟里修水电站的想法,真的很超前。没想到吧,我和利华干了一辈子水电。在长江,在黄河,在汉江,在任河,在澜沧江,甚至在国外......我们终生与江河为伍,参与修建了十几座大中型水电站,可以说,我们实现了当年的夙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异客
后一篇:劳动号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