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美国之行(3)
(2013-05-28 08:43:35)
标签:
沈睿《残酷的青春及往事》 |
分类: 书和人物 |
读沈睿《残酷的青春及往事》有感
来美飞行途中二次中转,在第二、三段航程中,继续读沈睿《残酷的青春及往事》,抵达目的地之前读完了这部作品。它讲述了沈睿和她亲密的朋友姚锦云从孩提时代直到她大学毕业长达十多年的友谊,让人为之感动,人生难得有这样一位闺蜜!从书中,我也更多地了解到了沈睿,她的为人、性格、爱好、志向以及她青春年少时的成长经历。
通篇朴实的文字和情感,以及我们共同经历的那个时代,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她和姚锦云在性格、爱好和特长方面都正好相反,可她们成为了最好的朋友,她们能侠胆相照,并在纸上写下血书,立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妇有责”的誓言。
沈睿上初中那会儿就开始写小说了,写小学生的生活,诗意的时刻和那些老师。沈睿酷爱读书,而姚锦云酷爱运动。姚锦云特爱溜冰,在北京的大冬天,沈睿就每次陪她去冰场溜冰,自己坐在湖边欣赏冰场上优美的姚锦云,或坐在那里静静地读书。而沈睿每次在北京图书馆读书,中午休息时,姚锦云就拿着那个砖头录音机,播放邓丽君的歌曲给沈睿听。看到姚锦云为邓丽君欣喜若狂、痴迷的样子,沈睿也为之受到感染。而录音机在中国大众中出现之前,沈睿发现姚锦云唱的那首《苦咖啡》的歌曲特好听,每当她想听那首歌的时候,就会要姚锦云唱给她听,只因这支歌对她们来说,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姚锦云读不进书,可爱听故事,所以她借来一本本书,让沈睿读,沈睿读完后立即讲给她听......沈睿那会儿写的小说给谁都没看过,可是决定给姚锦云看。姚锦云看后,她认定沈睿一定会成为作家,这让沈睿激动若狂,认为作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并要如鲁迅一样地用文字改造中国!她们狂喜地发现了对方,是那种息息相关,心心相印的狂喜,是少女时代找到朋友的狂喜......
读完这篇故事,我感叹沈睿曾经有过这样一位朋友,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无法想象她逝去这样一位密友心中的悲痛......同时,也可以说让我更喜欢沈睿其人了。
从小到大,在人生的每个不同阶段,我都交下了为数不多的一、二个朋友。相比工作中交下的朋友,仍是读书时交下的朋友最长久也最知心,现在联系最多最密切的要数高中同学了。我交下的都是同龄朋友,或同年大月份或比我年长岁吧,我们的性格都有着强烈的反差,她们热情、活泼大方,很会待人接物,或能歌善舞,或爱好体育运动......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我们在一起的时候都很照顾我。
虽然我在家里排行老大,可那会儿家里来了客人都是大人们在招待,从来轮不到我们小孩子的。从小就羞于当众唱歌跳舞,而一直被大人们说“一点也不出台”。最怕上体育课了,因为我体育样样难过关,每学期都不知是怎么勉强及格的。记得大学结业前,体育这项还没过关,老师给了几个选项,其中有一项游泳,我想这个我要好好尝试一下。于是每天人家在午睡,我就去游泳池苦练,呵呵,功夫不负有心人,游泳可真帮了我的大忙!工作以后,再去游泳,我可怎么也游不到原来那么远的距离了,却一直告诉别人说:“我能游那么远的。”是不是非得再来一次考试吓唬吓唬才游得出来呀,哈哈哈!每次遇到不太了解我的人说:“你个子高,运动一定很好的。”哈哈哈,好不难为情。
与朋友们在一起都是她们照顾我,因此后来我到了工作单位,很多年以后才意识到这一点,才开始慢慢学会照顾我周围的人。
说起我那些朋友们,性格反差那么大,为什么我们能成为好朋友呢?可能正是这种反差才促成了我们吧!自己从小就是一好好学习的乖乖女,朋友们喜欢我可能就是看在这一点吧,哦,还有就是,我从来不会搬弄是非,说别人闲话,所以很得朋友信赖。大学有三位好朋友,闺蜜一就是我的老乡,闺蜜二可是我的同桌,第三位嘛,就是比我低一年级的学妹,也是老乡。二位闺蜜,已在之前博客里说过了,这位学妹呢,她大学毕业考取研究生后,写信告诉我:因为你的好学,一直激励着我刻苦努力地学习!
我为她们而感动,也为自己的行为无形中激励着别人而感动。
沈睿写的支农劳动那一段,也是她与姚锦云成为好朋友的关键段落,让我特别有共鸣,想起了我的学农劳动。
初中那会儿,我也到学校农场学农劳动的。记得是在初夏,一周时间,带去铺盖背包卷住在农场里。每张不及一扇门板宽的床上,得挤着睡二个女生,稍不留神就会翻滚到地上去。
我们完全按照农民的作息时间,每天早上天不亮就爬起来,去出工。那时正值收割芝麻的季节,农场的老师说,打完芝麻会做“欢喜坨”(就是芝麻球)给我们吃的,哈哈哈。等太阳升上了天空,才回到食堂吃早饭,然后每人各自在搪瓷碗里淘洗好自带的大米,放蒸笼里,由负责食堂值班的同学统一蒸饭。接着,又要出工了,我们要做的农活是在水田里插秧,以及拔除水田里的杂草。在水田里忙活,最怕的是蚂蝗爬到小腿上,它们在腿上巴得紧紧的,怎么也弄不掉,得使劲儿地拍腿......劳动是辛苦的,然而每天晚饭后,星空下,田埂上,一群女生围坐着,有人轻声哼唱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
树叶也不再沙沙响
夜色多么好
令人心神往
多么幽静的晚上
小河静静流,微微泛波浪
明月照水面,银晃晃。
依稀听得到,
有人轻声唱,
多么幽静的晚上。
......
于是大家都跟着哼唱了起来,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这首歌,真好听啊!后来,她们一支接一支地哼唱下去,都是我所不知道的,如今一支也不记得了。然而,我的少女情怀就是从那时开启的!
我几乎没听过邓丽君的歌,直到现在,可能也只知道几首吧,说不上喜欢。那时候很多人迷恋邓丽君的歌,还有费翔,自己好像一点也没开窍样。现在想来,是兴趣不在歌上吧,就像沈睿书中说的:“歌曲从来不是我的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她受到姚锦云的感染,“这些软绵绵的歌曲带来了生活中我们这代人从来都不知道的东西。那就是公开地诉述爱情、思念和悲伤。”“邓丽君的歌声带来了个人的悲欢离合。”那个年代,所有这些,悲欢离合,我都是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着,从来没想到通过音乐或歌曲去化解、释放......
书中说到她的青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然而,我却说不出,可以说我从没关注过自己的青春。上学的时候,一心读书;工作的时候,只顾埋头拉车;现在呢,呵呵,什么都开始关注,过去了的,正在经历的,还未到来的......
也许,读一本书,可以了解书中的人和事,又通过她们反射到自己身上,反观自身,从而更加了解自己,清楚自己。
2013.05.24
草于希尔斯波罗海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