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石龙洞石窟造像

标签:
石窟石龙洞 |
分类: 石窟造像 |
从西湖南山路、玉皇山路一路往南,出玉皇山隧道,有南观音洞寺院。在此上山,可往玉皇观、慈云岭造像。在慈云岭造像不到处向右拐,穿过古树藤蔓下掩映下的石径,在野花沁香中,行不多远,豁然间,眼前就是人迹罕至的石龙洞造像。此处的位置为将台山南坡,玉皇山慈云岭右侧。石龙洞所在地又称为下石龙院,从慈云岭(上石龙院)至吴越郊坛这一路线,俯瞰起来就好似一条石造的巨龙逶迤盘旋于玉皇山,“石龙”一名正是由此而来。
http://s3/mw690/003biq4rzy7c13UPwz0c2&690
石龙洞造像,在1956年7月的《西湖石窟艺术》(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中未有提及。在1981年《西湖石窟探胜》(王士伦、赵振汉)和1986年《西湖石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中也仅是在介绍慈云岭造像时有所提及,因此内容不是很详细。
有人认为可能与南观音洞造像是一体的。南观音洞罗汉造像有明确题刻“嘉定元年五月一日明州比丘僧……”。也认为可能属于将台山西侧的上石龙永寿院(旧称上石龙资贤院)后续的一部分。上石龙永寿院现存慈云岭造像一组(共分两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对石龙洞网上介绍的最不靠谱的说是吴越国钱镠所建。五代十国之一的吴越国存世时间为公元893年-978年。太祖王武肃王钱镠(852年-932年),建吴越国,在位时间为893年-932年。有人臆造出钱镠仿龙门石窟建小龙门石窟,以显示自己帝王身份的故事,纯属生编硬造。吴越国时杭州佛教最盛,钱镠及其后继者钱元瓘、钱弘佐、钱弘倧、钱弘俶,在政治上为了外求和平,内保安宁,“奉佛顺天,保境安民”为当时各任钱王们治国的根本信条。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内,在杭州西湖沿岸群山兴建寺院、雕刻佛经、建造佛塔经幢、摩崖石窟造像等前所未见。据《咸淳临安志·寺观》载,南宋末年杭州城内外寺院总计496所,能够确定创建时期的有398所,其中钱镠统治之前20所,钱氏统治期间230所,北宋9所,南宋139所。而在创建于吴越时期的230所寺院中,明确标明为吴越国王及钱氏家族建立的便达173所。
钱镠所建石窟造像,可以明确的有慈云岭造像,以及位于凤凰山南麓的圣果寺(又称胜果寺)造像。《咸淳临安志》卷七十六记载:“后梁开平四年(公元
910年),钱氏(在凤凰山圣果寺)镌弥陀、观音、势至三佛于石上”,可惜圣果寺造像历经劫难,仅存残像。
据介绍,石龙洞造像在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开凿。整个造像群依崖壁分为四个部分。《西湖石窟》一书旧照与现在的图片对比来看,基本没有变化,应该是地处偏僻人迹罕至从而保存下来。最左一尊为单个菩萨结跏趺坐,然后依次为金刚力士、千佛、释迦菩萨及三世佛、罗汉像等。历经千载风霜雨露的侵蚀,石刻佛像仍然轮廓分明。
千佛龛以一尊佛像为中心,四周横列着31排小型造像,一共约有500余尊佛像,号称“千佛”。边上雕凿的金刚力士头戴将军盔,身穿武士甲,右手掌无畏印,左手持宝钺。
释迦牟尼为中心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边上还有一供养人。下面为三世佛雕像,即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过去佛为迦叶佛,现在佛为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弥勒佛。最右侧崖壁上有罗汉诸像、观音像、力士像。观音左手拿净瓶,右手举柳枝。
在造像的一侧还有北宋时期镌刻的《心印铭》,字体遒劲,字迹尚可辨认。石碑高190厘米,宽160厘米。《心印铭》是由唐翰林学士梁肃撰写,钱塘讲律冲羽书写,陶翼父子镌刻的。在北宋皇祐癸巳年(公元1053年)的七月,石龙院的草堂僧慎微将它刻于崖壁上。《心印铭》通篇由楷体书写,每个字大约10厘米见方,镌刻清晰,俊秀飘逸。经文的内容富含哲理,“深修禅定,得五神通,即此意也”,“心还境迁,心广境广,物无定心,心无定境”,旨在倡导人们心境平和,信禅、坐禅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心印铭》还是佛教天台宗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对于我国的佛教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