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元宝笈简介

标签:
健康 |
分类: 著作论文集 |
真元宝笈简介
一、封面
http://s15/bmiddle/addf602dtc7cf36b2382e&690
二、概况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5.1
开本:大32开
价格:88元
三、关键词
内功,阴阳,国术,太乙,武当,修真,九脉合真,小炼形,玉环桩,
混元球,内景,大道,真气,先天,丹田,玄机,飞鸣图,白鹤。
四、内容摘要
《真元宝笈》:内功神髓之大观,书中记述了一脉真谕之小练形、玉环桩、太乙混元球、飞鸣图等自古相传传统宗风丹家内脉的具体修持法门,向读者展示以“丹力入剑”之隐奥。同时披露了五百年前的一段封真历史及丰富的修真文卷。
五、目录
真元宝笈序语
统元楼藏真丛典·序言
藏真大辞典序
太乙元明灵真赋
原《真元窥密》序言
第一章
浅谈传统古气功
国术史实
第二章
太乙元明功
小炼形功
静功
太乙三才桩
第三章
太乙混元球
玉环桩
第四章
说真
概论
《白鹤真人飞鸣图》行功谱二十四式
《白鹤真人飞鸣图》坐功谱十二式
《白鹤真人飞鸣图》全体大用诀功谱原文
《白鹤真人飞鸣图》全体大用诀功谱注解
浅谈内景观法
内景揭秘诗十二首
后记
第五章
封真故物
法海潮音
作者简介
六、统元楼藏真丛典·序言
大道真乎,玄机密也
浩渺大千,真元一注,发天地之幽微,畅玄机之道妙,延源真流……斯穷无蒂。虽然笔研成章,简装为函,至刊本之初,语曰:当之有序。凡书且需托名人作序,如此也是世情。概云序文笔出名人,举目遥览海内,名人焉,吾焉;吾焉,名人焉。一时真无所措,不知着谁人作序。尚在踌躇之间,泛波无限,一阵清风吹来,不自持地昏沉——
笔者好似来到福地洞天,连吸几口新鲜的世外之气,顿觉头脑清晰,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奇花异草,湖石映玉竹;日高月朗,丹凤吸紫烟。
奇花异草,奇花捻香泉,阵阵香风飘鸾麝;异草吐英华,层层霭雾喷虹霓。观不尽的山峦翠色,寿石漏影映碧落,数不清的丹顶白羽,仙岩射光照三界……
举目间,眼前转来二人,走在前者,头戴一顶重阳冠,肩压云羽藏紫电,腰间玄壶真玛瑙,足下一双履云色,古貌清奇。长者身后隐秀女,浅淡装,朱砂额,步移悄然星光闪,身飘倩姿似凤鸾,手捧玉砚新研制,砚中有痕映大千……只听老人语道:“鸿鸿浩天,弘愿已偿,茫茫世界,物我相忘……”吟哦之际,老神仙忽抬头,目光见我,笔者正在惊疑之际,一团迷雾飘来,身觉浮动,不自主地随老者坐在一块巨石旁,石上有展卷待书之章。彷徨之刻,耳旁听到:“待老夫将你作序”,时秀女掩口而笑,笔者不自觉地拿起笔来……
序曰:天地寥廓,大千浩瀚,自天地演为三才,阴阳感而万类聚。光阴渺、法轮转,日月经天,四时计而五行全。时天地弥弘,众灵仰源。古有先师圣者,几度真贤,留法典而充世间。纳真元为一气,注入人天,大道演真,穷其理而审其源。故物遗真,脉流三千,使智光朗然。愿万类万物尽超然。复有法本浩列,遍存春山,撒玄壶之瑞气,润泽大千。今古无常,岁月无常,反复无常,三昧即觉,赖一束天光照彻,龙雷震撼,道源而示之。
先老玄而吐紫气,留言五千。一气三清,分化真元。历寒暑而周旋,演为岁月。又闻风砂飞雨,数劫人天,人事兴而万事备,荡为风尘滚波,持作乾元。
时务天机者,或剑道侠贤,或悟真修仙,或洞天绝壁,或纳文演编,此事故惊绝,谁人已畅。先天玄机之持,非是人为所度。今又重开真境,始觉大道感人天。如此浩渺之境,书作真如之章,实大千之经纬,万缘之机畅。留有本编,脉演三绝,大道非常,焉可无序。时光天度,岁月人尝,真如道妙,至柔至刚,故园月光朗,几趁返归航。
眼前一震,背后推了一掌,睁开眼时,手中的笔依然在应律而章,留下梦中摇笔诸多文字,是授此仙序之由来。伏生又记,为统元楼藏真丛典之作为,留迹山川,以示大千者也矣……。
诗曰:
有迹鸿蒙感大千,真如道妙至今传。
法传至本留鸿迹,丹成此真隐高玄。
迷来神境显大道,悟彻灵机出真元。
当年伏生授经处,一团瑞色映人天。
谓我东瀛几度返,问君西游何时还。
至今三千留踪迹,曾经大千踱前缘。
灯火案头书真本,道妙缘中悟旧传。
一声裙带玉佩响,笔研画就明月环。
月圆西涉旧境颜,照彻大千印真传。
不是当年授法镜,何能此刻感旧缘。
朗朗金华呈月象,浩浩真如垂凤鸾。
梦中未忘依稀语,书罢此函即往还。
我来大千隐尘境,事因笔墨费周旋。
人事难分天地界,神魂忽离内外关。
只有炉火不可测,唯此玄机最微言。
一派天光推飞体,化为玉气立床前。
月朗玄穹忆故园,故人约我来大千。
山人来时天飞雪,明月照彻法镜圆。
高声朗吟雷霆赋,悬笔长挥樱花坛。
先生当年曾飞剑,出入人天任往还。
壬申霜降前二日
七、真元宝笈序语
浩浩真如,演化诸宗法脉;
粒粒丹砂,隐涵千古神光。
万众瞻仰大罗天,
不是丹华照三地,
密中自悟习真法,
说出消息为金职,
《真元宝笈》乃《统元楼藏真丛典》中继第一部《翰墨缘》之后,首本论述武学修真之作。《翰墨缘》是笔者集三十载笔墨春秋之所得,向读者畅述“以丹力入书”之真谛;《真元宝笈》则是将十年来初传于世的断代已久之上乘正宗功法,予以广传,向读者展示“以丹力入剑”之隐奥。书剑同源,文武同宗,揭示的是与道合真,以道为源,以道为宗,而后,书剑双艺、文武两途方能有绝技惊天之造诣。
《真元宝笈》与《翰墨缘》是作为法乳脉传,传统法乳翻成的文章,“示流波法乳五千年,藏真元道妙万亿劫”,两书均是以《统元楼藏真丛典》之文武首本的面目问世。历来文武两途不可偏废,“以武演道”、“以文见道”皆为“天垂之象”,顺天呈象之作为,全于道妙,合于自然,古往今来诸尊法祖师真贤仁莫不由此而及之。《翰墨缘》与《真元宝笈》,这一文一武的挛生血统,开五百年后一代先河。《翰墨缘》作为文理情思之六艺之为,与天下有情结为缘,在传统法脉的泛说中展示出传统的风姿神韵,以笔墨为缘向天下畅说有情。《真元宝笈》则是以修真脉流之一代宗风之持,为天下有情而尽道缘者……翻而为之,文武两大宗流,一则以韵态自真,脉蕴神彩,以焕发人天真的灵态;一则以身心统修,宗含仙姿,来修为人本来之智慧。两者互为而做,传于一身,以期同奏洞天之玄畅,以资天地之造化,使无为之为而为,融空灵慧化道,先天后天酌合一涵,时江天,故园,清风明月,人我感真慧灵,感遂通真矣。
本书的“国术史实·九脉合真”一文首次向读者说明了如下史实:古圣先贤在武学修真上一直不断地精研、实证,溯古而下,终在明代实现了“九脉合真”,九大门派的正宗上乘功法已园融一统,九宗汇元而留下了“一脉真谕”,此一脉真谕之全名为“三界修真法,万乘统元功”,简称为“真元修真法”。真元一脉,洋洋诸第,品列臻详,究《统元楼藏真》所载三千六百五十二卷,均系真元法乳脉传,其中有丹经密本,六艺三昧……。《真元宝笈》只是将此断代已数百年的修真真法中之首批,披露于世。其中大小炼形、元明功、太乙混元球、玉环桩、飞鸣图及静、卧、桩功等等,均是古来贤侠剑道修真有成之法,武林脉血之真晶。书中之宗风专持的诸品专修内容,已经有诸章序语,学者亦可参真,本文不多作介绍。《真元宝笈》一书的问世,其深远意义在于让人们领略传统脉学中的诸宗次第,让人们知道,人类正在探索的人体科学、生物物理学、人类进化超越茫茫宇宙……,并非是今天科学要探讨的有关未来的新课题,而恰恰是五百年前人类已经于此有所作为,并且已经奠立过已达颠顶的里程碑。
当天下有缘能在《翰墨缘》一书的熏陶下以天垂之象而参真,鳌山悟道,法出自然,必得果证,而《真元宝笈》一书却从宗风脉传的道路上向天下有缘展开“一代宗风”的修持而进入统真的奇殊世界,从而修真者始踏金光大道,以证天真,以开真慧,以尽天然耳。
《真元宝笈》一书中除了脉学中的专持而外,笔者为了使诸贤者、诸有缘能以畅真做为鉴证,也例举了能洞窥当年旧貌的真作,让当年的神彩随感遂通,如《真元玄机密录》、《太乙神功打手歌》等。可惜这些“封真故物”俱因年代久远而有别于今,亦是使今天与这些“故作”之间的年轮差如同天堑沟壑。为恐时人会有因阔别年久而陌生之感,笔者仅于故旧中拣其一二,供考参真吧。这些故物旧作,笔者今后也努力于课颂之暇续作演真吧。如“打手歌”,这类文辞的韵语虽然尽口语化,但其中亦流露出五百年前修真世家、隐于武林之贤侠剑道之风范。
古传的“封真故物”虽然与今天的时代相隔甚远,可是旧物中的古迹陈痕确能映现出前人心态天真的遐想,秉地我人天的日月之循而宗轨。文辞中因层次有别,也因各有基础的缘故,韵律风韵各臻其貌。这些故旧,无疑地是在向人们表述五百年前的神韵情操。通过阅读与课颂,会感到前人的灵光真慧在闪烁,以致同类相感。这种感召力的共振力量是可以让人在梦境中发出遂通的龙雷,从而使心灵得到灵犀之传。这一点可能是这些“封真故物”的真实价值吧!
夫修真而事仙,脉追老玄,源涉炎黄,历代高真大德之存真漫载经史。世间万物万类尽皆仁智相见,各著心胸以述必然。自《易》问世,始有君子之风,研习宗传,汉唐宋元明接踵至息,凡秉明宗持之脉学,均于明·九脉合真之学术成熟时期构成传真之嫡系。“他年圣举世间开”(《翰墨缘·彩盘语》)则是对这个伟大的历史时期的追颂。(可参阅《武库遗真》之引言)
当年武当山曾有封法五百年的旧传(其中脉传武学封法三百年),其终止时刻是公元一九八四年甲子计年正月初一丙寅日之前刻。这些旧传之说无需究其子午,均是过去历史上的传痕(参阅《白鹤真人羽化全真神图·说真》),亦如历史文献的记载一样,已成旧传经传的典律。
如《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当其(按指女娲)末年也,诸候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这两段文字记述对今人或后人来说,都无疑是天开奇想的故事了。如果当年《淮南子·天文训》和《史记·三皇本纪》都在历史上遗失的话,今天根本不会有此一说。如果不是当代词人之“不周山下红旗乱”的诗注,今人也不会去翻读有关此说的文典经论。可见旧传之说也并非均是子虚乌有之谈。
笔者还想起一件文史旧事,在悠悠的历史中,大禹治水的故事至今一直被人们歌咏传颂。《水经注》和《吴越春秋》皆载:大禹治水,七年无功。后在南岳得到黄帝的金简玉书,按图治理遂得大功告成。大禹仍将宝书埋在原处,并在岣嵝峰上立碑载其治水经过。这碑文就是《神禹铭》,后来这块碑不知所终。唐代韩愈上衡山访碑未获,深以为憾。到了宋代,这块碑又被人在云宏峰里发现,但碑上这七十七字龙飞蛇游犹如天书,普天之下竟无人能识。明嘉靖间,四川巡抚张碧泉分巡长沙时获得别人赠送的碑文拓本。……明代著名学者、文坛巨匠扬升庵,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人,也是唯一的将这篇神奇碑文破译出来的人。张碧泉将拓文复原刻于崖壁,其右刻杨慎译文,这一珍贵的文物至今有摹刻珍藏安宁法华寺、大理宏圣寺中。(这一段内容,是笔者借他山之玉《中国十大名仕》一书中陈坚琴撰巴蜀状元“杨慎”的一段文字)
大禹将黄帝的金简玉书用完后埋在岣嵝峰,这是书有载文而列为史事的。可是后人不知金简玉书所在,乃至后来如果碑文不逢杨慎识读,纵然当年有天书龙蛇之文,也是枉然。可见世上的一切事物学知,都要提倡学识,因为任何时代都有“各领风骚数百年”之努力。如《水经注》,并不因东坡先生在《石钟山记》文中指叹郦道元先生“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之句为过简而逊减其价值。杨升庵先生亦不因境缘坎坷而影响其终以学识赢得明史三百年来第一人之誉(杨以生命和智慧征服苦难,创造奇迹)。
真元一脉系古传精编,授袭前贤之脉传,由明·九脉合真至今历代相循。世间事物并非众俗推之而为真。如剑学之持,并非百姓皆善剑,丹学之习,修真有传,惜世人不窥此道。李时珍穷三十余春秋寒暑而著《本草纲目》,时人并不读。概而言之,天下之学识,自然有天下之士精研斯学。
任何一门学识只要形成流派,并非几载光阴可以创宗。非数十年寒暑,历经几代人的精魂大成,不能称宗列祖。权威是应该有的,旧传师、法、祖三尊圣念刻刻在心是有一定意义的。打倒权威,树立自己,这类情况早已经不齿于人了。砍倒大树有柴烧,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求学的人不应该因噎而废食。千年沧海变桑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历史嘲讽了多少愚昧的人。历代先范,几经岁月,在学识上真正地形成了学术思想,建立了学术思想体系,其内容浩然博大。这些学识涵藏着无尽的海洋。后学之士只有恒心苦学,经师真传,方能继承其完整的内容,稍有忽略,即不能达到知识的彼岸。这样的学识,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由黄帝创文明而来,历经无以数计的岁月,历宗无以数计的大德先哲、圣真法祖的先范造作所形成的文化、形成的风格,这一伟大的文明岂是浅学之士可以取长百家的么!过去的历史象一面镜子,今天的事物也会是后来的镜子,古君子之风并同人类的文化会在镜子中闪光,因为慧日本身就具备光彩,慧日可以照彻人的心底,可以照彻宇宙,直至通向自然之彼岸。
笔者还是以旧传说旧传吧。修真而事仙的史实,并非象不周山之遥想天真。历尽岁月、经过日月消磨的修真,确是史实如昭的真况。明·九脉而后,传有一脉真谕,是浩浩真如之风。叙说此事,也就象俗理那样:“只有他的子孙,才能把当年的掌故叙说”。真元法脉,由明而后封真石壁,已成旧迹。若从先祖当年“石壁封真”、封法五百年不传的遗训时起,古传的这些“真宗法律”、古鉴养真之学,虽有盖世之楷范,亦只可嫡延其宗,不能使世人泛知其博大,概闻其深邃,致使失传断代至今时。世上一切事物若按其规律以证人天同轨而言,“易演天下”、“月有阴晴园缺”,当年的石壁封真使古传之精良金编封法五百年之久,这如环无端的循环,直至1984年,万轮甲子启超元之际,笔者方著作刊本,将其脉传弘倡天下而泛波,使天下有缘一睹当年真颜容。但因其年代悠远,一时让人很难通达当年旧境,只可“窥密”而已,书中简言修真之学识,简介经学,让人渐而识之,故当时才以《真元窥密》为名题记。书中亦有统元楼藏石·真元窥密之拓石与神兵武库之石刻刊拓,这是1985年·吉林《真元窥密》的刊本。其后,1989年初,又有广西民族出版社版本的《真元窥密》问世。
当年吉林版《真元窥密》扉页中有“金晶法祖的圣真尊像”,上书有楹语。原序言中说,“我们今天整理编辑的功法是在武轮先祖元圣真灵子(元真子)授技的基础上,根据先祖金晶子整理的练功图谱而编制的,现公诸于世。是书为还其本来面目,即用《真元窥密》题额。”这是先贤大哲,学有渊流,事无盘错之教化,也是笔者向世人说清“真密”的由来。
学识也是多层次的,学习也是多层次的,这次笔者将原摹金晶子画像上的楹语,补上原有的两句,应为:
妙法谁能悟,乘虹高架彩云起,
元明吾初开,启光远遁霓雨行,
相传此扉页之内容是当年旧传勾图,其中“大千圣地统元楼”系原文照题,“清玄妙法真君笔”,也仿古照写,中题“金晶子”三古隶书字,因为是作为旧传之宗学,故应有一些当年文物史画作印证。古人“以丹力入剑”,“以丹力入书”的双次第学识,并非似时人泛说之臆语,而确有实证才可以,否则不成为传统宗流学脉。
近年来一些社会活动家,已将《真元窥密》所载阉割嫁接,使之完身不俱,此次本书仍将原《真元窥密》内容统盘介绍以证对学识有个认真严肃的态度。这次还将吉林版本与广西版本中,文编不同之处录下补充,以真全貌。
光阴流逝,不觉已是十年。回忆起十年来在社会上进行的泛传教学中,已将这宗传法乳、当年演为脉学的宗风传承,深浅同源的内容泛而传之。也就是在《真元窥密》的刊本而后相继又法传宗脉,如太乙混元球、玉环桩、白鹤真人飞鸣图……等专修次第也已经泛传于世,在社会上也已形成影响,从甲子年开始到癸酉年已是十载风烟的岁月。回忆先贤当年以武演道,以文传真之情,如今则应该将这十年中讲学课教留下的脉传,统而刊之,形成国术养真。为此,将此宝鉴纳为一编,并还原旧貌,以《真元宝笈》为本书题额。这是叙说脉传的水流,随之而泛波,而成江河之势。
在此十年光阴中,也还有更深刻的说真脉隐传世,如专修法脉中的“金气朝元”、“真元固气法”、“五行遁术”、“服气餐霞”等诸次第的法乳应真,但均已不能纳入本书中,一是因文卷繁浩,二是次第有别,今后当刊在《真元宝笈》之后的续编《太乙金编》中。
若从文武两途来畅真流,单从《翰墨缘》与《真元宝笈》之书作是不能概言其绪的。如以《翰墨缘》中的“传统丹道家饰文艺术”而言,这些人类灵性的文化表示,仅只是向天下有缘展示一个生命的萌芽。又如武学中的拳脚器械,皆应重新收入另一丛编《国术大典》中。就器械而升华,逐渐演化为修持宗风的宗传密示,转入诸宗脉持的仪器,这类丰繁的内容,笔者将其纳入《神兵武库》中以慰诸众。笔研有限难穷大道之形象,夫天地生万物不能造万物,人能造万物不能生万物。五百年前的神彩会光射今天的天下有缘。
“故将神彩留三地,
笔者对传统法乳之乘真是守之在魂,驰神于笔。笔者曾在《三清》“宗风流真,物仰先华”篇(见附注)中说“可惜这些珍藏已毁于一旦,至今未能遗忘……”,然“风雨生涯事艰辛”,“故园尘烟隐春风”,“金锋未现大道真”,这三首画中题诗是笔者的心声,可是少有知音。
笔者期待天下有缘能将这“封真故物”重现于世间,这则是笔者在著《统元楼藏真丛典》的同时,发心于斯的呼唤,将这些传真现形再造(重现于将于未来建造的人类灵性博览院中),以示大千,脉传天下。
笔墨神思忆当年,故人约我来大千,
癸酉夏月
附注:摘自《老子宗传三清大法》
宗风流真,物仰先华
老子之持玄宗风启,留有道家本源,流化真途,古人以三清参玄,承老子之本意。老子犀牛桩,流示隐于武林,已呈绝学。三清大法启于先天一气,化出三清,乃老子之隐真。近来老子之说昌矣。世人以此而著叙,多以哲理出,少以“一气”见,难免宗风失之,未能全其真貌,笔者少有闲暇,先祖业师授我,因逢艰辛风雨,未尽师承,仅以众人未说之说叙记,不足以言三清,惭愧之极者也矣。为了方便读者,就笔者他年攻读斯业之书目言其一二,供参考研究。可惜这些珍藏已毁于一旦,至今未能遗忘。
太乙神真密注真诠十三册
天台神冠周甲司天道诀六卷
万法司天大密恒真十二卷子—亥
灵台显真龙虎真诀八册十二卷
一气通诠六卷
玄宗真魂密注原真二十四诸天
司轮玄圣真华原品洞真九品
正宗龙虎金丹十三法六卷
周甲司元妙道金门天罡术
真宗正觉元通真遗同汇三才册
演真玄密赋注原注
太上玄真录
太上呈华司密元通
古圣列真秘注真言
太乙周甲元龙精品
太乙清灵元诣
玄天秘籍太乙司玄宝鉴三十六卷
九转大丹捷旨
真元密录太乙神工十三品
万法真髓宝录
青云紫霄籍
纯阳真人纪晶演旨
通玄真道万法司真灵台大道演真玄机图注
三千真髓太上遗真
太上传真籍
太上无极真元宝诏
太极演真篇
太上密诏紫云篇
九转灵根通明赋
万法司玄宝鉴
万法衡真
万元同泰
万楼真诣
万乘朝元真品
万法演真宝录
万元司玄演真篇
万轮至高密示元真品录
万元朝真真言传密
千轮司密
百法同缘大道真品
吕纯阳太乙通灵宝鉴
三丰祖师元龙御旨
真武帝御赐修持真元图录密示原本
太乙清霄籍
真函十三品
太上凌云赋
大道洞真
可惜如此,限于篇幅,仅书这些。由于封真,这些宝笈均珍存起来,未让收入《道藏》,后因岁月的风雨,未能保存至今,愧对先祖。因我少时经师所授,有的尚能背诵几许,如有安定之虞,一定追记之。
我想还是用寄日本朋友山本政则先生的题画诗做为结语吧!
风雨生涯事艰辛,激浪潮涌余元真。
日隐江湖留故土,夜执灯火拭图文。
烟尘已随颜容尽,笔墨久著虎龙吟。
惊梦初闻金鼓响,双锋笔下书旧痕。
当年旧约已曾经,故园尘烟隐春风。
直为亲恭不忍言,所居客隅也秋声。
庚午八月仲秋后日李真阳于吉林
记忆画上的原题是这样的:画上的人物是锺馗。
金锋未现大道真,气冲勺斗示精神。
又注:
漫漫天涯兮举步无疆,
故园月明兮我心寂情,
笔者记录于《太玄仙集》旁
时壬申十月初五初六子夜,李真阳鸣笔游魂京华。
八、彩页与书影选编
http://s6/bmiddle/addf602dtc7c70c4999e5&690
http://s1/bmiddle/addf602dtc7c70cb84bc0&690
http://s15/bmiddle/addf602dtc7c70d5a883e&690
http://s7/middle/addf602dtc7c716bab226&690
http://s13/middle/addf602dtc7c716d4bcdc&690
九、李兆生先生简介
作者李兆生先生乃百年难遇之奇人,诸艺精绝,于传统文化造诣极深。先生善书画、精武学,文武兼备,功力超常。对传统文化中之苍海鸿迹、古鉴典说、金石铭篆、刀碑板刻、诗文楹语、品饰民俗、服食药饵、易理数术、旗幡剑令、武械金锋……等诸方面,有惊天绝学。
先生少时机遇殊异。先后曾师承十数位高人,其中多为隐者,为其传法授业。先生四岁即随先范习字,其后习练诸艺与内外功夫,迄今数十年,技艺精良,修真有成。
先生武学精湛,能以丹力入书画,其书作炉火纯青,双手吊腕,双管齐下所书“龙虎”二字,堪称一绝;其丹青之作,人物古朴,意境高渺。常观其书画,身心受益。反而言之,其书画对练功爱好者,亦常有意想不到之妙。
先生于传统古功法造诣尤深,现为武当太乙门铁松派十三代掌门人。先生自幼从师,得诸师真传,秉承正宗,精研诸家功法,不仅止于武当,实为明代末期九脉合真的嫡系传人。其功法殊多,均系园融三教之上品、理法透彻、独具一格、使人耳目一新。先生深谙人天合一之理,对人体奥秘之学,亦探索有年,有真知灼见。
先生记忆力超群,身怀诸多失传或濒于失传之学,深感使命之重。近年来争暇持毫,以期将几千年传统文化之精粹,留之世人,以告慰师辈,亦求无愧于古德先贤。
留四句偈语,作为结束语:
山人来时天飞雪,留下风烟万顷深。
先生当年曾飞剑,欲写春山遍人间。
十、联系方式
通迅地址:北京通州区5976信箱
,
邮编:101100
联系电话:13391965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