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古官石道探幽

标签:
南安五台山千年石官道 |
分类: 【原创】泉州风物 |
五台古官石道探幽
对位于南安向阳乡的五台山,我自以为不陌生,在山美水库工作时,我曾几次乘船到五台山林场,知道这座山因山顶有东西南北中五台,故叫五台山;也知道唐朝有一隐士李元溥隐居五台,有人问他缘何隐居此山?他答:仁者乐山。所以五台山又称乐山,而我们上山前经过的乐峰镇也因乐山得名。今年“五一”,和几位朋友驱车到五台山,我才发觉,其实我对五台山知道得很少。
我们中的一位朋友和原向阳乡文化站吴站长熟悉,事先同他联系。我们到山上的昭恵庙时,他已在那里等候。老吴现在是昭恵庙管委会副主任、五台乐山传说的传承人之一,对五台山的人文历史、名胜古迹如数家珍。他充当起导游,带领我们参观始建于唐开元初年(716年)的昭恵庙和古官石道。昭惠庙有下庵和祖庙,是“海上丝绸之路”第一代保护神通远王福佑帝君的发祥地。李元溥在此修禅二十余年,其间大行善道,深受百姓爱戴,最后坐化升仙,从山神演化为海神。原来,九日山下的昭恵庙是通远王成为海神的发迹之地,宋元时期九日山祈风盛典仪式最早祭祀的就是比妈祖还早两三百年的航海保护神通远王。
在昭惠庙下庵右侧山坡上,立着一块“千年石官道”石碑。老吴边领着我们踏上这条小道边介绍说,古代驿道是官府传递公文和官吏往来的交通要道,洛阳桥未建前,南安通往泉州和福州的大道主要有两条,一由高衢岭(高旧岭)达泉州;二由林口经乐山通永春抵福州。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县令宋钧重建南安康店驿(福建通往广东等地的重要驿站)和汰口驿。当时南安有两条进京大路:一是从丰州经朋山岭过白虹山入仙游,经乐山、永春北上福州、南平入京;二是由丰州经郑山(今洪濑)过汰口驿入永春、德化、尤溪,再至南平北上入京。这两条进京大路,史称“官马大路”,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古官石道”。五台乐山的这段古官石道,全长约有20公里,是南安境内,乃至泉州目前保存最长、最完整的古官石道。
古道依山势而建,几乎都由石块铺成,它们凹凸不平,苔绿斑斑,古意盎然,一路西向,两旁松林翠竹,叶影婆娑,鸟鸣溪涧,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在昭惠祖庙前,古道被一分为二。一条古官石道叫“平步青云”,另一条则唤作“跬步千里”。老吴说,这是当年泉州通往福州的必经之路,也是秀才们进京赶考之路,是真正意义上的‘官道’。要想‘平步青云’之前,必须先‘跬步千里’,正如《荀子·劝学》所写: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历史名人蔡襄、张瑞图、朱熹、李光地等据说也都走过这两条道。
祖庙下方有神池。神池的古道旁有一棵山油茶树,有连理枝,据说树龄已近百年。并蒂莲、连理枝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并蒂莲我在泉州东湖公园见过,连理枝似乎是第一次见。这棵连理枝树如果长在城市公园,不知会有多少热恋中的男女前来围观拍照。
沿着古官石道往下走,不远处的石道旁有一摩崖石刻。该石刻高约39厘米,宽约35厘米,石刻上写有“广福庵僧峩及筹募众财,料砌庵前东西路二乞三宝证知者,唯时(甲)戌年立景佑”。老吴说,这个摩崖石刻传说是一幅藏宝图,只要能解开这几个字就能找到三个宝藏。
再往下走,就到了“卧云桥”。这座有数百年历史的石拱桥,据说在大雾天里,会像躲在云上一样,只露出一小段桥脊,故而得名。遗憾的是,我们到时已是中午,阳光灿烂,无缘欣赏到“卧云”奇观。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在卧云桥止步。身处这条清幽空寂的古官石道,遥想当年从这里进京的有平民高官、士农工商,车盖塞途、络绎不绝,那是什么样的热闱景象啊,时移世易 ,让人心生感慨。
在这山高林密的五台乐山,我不禁想起孔子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其实,如今乐水乐山的,岂止是智者、仁者,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有几个不乐水乐山?从微信里的照片看到,今天的安微黄山群峰也好,杭州西子湖畔也罢,都是人头攒动、摩肩擦踵。相比这种“人看人”的游山玩水,我更喜欢隐身于空寂宁静的五台乐山,在青山绿林中追寻古人的足迹。
昭恵庙
昭恵庙下庵
连理枝
这个摩崖石刻传说是一幅藏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