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旧事重提十月朔

(2023-11-10 23:03:22)
旧事重提十月朔

十月初一寒衣节

旧事重提十月朔

十月朔即十月初一又叫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是祭祖的日子。“十月是禾黍收获后的闲暇季节, 先秦就有宴享和祭祀神鬼的习俗。秦以十月朔为岁首, 始为节”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曰:“十月朔日,黍臛,俗谓之秦岁首。”秦朝以农历十月为岁之首,依此说十月朔应是秦代新年,但周朝以十月为腊月,后世沿袭周俗,故十月朔实际上是周朝腊日节的遗俗。《诗经·豳风·七月》云:“十月涤场,朋酒思飨,日杀羔羊,跻彼彼公堂,称彼凹觥,万寿无疆。”郑玄指出这就是当时人们歌颂十月朔节饮宴的诗歌。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送寒衣节、烧衣节祭祖节。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十月朔,孟冬时享祭宗庙,颁时宪书,乃国之典。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岁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送寒衣是十月朝节的一种特殊祭法,宋代周密《武林旧事》中就有此日“都人亦出郊拜墓,用绵球楮衣之类”的记载。是活着的人追念地下亲人亡灵,为他们过冬做点准备。它是用冥衣铺糊纸作的彩色蜡花纸,裁成布匹形状的长条,一般是一张纸破三条或四条。粉红色的印上白色图案;白色的则印上青莲色的图案;黄色的则印上红色图案(一般均为牡丹、菊花、蝴蝶的连续图案)。也有用素色纸的。总之,只是象征性的东西。有的把这些寒衣纸剪成衣裤状,有的不剪,直接装在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里焚化。还有的更为讲究的富人,则是请冥衣铺的裱糊匠糊一些皮袄、皮裤等高级冬装。不论用什么样的寒衣,都要以纸钱、纸锭为主,一并装在包裹内,供罢焚化。 宅府门第,在祠堂里设奠;一般人家则将包裹当成主位,在堂上设奠,乾鲜果品、满汉糕点、冷荤热炒,均无定例。焚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次序行四叩首礼(谓神三鬼四)。祭罢,或送坟地,或在门口焚之。

旧时在慈谿及周边地区,每年农历的十月初一,家家户户都要烧纸祭祖,有家祭,也有墓祭就连出嫁的女都要回娘家烧纸祭奠已亡故的老人。这项祭祀活动,一般从九月三十开始,一直持续到十月初二,历时三天。

十月初一又叫开炉节,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日子。宋周密《武林旧事》又将此日称为“开炉”,想来大约就是今天送暖的意思吧。“自此御炉日设火,至明年二月朔止。皇后殿开炉节排当(宴会),是月遣使朝陵,如寒食仪。”“是日御前供进夹罗御服,臣僚服锦袄子夹公服,‘授衣’之意也。都人亦出郊拜墓,用绵球楮衣之类。”这儿的“授衣”应该和《诗经》中“九月授衣”意思差不多。而“出郊拜墓”,在古时,却是一个很隆重的事儿。十月初一的前一天,就要由家族长率领儿孙们到祖坟添土。添土不用筐篓,要用衣服兜着,兜的土越多,族里人丁越兴旺。节日当天,则由族长带领家族中的男性,抬着食盒、大方桌和丰盛的供品,逐个到坟前祭拜,叫“上大坟”。是个相当隆重的祭祀节。

佛寺为防寒, 十月一日开启寮房暖炉, 称为开炉。开炉之日, 主持上堂说法, 称开炉上堂。岁时杂记载东京各大寺院于此日必开炉, 上堂作斋会。僧人偈颂有不少言及开炉, 如释正觉开炉岁岁是今朝, 暖气潜通称我曹 全宋诗 1780, 第 19759页 )、释慧远十月今朝又初一, 丛林正值开炉日全宋诗 1944, 第 21721页 ) , 释师观今朝十月一, 开炉是此日 (全宋诗 2614, 第 30373页) 等,范成大乙巳 十月朔开炉三首其三石湖今日开炉, 俗家恰似精庐(全宋诗 2266, 第 25991页), 也道出开炉与佛教之关系。

关于十月朔的记载,始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 十月孟冬,正小春之时,盖因天气融和,百花间有开一二朵者,似乎初春之意思,故曰小春……士庶以十月节,出郊扫松,祭祀坟茔。太庙享新,以告冬朔。诸大刹寺院,设开炉斋供。贵家新装暖阁,低垂锦幕,老稚团圆,浅斟低唱,以应开炉之序。清代顾禄也在《清嘉录》中云:十月朔,俗称十月朝。官府祭郡属坛,游人集山塘,看无祀会,间有墓祭如寒食者。人无贫富,皆祭其先,多烧冥衣之属,谓之烧衣节。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十月朔,孟冬时享宗庙,颁宪书,乃国之大典。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可见十月朔还是人们借机享受大自然最后温暖的日子。已近立冬,冰雪将至,在此之前抓紧沐浴阳光,抓紧游历山水,不乏为聪明之举。同时又扫墓修坟,将冬寒的消息告以地下先人,并烧衣以寄,不乏为孝心可嘉。这凉意中的阳光,这思念中的慰藉,这聚首中的笑语,这荒野中的冷火,无不显示着中华民族敬宗睦族的优秀传统。

【十月朔的传说】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传说秦时江南松江府孟、姜两家,种葫芦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被抓去服徭役,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为丈夫送衣御寒。当她来到长城脚下,得知丈夫已经死去,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嚎,感动了上天,哭倒了长城,找到了丈夫的尸体,她用带来的新棉衣重新装殓丈夫的尸体并安葬,时值古历十月初一,由引产生了送寒衣节。

因先秦的迎冬礼仪脱胎而成。

据《礼记·月令》记,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不过这种观点只能停留在推论上,因为有关民间于十月初一烧献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记载,直到宋代才出现于文人的风土记述中,如果说寒衣节是先秦时就形成的,那就很难对这么长一段时间内的记录空白作出合理解释。所以,也有人推断寒衣节俗的形成不会早于宋代

朱元璋授衣传说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明初朱元璋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来源于日月并升的优美传说

日头(太阳)和月亮原是姊妹俩,但是阴阳交替,一年到头总是见不了面。而十月初一这天黎明时分,日头和月亮同时在天边冉冉升起,月姐妹在这一刻同悬天上,算是相聚了一会,而地上的阴阳相见,只有靠祭祀,因此十月朔是个祭先的日子。

【十月朔的习俗】

古人十月朝节有吃豆制品的习俗,即《荆楚岁时记》所说的食“黍臛”,黍臛(一种杂以黍米的肉羹)。该书注曰:“北人此日设麻羹豆饭,当为其始熟尝新耳。”直到明代,人们还于此日吃“豆泥骨朵”。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十月朔上冢,如中元祭,用豆泥骨朵。”可见此食原为十月朔祭品,据今人考证,它实际上就是现在的豆沙包子。《诗经·七月》所述周代十月制春酒的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汉朝仍有于十月酿酒的习惯,到唐代,人们崇尚在十月饮滋补药酒。

十月朔的诗词】

乙巳十月朔开炉三首

[宋]范成大

石湖今日开炉,纸窗银白新糊。

童子烧红榾柮,老翁睡暖氍毹。

 

石湖今日开炉,两壁仍安画图。

万事篆烟曲几,百年毳衲团蒲。

 

石湖今日开炉,俗家恰似精庐。

擦涕虽无情绪,吟诗却有工夫。

 

十月朔客建业不得与兄弟上冢之列悲感成诗

[宋]范成大

岁已看成暮,身今未得归。风尘孤泪尽,霜露寸心违。

南涧新流水,西山旧落晖。烟松应好在,宿草定成非。

逝水方东去,浮云浪北飞。危魂先自断,不待更沾衣。

 

十二时·忆少年

[宋]朱敦儒

连云衰草,连天晚照,连山红叶。

西风正摇落,更前溪呜咽。

燕去鸿归音信绝。

问黄花、又共谁折。

征人最愁处,送寒衣时节。

 

七绝·读秦纪

[宋]刘克庄

黔首死于城者众,杞梁身直一微尘。

 

不知当日征入妇,亲送寒衣有几人。


闰十月朔病中作

[明]王世贞

伏枕人间万事轻,偶探残历唤愁生。

初疑玉殿仍颁朔,不谓玄冥再主盟。

病似黄杨多进退,情如芳草易枯荣。

谁怜止酒无多睡,夜夜清霜闰五更。

 

七绝 黯神伤

佚名

新麻裁出锦衣妆, 跪向西南黯神伤。

故人泉城且莫待, 满把纸钱寄冥乡。

 

七律 思故人

佚名

人间万事阴阳隔,但能前知不会痴。

悲苦自当君自晓,欢欣可共故人思。

悲泪但随寒衣寄,冷雾惟怯纸箔湿。

莫诉人间凄苦状,惹得离人泉下哭。

 

七律 雪忧

佚名

鹅毛久见折天颜,鸿雁何曾过北关。

怎奈雪娥扬海浪,难为单橹破冰患。

寒衣可到孤门暖?赋象依然百树弯。

袖手大言争桂魄,襄王再莫恋巫山!

 

五言 寒衣节

佚名

幽明隔两界,冷暖总凄凄。处处焚火纸,家家送寒衣。

青烟升浩渺,别绪入云霓。旧貌应难忘,慿谁问老衢?

 

七绝 寒衣节

佚名

青烟日落更黄昏,路火千堆处处痕。

寄与亡魂焚币尽,冥途冷远念家尊。

 

蝶恋花 寒衣节

佚名

十字街头烟火灭,谁送寒衣,谁领寒衣别。

来去擦肩风影孑,深眸难续时光缺。   

倦鸟忽鸣声呜咽,惊断残枝,惊醒枝边月。

 轻扫余灰和落叶,枯黄一片飞如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