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协同推进的生态,逐渐把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从当前的27%提升至35%;华为这类生产性服务业的链头企业,通过掌控研发、专利等生产性服务环节主导产业链。
从存量上,也就是现在100多亿工业制造业产值的存量体系,要着力抓好绿色、低碳化和数字智能化的发展,用绿色低碳和数字智能赋能融合到存量的生产力体系。
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制造业技术进步,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关键性环节。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制造业的上游、中游、下游整个产业链的全过程。生产性服务业又是知识密集、资力密集、人才密集的产业。所以,更多投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中国减少发展过程中资源要素的投入,蓝领劳动力的投入和货币的投入,推动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
从框架结构上来说,生产性服务业有10个大类,35个中类,还有170多个小类。具体的中类、小类的内涵,大家可以在网上,在联合国的工业发展署资料库里检索。这里只能简要地说明一下10个大类,就是十大类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有十个大类,分别是技术开发和创新、物流配套服务、金融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绿色低碳服务、数字化服务、销售和售后服务、品牌广告和知识产权服务、会计和法律等专业咨询服务、人才培养和管理服务等。它们包括:
1、技术开发、创新,围绕着重大产品的产业链进行的产品开发、部件开发、工具开发、底层技术开发等等,这是研究开发生产性服务业。
2、围绕着产业链的物流配套、交通运输和各种仓储无缝对接的物流配套服务。
3、产业链的金融服务,包括租赁、融资、贷款或者抵押、股票上市,也包括产业链中的成千上百个企业互相之间的资金清算活动。
4、产业链上成千上百个企业有市场服务、检验检测、各种认证的问题。
5、产业链上绿色低碳服务。
6、产业链上的数字化服务。
7、产业链上的贸易、批发、销售、售后无回购的服务。
8、产业链上的品牌、专利、广告、知识产权的服务。
9、产业链全过程,还有各种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专业咨询的服务。
10、产业链上还有各种人才培养,各种职业教育,各种人事管理这一类服务。
以上十大生产性服务业,所有的国家都遵循这10个类别,我们国家统计局,世界各国、联合国都是按这个来分布。
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什么功能呢?我们刚才说生产性服务业首先是高质量制造业的土壤、温床、生态条件,换句话说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土壤、温床和生态条件,是由生产性服务业直接提供的。但我们又要明白,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制造业高科技发展的温床、土壤,不仅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温床、土壤。生产性服务业自带光环,直接就是GDP的增长极、独角兽的主要板块,是我们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是高端装备附加值最主要的来源,是全要素生产率的组成部分。
说它是GDP的增长极。举例来说,1950年美国GDP当时是4300多亿美元,当时制造业占50%,第二产业占50%,农业占10%。当时的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占30%,生产性服务业占10%。经过70多年发展,去年美国GDP是29万亿美元,工业只有18%,农业已经降到2%,一二产业加起来20%,服务业有80%。生活性服务业还是30%,和1950年一样。但生活性服务业总量方面,1950年的30%也就是1000多亿。现在是29万亿美元的30%,那就差不多是8万多亿。所以,这个总量增加很多,但比重没变。生产性服务业从1950年代的10%现在达到了50%,是GDP增长最大的板块,是增长极。欧盟现在是27个国家,生产性服务业也是最大板块,占比是40%。我们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我知道前两年的数据是27%,我看见你们的报告里去年的数据31%。中国这个板块,1980年时,生产性服务业板块也只有百分之十多一点。总而言之,GDP发展,现代经济发展,增速最快的板块是生产性服务业。
第二,生产性服务业推动高质量制造科技创新。
生产性服务业自身就是最大的独角兽。美国资本市场总市值现在差不多70万亿美元,其中独角兽的市值占比30%,有20万亿美元。这20万亿美元里有600-700个常规上说它是独角兽的企业,是5万亿美元,但美国有7个很奇怪的独角兽。这7个企业少则1万亿美元市值,多则3万亿美元。分析这7家都是高科技公司,但它自己不干制造业,比如苹果一年造2亿个手机,平均市值现在2万多亿美元。
苹果手机产业链相关联的十大生产性服务业,从科学技术创新一直到整个产业链的10个生产性服务业,全套管理,全套研发,全套投入。它是产业链的链头企业,它掌控了这些专利和服务的环节以后,把制造环节交给富士康做代工,在中国、印度上千个企业为它生产。它没有搞制造,但是制造业的龙头、链头。整个产业链利润的2/3以上都归苹果所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也就是说美国6-7个独角兽差不都是链头性质。微软也没有做制造,笔记本电脑做得非常好,但是别人给它代工的笔记本都是微软制造、销售、售后服务。高通是做芯片的,英伟达也是做芯片的,他们是芯片领域产业链上的链头企业,代工、制造都是由台积电等企业来搞。
中国的华为,25万人,你看一下,这25万员工没有一个搞生产线敲螺钉,也不用农民工,华为所有的五大产品手机、笔记本电脑,各种通信基站、5G基站,服务器、路由器,以及现在做的新能源、智能驾驶等,都是委托代工企业代工,它自己搞的就是五大产品的产业链相关联的十大生产性服务业。所以,看华为深圳、东莞,上海青浦等10个基地,每个占地面积都很大,但没有仓库、保税仓,也没有厂房,一年研发费投入1700多亿,是不是服务业?是服务业,而且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链头企业。
第三,服务贸易的增长极。
现在欧美服务贸易很发达。全球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量的25%,欧美占30%-40%。这个意义上讲,服务贸易怎么发展?我们知道,服务有生产性服务业,有生活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服务到外国就变成服务贸易出口,引进到国内的生活性服务业也是服务贸易进口。现在我们国家整个服务贸易是比较弱的,服务贸易只占全部贸易量的12%。我们主要进口的是生产性服务业,出口的是生活性服务业,比如旅游接待,进口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贸易往往是知识密集、人才密集、投资密集或各种附加值密集的服务业。
第四,生产性服务业也会极大提升产业利润率,提升各种工业制造品的高端附加值。
不管是生产用的高端装备,还是生活中使用的高端消费品终端,附加值高的终端一定是生产性服务业嵌入价值比较大的,一个手机拆开了1000个小部件价值3000元,但手机卖6000多元,其中3000多元就是看不见的软件、专利以及置于芯片内部的程序。各种知识产权、服务镶嵌在硬件当中,使得我们的终端装备附加值极大地提升。所以,生产效率、效益也是和生产性服务业有关。
最后,生产性服务业一旦发达,全要素生产率的比重就高。我们现在全要素生产率最主要的就是讲知识的投入、人才的投入,各种创新创造的产出。我们传统的生产力比较多的是资源要素的投入,资金的投入和劳动力的投入。生产性服务业恰恰能够回避掉这三个传统要素的投入,推动个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生产性服务业对整个国家,对一个社会GDP来说,它是GDP的增长极,是高端科技独角兽的增长极,是各种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是我们高端投入产出、效益提升的基础,也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基础。
1、中国现在的全要素生产率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差不多一半,发达国家的GDP增长40%-50%是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我们可能只有20%-30%。
归纳起来,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尽管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我们的短板就在于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只有27%-30%,低于欧美40%-50%的比例。
2、服务贸易的比重只有12%,低于欧美的30%-40%,低于全球贸易中服务贸易比重的25%。所以,二十大报告都说了,发展中国的贸易成为贸易强国关键不在于货物贸易,我们货物贸易已经十几年全球第一,但我们的服务贸易相对落后。所以,党中央从2020年以来每年在北京召开一次服务贸易大会,而且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都参加,各部部长、各省省长都参加,就是为了推动服务贸易。
3、投入产出,现在我们工业制造业的产值利润率这几年一直在7%左右。全球制造业平均投入产出,产值利润率是10%。欧美很多地方都是10%-15%。全要素增长率我们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中国生产力系统的短板在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短板也是生产性服务业。把这件事抓好很重要,中央很重视,如果搜索一下中央文件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论述,在“十一五”,这个五年规划就有专门一段生产性服务业的论述;“十二五”时,中央在出台“中国制造2025”文件时出了一个配套的文件,就是“发展中国10个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文件有5000字,许多人好像都不知道,这个文件出来后可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传播。
“中国制造2025”家喻户晓,“十大生产性服务业”文件还是不声不响,总而言之,中央是高度重视的,在二十大报告,二十届三中全会文件里都有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论述。但有个缺点,我们各个省真没有太多重视,如果我们把31个省的人代会报告、500个地市州城市的人代会报告、2000个县的人代会报告,一年一度的人代会报告,五年一度的规划报告,第一部分讲总结,第二部分讲思路,第三部分讲操作的计划,准备推进的措施,基本上都没有生产性服务业的段落,说明我们不够重视。政府如果不重视,我们产业也不会重视。因为中国是行政体制推动力比较强的体系,所以,这是我们的一个短板。
我们统计局,不管是区县统计局、市统计局、省统计局直到国家统计局,生产性服务业的十大栏目,关键词旁边都开天窗。我曾经问国家统计局局长,这里为什么开天窗?他说个区县不报市里没有,市不报省里没有,省不报我也没有。从这个角度说明有关部门的确不够重视。所以,“十五五”期间务必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它有五大功能,这么重要,本身还是GDP的增长极,是我们GDP发展的最大来源。所以,要高度重视。
我自己认为,在“十五五”期间,一定要抓出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的企业。我总结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我们有5000多(万)个中小企业,至少1%的中小企业,比如有50万个是生产性服务业,分门别类十大类,可能有的是搞物流,有的搞金融,有的搞检验检测等,这是一个群体。
第二类,我们需要培育发展出一批专门搞生产性服务业的50强、500强企业,比如新加坡的普罗斯是一家几百亿规模专门搞物流的生产性服务业。比如法国施耐德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是搞电器搞产品的,但从新世纪以来几乎不做产品,专门为全世界各类企业提供各种绿色低碳服务和数字化改造服务,它就做这两种生产性服务业,一年380多亿欧元营收,我去年和他们的老总聊了两个小时,他跟我讲了这些,我很有感触。它就是从制造业转过来在服务业上尝到甜头的案例,他在中国、在全世界就专干这个活。
第三类,我们还要推动一批重要产品的链头企业,类似苹果、华为、微软或者像美国那些独角兽巨头,也就是说围绕一个个重大产品,搞这个产品相关联的产业链上十大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形成生产性服务业的链头企业。
第四类,我们把它叫做产业互联网。这个产业互联网就是指“1+10”的产业互联网。“1”就是指制造业,上中下游制造环节,微笑曲线中的底部环节的制造;围绕这个产业链制造环节,左边有五大生产性服务业,右边有五大生产性服务业,整个加在一起就是十大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就是“1+10”的产业链,这个由互联网一网打尽。我们现在都消费互联网就是这样运行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通信,这五个网络平台为一个销售环节,就是这二十年、马云的淘宝,或者拼多多这种生产性服务。但我们互联网平台只干销售那是大材小用,应该把1+10的生产性服务业+制造环节整个11个环节一网打尽,既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制造业发展,最终它不像卖货的品种,实际是以销定产、以新打旧、以快打慢的有生命的产业互联网平台,这也是生产性服务业。
总之,如果我们应该把小企业的平台、大企业的平台、链头企业的平台、产业互联网的平台,再加上政府部门里也有很多很多专门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各种服务机构,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最后在这五大服务体系推动下,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如果在“十五五”到“十六五”能够茁壮发展的话,最终中国式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应该是什么构造呢?就是要把生产性服务业从现在27%提升到35%,制造业保持现在的27%,加在一起就是62%。我们生活性服务业还是保持现在的比例,比如27%,那么我们非制造业的产业体系,包括造房子的建筑行业和挖掘矿产的挖掘业,或者热电行业,现在占10%,以后建筑业在GDP翻番时,他们的比重会缩小,由10个点降到7个点,腾出3个点。我们的农业也会从百分之七点几降到百分之五点几,降出一点来。
总之,这样使我们的生产性服务业从27%左右,变成35%,整个结构就会更加得合理。
生产性服务业
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协同推进的生态,逐渐把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从当前的27%提升至35%;华为这类生产性服务业的链头企业,通过掌控研发、专利等生产性服务环节主导产业链。
从存量上,也就是现在100多亿工业制造业产值的存量体系,要着力抓好绿色、低碳化和数字智能化的发展,用绿色低碳和数字智能赋能融合到存量的生产力体系。
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制造业技术进步,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关键性环节。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制造业的上游、中游、下游整个产业链的全过程。生产性服务业又是知识密集、资力密集、人才密集的产业。所以,更多投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中国减少发展过程中资源要素的投入,蓝领劳动力的投入和货币的投入,推动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
从框架结构上来说,生产性服务业有10个大类,35个中类,还有170多个小类。具体的中类、小类的内涵,大家可以在网上,在联合国的工业发展署资料库里检索。这里只能简要地说明一下10个大类,就是十大类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有十个大类,分别是技术开发和创新、物流配套服务、金融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绿色低碳服务、数字化服务、销售和售后服务、品牌广告和知识产权服务、会计和法律等专业咨询服务、人才培养和管理服务等。它们包括:
1、技术开发、创新,围绕着重大产品的产业链进行的产品开发、部件开发、工具开发、底层技术开发等等,这是研究开发生产性服务业。
2、围绕着产业链的物流配套、交通运输和各种仓储无缝对接的物流配套服务。
3、产业链的金融服务,包括租赁、融资、贷款或者抵押、股票上市,也包括产业链中的成千上百个企业互相之间的资金清算活动。
4、产业链上成千上百个企业有市场服务、检验检测、各种认证的问题。
5、产业链上绿色低碳服务。
6、产业链上的数字化服务。
7、产业链上的贸易、批发、销售、售后无回购的服务。
8、产业链上的品牌、专利、广告、知识产权的服务。
9、产业链全过程,还有各种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专业咨询的服务。
10、产业链上还有各种人才培养,各种职业教育,各种人事管理这一类服务。
以上十大生产性服务业,所有的国家都遵循这10个类别,我们国家统计局,世界各国、联合国都是按这个来分布。
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什么功能呢?我们刚才说生产性服务业首先是高质量制造业的土壤、温床、生态条件,换句话说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土壤、温床和生态条件,是由生产性服务业直接提供的。但我们又要明白,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制造业高科技发展的温床、土壤,不仅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温床、土壤。生产性服务业自带光环,直接就是GDP的增长极、独角兽的主要板块,是我们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是高端装备附加值最主要的来源,是全要素生产率的组成部分。
说它是GDP的增长极。举例来说,1950年美国GDP当时是4300多亿美元,当时制造业占50%,第二产业占50%,农业占10%。当时的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占30%,生产性服务业占10%。经过70多年发展,去年美国GDP是29万亿美元,工业只有18%,农业已经降到2%,一二产业加起来20%,服务业有80%。生活性服务业还是30%,和1950年一样。但生活性服务业总量方面,1950年的30%也就是1000多亿。现在是29万亿美元的30%,那就差不多是8万多亿。所以,这个总量增加很多,但比重没变。生产性服务业从1950年代的10%现在达到了50%,是GDP增长最大的板块,是增长极。欧盟现在是27个国家,生产性服务业也是最大板块,占比是40%。我们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我知道前两年的数据是27%,我看见你们的报告里去年的数据31%。中国这个板块,1980年时,生产性服务业板块也只有百分之十多一点。总而言之,GDP发展,现代经济发展,增速最快的板块是生产性服务业。
第二,生产性服务业推动高质量制造科技创新。
生产性服务业自身就是最大的独角兽。美国资本市场总市值现在差不多70万亿美元,其中独角兽的市值占比30%,有20万亿美元。这20万亿美元里有600-700个常规上说它是独角兽的企业,是5万亿美元,但美国有7个很奇怪的独角兽。这7个企业少则1万亿美元市值,多则3万亿美元。分析这7家都是高科技公司,但它自己不干制造业,比如苹果一年造2亿个手机,平均市值现在2万多亿美元。
苹果手机产业链相关联的十大生产性服务业,从科学技术创新一直到整个产业链的10个生产性服务业,全套管理,全套研发,全套投入。它是产业链的链头企业,它掌控了这些专利和服务的环节以后,把制造环节交给富士康做代工,在中国、印度上千个企业为它生产。它没有搞制造,但是制造业的龙头、链头。整个产业链利润的2/3以上都归苹果所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也就是说美国6-7个独角兽差不都是链头性质。微软也没有做制造,笔记本电脑做得非常好,但是别人给它代工的笔记本都是微软制造、销售、售后服务。高通是做芯片的,英伟达也是做芯片的,他们是芯片领域产业链上的链头企业,代工、制造都是由台积电等企业来搞。
中国的华为,25万人,你看一下,这25万员工没有一个搞生产线敲螺钉,也不用农民工,华为所有的五大产品手机、笔记本电脑,各种通信基站、5G基站,服务器、路由器,以及现在做的新能源、智能驾驶等,都是委托代工企业代工,它自己搞的就是五大产品的产业链相关联的十大生产性服务业。所以,看华为深圳、东莞,上海青浦等10个基地,每个占地面积都很大,但没有仓库、保税仓,也没有厂房,一年研发费投入1700多亿,是不是服务业?是服务业,而且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链头企业。
第三,服务贸易的增长极。
现在欧美服务贸易很发达。全球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量的25%,欧美占30%-40%。这个意义上讲,服务贸易怎么发展?我们知道,服务有生产性服务业,有生活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服务到外国就变成服务贸易出口,引进到国内的生活性服务业也是服务贸易进口。现在我们国家整个服务贸易是比较弱的,服务贸易只占全部贸易量的12%。我们主要进口的是生产性服务业,出口的是生活性服务业,比如旅游接待,进口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贸易往往是知识密集、人才密集、投资密集或各种附加值密集的服务业。
第四,生产性服务业也会极大提升产业利润率,提升各种工业制造品的高端附加值。
不管是生产用的高端装备,还是生活中使用的高端消费品终端,附加值高的终端一定是生产性服务业嵌入价值比较大的,一个手机拆开了1000个小部件价值3000元,但手机卖6000多元,其中3000多元就是看不见的软件、专利以及置于芯片内部的程序。各种知识产权、服务镶嵌在硬件当中,使得我们的终端装备附加值极大地提升。所以,生产效率、效益也是和生产性服务业有关。
最后,生产性服务业一旦发达,全要素生产率的比重就高。我们现在全要素生产率最主要的就是讲知识的投入、人才的投入,各种创新创造的产出。我们传统的生产力比较多的是资源要素的投入,资金的投入和劳动力的投入。生产性服务业恰恰能够回避掉这三个传统要素的投入,推动个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生产性服务业对整个国家,对一个社会GDP来说,它是GDP的增长极,是高端科技独角兽的增长极,是各种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是我们高端投入产出、效益提升的基础,也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基础。
1、中国现在的全要素生产率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差不多一半,发达国家的GDP增长40%-50%是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我们可能只有20%-30%。
归纳起来,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尽管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我们的短板就在于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只有27%-30%,低于欧美40%-50%的比例。
2、服务贸易的比重只有12%,低于欧美的30%-40%,低于全球贸易中服务贸易比重的25%。所以,二十大报告都说了,发展中国的贸易成为贸易强国关键不在于货物贸易,我们货物贸易已经十几年全球第一,但我们的服务贸易相对落后。所以,党中央从2020年以来每年在北京召开一次服务贸易大会,而且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都参加,各部部长、各省省长都参加,就是为了推动服务贸易。
3、投入产出,现在我们工业制造业的产值利润率这几年一直在7%左右。全球制造业平均投入产出,产值利润率是10%。欧美很多地方都是10%-15%。全要素增长率我们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中国生产力系统的短板在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短板也是生产性服务业。把这件事抓好很重要,中央很重视,如果搜索一下中央文件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论述,在“十一五”,这个五年规划就有专门一段生产性服务业的论述;“十二五”时,中央在出台“中国制造2025”文件时出了一个配套的文件,就是“发展中国10个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文件有5000字,许多人好像都不知道,这个文件出来后可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传播。
“中国制造2025”家喻户晓,“十大生产性服务业”文件还是不声不响,总而言之,中央是高度重视的,在二十大报告,二十届三中全会文件里都有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论述。但有个缺点,我们各个省真没有太多重视,如果我们把31个省的人代会报告、500个地市州城市的人代会报告、2000个县的人代会报告,一年一度的人代会报告,五年一度的规划报告,第一部分讲总结,第二部分讲思路,第三部分讲操作的计划,准备推进的措施,基本上都没有生产性服务业的段落,说明我们不够重视。政府如果不重视,我们产业也不会重视。因为中国是行政体制推动力比较强的体系,所以,这是我们的一个短板。
我们统计局,不管是区县统计局、市统计局、省统计局直到国家统计局,生产性服务业的十大栏目,关键词旁边都开天窗。我曾经问国家统计局局长,这里为什么开天窗?他说个区县不报市里没有,市不报省里没有,省不报我也没有。从这个角度说明有关部门的确不够重视。所以,“十五五”期间务必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它有五大功能,这么重要,本身还是GDP的增长极,是我们GDP发展的最大来源。所以,要高度重视。
我自己认为,在“十五五”期间,一定要抓出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的企业。我总结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我们有5000多(万)个中小企业,至少1%的中小企业,比如有50万个是生产性服务业,分门别类十大类,可能有的是搞物流,有的搞金融,有的搞检验检测等,这是一个群体。
第二类,我们需要培育发展出一批专门搞生产性服务业的50强、500强企业,比如新加坡的普罗斯是一家几百亿规模专门搞物流的生产性服务业。比如法国施耐德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是搞电器搞产品的,但从新世纪以来几乎不做产品,专门为全世界各类企业提供各种绿色低碳服务和数字化改造服务,它就做这两种生产性服务业,一年380多亿欧元营收,我去年和他们的老总聊了两个小时,他跟我讲了这些,我很有感触。它就是从制造业转过来在服务业上尝到甜头的案例,他在中国、在全世界就专干这个活。
第三类,我们还要推动一批重要产品的链头企业,类似苹果、华为、微软或者像美国那些独角兽巨头,也就是说围绕一个个重大产品,搞这个产品相关联的产业链上十大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形成生产性服务业的链头企业。
第四类,我们把它叫做产业互联网。这个产业互联网就是指“1+10”的产业互联网。“1”就是指制造业,上中下游制造环节,微笑曲线中的底部环节的制造;围绕这个产业链制造环节,左边有五大生产性服务业,右边有五大生产性服务业,整个加在一起就是十大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就是“1+10”的产业链,这个由互联网一网打尽。我们现在都消费互联网就是这样运行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通信,这五个网络平台为一个销售环节,就是这二十年、马云的淘宝,或者拼多多这种生产性服务。但我们互联网平台只干销售那是大材小用,应该把1+10的生产性服务业+制造环节整个11个环节一网打尽,既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制造业发展,最终它不像卖货的品种,实际是以销定产、以新打旧、以快打慢的有生命的产业互联网平台,这也是生产性服务业。
总之,如果我们应该把小企业的平台、大企业的平台、链头企业的平台、产业互联网的平台,再加上政府部门里也有很多很多专门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各种服务机构,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最后在这五大服务体系推动下,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如果在“十五五”到“十六五”能够茁壮发展的话,最终中国式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应该是什么构造呢?就是要把生产性服务业从现在27%提升到35%,制造业保持现在的27%,加在一起就是62%。我们生活性服务业还是保持现在的比例,比如27%,那么我们非制造业的产业体系,包括造房子的建筑行业和挖掘矿产的挖掘业,或者热电行业,现在占10%,以后建筑业在GDP翻番时,他们的比重会缩小,由10个点降到7个点,腾出3个点。我们的农业也会从百分之七点几降到百分之五点几,降出一点来。
总之,这样使我们的生产性服务业从27%左右,变成35%,整个结构就会更加得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