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二花朝节


二月十二花朝节
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罗江民间以二月十二为花朝,少女在花朝节这天用绸缎缝作的百花娘子布人孩(内塞棉絮),祈祷像百花娘子一样美貌聪明,会绣百花。妇女停针刺,烧香点烛膜拜供在桌上的绣花绷子。这是古代万物有灵观念所产生的一种花神自然崇拜的习俗,为花卉培土、整枝,家家都会祭花神,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有的还取了红绳,把彩笺结在花树上,谓之赏红,以祈求花神降福,保佑花木茂盛。人们在花朝节这天,在花盆中插三角小彩旗,以祝贺花的生日。罗江人认为此日种花、嫁接,最容易成活。时间与今植树节时光相近,此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木萌青,百花或含苞或吐绽或盛开,定其中一天为“百花生日”是十分恰当的。世界上像中国那样定出花的节日的民族是不多的,可见中华民族对花的热爱有悠久传统。有一些地区以二月初二或十五,或十八为花朝节,这种现象,可能与各地花信的早迟有关。
按照宋代古制,守土官在二月十五花朝这天要出郊劝农。《梦粱录》载南宋制:此日帅守、县宰,率僚佐出郊,召“父老赐酒食,劝以农桑,告谕勤劬,奉行虔恪。”出郊劝农,意即官员去农村巡察、督促农耕诸事。
花朝节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据说这是与八月十六中秋节相应,称“花朝”对“月夕”。
清朝诗人蔡云《吴歈》: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
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
夜间在花树枝梢上张挂“花神灯”,灯火与红花绿枝相映成趣;青年男女漫步花丛中,赏花谈情;文人墨客触景生情,吟诗作画……对于花匠或花卉爱好者,更是一展各自手艺的好时节。南宋梁元帝有花朝诗云:“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张正见花朝诗云:“诘晓三春暮,新雨百花朝”;唐代诗人方干诗云:“花朝连郭雾,雪夜隔湖镜”。对于花朝节的歌咏,在古代诗人们的笔下是很多的。
花朝节,是纪念百花的生日,因古时有“花王掌管人间生育”之说,故又是生殖崇拜的节日。中国古代的农耕、鱼猎全靠人力完成,人数越多,才越能显出生产力的强盛,所以在古代,人们是希望子孙繁衍,人口众多的。关于花朝节的记载,南宋杨万里的《诚斋诗话》谓“东京二月十二日为花朝”。陶朱公书亦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其风俗多是郊游雅宴,盛唐即有此风,参加者多是些骚人墨客,有时也有亲朋好友,在观景赏花中饮酒赋诗,欢声笑语,持续不断。在宋代以前,过花朝节的一些高雅习俗只限于一些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之中,在民间并不普及。自北宋开始,其活动又有了新内容,增加了种花、载树、挑菜(采摘野菜)祭神等,并逐渐扩大到民间的各个阶层。
花朝节据传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公元690-705年)。武则天嗜花成癖,每到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上行下效,从官府到民间就流行花朝节活动。在那时,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二月十五的花朝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这三个“月半”被视为同等重要的传统佳节。但到了宋代,花朝节的日期被提前到二月十二。据《广群芳谱·天时谱二》引《诚斋诗话》:“东京(即今开封)二月十二曰花朝,为扑蝶会。”
《广群芳谱》引《博异记》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唐朝天宝年间,有位名叫崔玄微的花迷,远近闻名。某年二月之夜,一群百花之精灵,幻变成艳丽的女子进入他的花园。花精们对崔玄微说,她们想到花园中迎春开放,可“封姨”(风神)要来阻挠,特请他帮忙解难。崔氏遵照花精的要求,置备彩帛,画日月星辰于其上。二月十二日五更时分,他将彩帛悬于园中的花枝上。届时果然狂风大作,但枝上花卉因有彩帛维护,一朵也没被吹落。此后,喜爱花卉者争相仿效,因以成俗。由于悬彩护花的时间必须安排在五更,故称“花朝”。
花朝吉日,正值芳菲酝酿之际,家家摊晒各类种子,据说要凑其“百样种子”,以祈丰收。预卜的方法很简单:是日忌雨,晴则带来百物丰熟的吉兆。
中国是诗的国度,更是花的故乡。诗与花,如同焰与灯。不同的花是不同的人生——时而春风得意,马蹄轻疾,一日便可看尽长安之花;亦有失意落魄,泪眼问花,而乱红不语,唯有溅泪以报。“扈江蓠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是屈原高洁的品性;“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是王维幽深的心境;“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岑参壮美的幻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苏轼旷达的闲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晏殊郁结的惆怅;“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是佛家悠然的感悟……
赠范哗
[南北朝]陆凯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花朝
辛弃疾
曲水流觞,赏心乐事良辰。兰蕙光风,转头天气还新。
明眸皓齿,看江头、有女如云。折花归去,绮罗陌上芳尘。
能几多春。试听啼鸟殷勤。览物兴怀,向来哀乐纷纷。
沪城岁事衢歌
[清]张春华
春到花朝染碧丛,枝梢剪彩袅东风。
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
早春
[唐]司空图
伤怀同客处,病眼却花朝。草嫩侵沙短,冰轻著雨消。
风光知可爱,容发不相饶。早晚丹丘去,飞书肯见招。
题念济寺晕上人院
[唐]卢纶
泉响竹潇潇,潜公居处遥。虚空闻偈夜,清净雨花朝。
放鹤临山阁,降龙步石桥。世尘徒委积,劫火定焚烧。
苔壁云难聚,风篁露易摇。浮生亦无著,况乃是芭蕉。
.
摘红英•赋花朝月晴
[宋]刘辰翁
花朝月。朦胧别。朦胧也胜檐声咽。
亲曾说。令人悦。落花情绪,上坟时节。
花阴雪。花阴灭。柳风一似秋千掣。
晴未决。晴还缺。一番寒食,满村啼鴂。
满江红•花朝雨作
[宋]黄公绍
客子光阴,又还是、杏花阡陌。
欹枕听、一窗夜雨,怎生禁得。
银蜡痕消珠凤小,翠衾香冷文鸳拆。
叹人生、时序百年心,萍踪迹。
声不断,楼头滴。行不住,街头屐。
倩新来双燕,探晴消息。
可煞东君多著意,柳丝染出西湖色。
待牡丹、开处十分春,催寒食。
尉迟杯
[宋]柳永
宠佳丽。算九衢红粉皆难比。
天然嫩脸修蛾,不假施朱描翠。
盈盈秋水。恣雅态、欲语先娇媚。
每相逢、月夕花朝,自有怜才深意。
绸缪凤枕鸳被。深深处、琼枝玉树相倚。
困极欢馀,芙蓉帐暖,别是恼人情味。
风流事、难逢双美。况已断、香云为盟誓。
且相将、共乐平生,未肯轻分连理。
引驾行
[宋]柳永
红尘紫陌,斜阳暮草长安道,
是离人、断魂处,迢迢匹马西征。
新晴。韶光明媚,轻烟淡薄和气暖,
望花村、路隐映,摇鞭时过长亭。
愁生。伤凤城仙子,别来千里重行行。
又记得临歧,泪眼湿、莲脸盈盈。
消凝。花朝月夕,最苦冷落银屏。
想媚容、耿耿无眠,屈指已算回程。
相萦。空万般思忆,争如归去睹倾城。
向绣帏、深处并枕,说如此牵情。
虞美人(寿女人•二月十二)
搀先四日花朝节。红紫争罗列。
传言玉女降生朝。
箕宿光联婺宿、灿云霄。
媥衣红袖齐歌舞。
称颂椒觞举。
君仙列侍宴瑶池。
王母麻如同寿、更无期。
花朝
[宋]
花朝恰了一分春,雨雪阴霾占两旬。
物态未妍寒瑟缩,人生易老事因循。
洗瓷杯酌浮蛆酒,拥地炉烧诗带薪。
翻忆昔年成感慨,长官出郭劭耕民。
花朝燃灯
[宋]
唤起园丁葺小园,喜逢社友访林泉。
莺花世界春方半,灯火楼台月正圆。
闲不待偷皆乐地,趣随所得到吟边。
丁宁莫划庭前翠,留与游人伴醉眠。
花朝侄孙子固家小集
[宋]
今朝当社日,明日是花朝。佳节唯宣饮,东池适见招。
绿深杨柳重,红秀海棠娇。自笑鬓边雪,多年不肯消。
次韵野水花朝之集
[宋]
睡起名园百舌娇,一年春事说今朝。
秋千庭院红三径,舴艋池塘绿半腰。
苔色染青吟屐蜡,花风吹暖弊裘貂。
主人自欠西湖债,管领风光是客邀。
[宋]
花朝曾有约,来此定诗盟。隐几江湖梦,闭门风雨情。
身名千载共,心事一般清。且尽吟樽乐,徂徕不用赓。
富州花朝用诸老韵
[宋]
郑重传河尹,殷勤舍盖公。今安裨议政,昔已坐谈空。
乡饮干戈诟,花朝雨雪中。明当移棹去,啼鸟绿匆匆。
满江红·花朝雨作
[宋]黄公绍
客子光阴,又还是、杏花阡陌。
欹枕听、一窗夜雨,怎生禁得。
银蜡痕消珠凤小,翠衾香冷文鸳拆。
叹人生、时序百年心,萍踪迹。
声不断,楼头滴。行不住,街头屐。
倩新来双燕,探晴消息。
可煞东君多著意,柳丝染出西湖色。
待牡丹、开处十分春,催寒食。
点绛唇·痛负花朝
[元]
痛负花朝,半春犹在长安道。
故园春早。红雨深芳草。
愁里花开,愁里花空老。西归好。
一尊倾倒。气去声与花枝恼。
浣溪沙·花朝
[元]
鸾股先寻斗草钗。凤头新绣踏青鞋。
衣裳宫样不须裁。雕玉镂成鹦鹉架,
泥金镌就牡丹牌。明朝相约看花来。
谢池春
[元]
薄寒山阁,当亭午、潇潇雨。.
鸟静桃花林,水坐兰苕渚。
玉勒骢稀出,油壁车何处
欲簪花、簪不住。花红发白,.
应笑人憔悴。
春过一半,东去水、难西驻。.
前半伤多病,后半休虚负。
白醴匏尊满,紫笋山肴具。
心无累,皆佳趣。
自辞觞酌,劝客须当醉。
沪城岁花朝
[明]
晴烟膏露若为容,踯躅香苞望晓红。
莫怨五更风色恶,开花原是落花风。
赋得花朝遇雨
[明]
春阴偏是趁今朝,妒暖余寒尚自饶。
花意如人初中酒,柳容似冻未舒条。
踏青游屐方微湿,听雨吟魂却暗销。
烟裹空濛飞翠冷,总无红紫亦堪描。
花朝
[明]
百花风雨泪难销,偶逐晴光扑蝶遥。
一半春随残夜醉,却言明日是花朝。
花朝谭生载酒看梅
[明]
仙侣移舟晚更邀,兴来东阁是今朝。
竹间老树苔花活,池上繁枝雨点消。
薄暝酒香延澒洞,嫩寒云白护岩峣。
回船秉烛何愁远,拂水崖当第五桥。
仲雪见示花朝二诗依韵奉和
[明]
春色平分已自奢,今朝风物更鲜华。
山因绿柳常含雨,天为红桃不放霞。
芳草齐时看宝马,好风多处见香车。
笺天有事君知否,要乞轻阴为养花。
花朝
[明]
日气朝青池上波,交交啼鸟傍池多。
三春花事终难负,二月风光半未过。
土俗岁时存旧记,闺人单夹制轻罗。
正怜一树樱桃放,桃李相催奈若何。
松寥阁与堪公夜坐看月晨起值花朝连春分纪事
[明]
自赴已公招,清言破寂寥。茶全烹谷雨,春半及花朝。
薄雾笼寒月,微风上夜潮。不知峰顶雪,还待几时消。
花朝张太学西园小集
[明]
雨霁名园春事芳,阑台小集暮行觞。
愆期肯使花神笑,纵饮谁嗔草圣狂。
入坐微风含楚佩,照人明月堕胡床。
花朝胥江舟次与实父弟别
[明]
今日花生日,如何不见花。时禽关别意,歌出柳风斜。
晓郭暾相负,春江绿是涯。同来一宿处,临别指为家。
花朝前一日对雪
[明]
仲月花晨逼,飞霙点绿蘋。红芳一夜变,玉树几枝新。
伏槛浑疑腊,当杯半助春。素华消处尽,应避艳阳辰。
事衢歌
[清]张春华
春到花朝染碧丛,枝梢剪彩袅东风。
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
花朝谭翰林重宴初堂赋以纪兴
[近代]
尽坼名园满意花,重寻石径日初斜。
温馨融吹争翻蝶,光气笼霄欲避鸦。
别院繁灯悬粉黛,一宵沉醉乱琵琶。
江南留得伤春地,莫放边愁落臂纱。
花朝
[近代]
江头青放柳千条,知有东风送画桡。
但喜二分春色到,百花生日是今朝。
(1)“崔元徽悬彩护花”故事:
《博异志》载:唐天宝年间一个早春二月之夜,崔元徽于园中品茗赏花,忽见一群容貌艳丽的女子来谒,其中有个小巧玲珑的姑娘,自称石氏,但大家都叫她醋醋。女子们称要借此地与封姨相见。接着,便来了一位明眸皓齿的少妇,众人起身行礼,并恭称封姨。崔氏命上酒菜果肴,尽地主之谊。众女谢过之后,把盏畅饮,高声谈笑,封姨不意碰翻酒盅。醋醋的红罗裙被沾污,她粉面含怒,拂袖便走。众女子相顾惊慌,封姨板起面孔,恨恨地说:“小奴婢竟敢无礼!”夜宴不欢而散。
次日晚,那位醋醋姑娘竟然前来——原来昨晚那些美女皆是花精,醋醋本人是石榴,她们要来人间花苑迎春怒放,可是那位叫封姨的风神出头阻挠。花精们本想借机向封姨求情,不料醋醋坏了事。如今众花精都埋怨她,只好求助于崔元徽,她要崔准备一些红色锦帛,画上日月星辰,在二月十二日五更悬挂在园中的花枝上。崔元徽依言行事,届时果然狂风大作,可是枝上的花卉有了彩帛,没被吹落。
当夜,众花精又变成一群丽人来花园里向崔元徽致谢,还各用衣袖兜了些花瓣劝他当场和水吞服,崔元徽因此延年益寿至百岁,且年年此日悬彩护花,最终登仙。后来此事流成习俗。由于悬彩的时间安排在五更,故名“花朝”。
(2)花神传说:女夷、花姑、花仙
《淮南子.天文训》载:“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长百谷禽鸟草木”,女夷者,主春夏长养之神,世所谓花神也。《月令广义》谓:“女夷,主春夏长养之神,即花神也。”
又有书中说花神女夷是魏夫人的女弟子,名叫花姑,她餐风饮露,统领群花。《花木录》称:“魏夫人弟子善种花,号花神。”
(3)花神传说:灌园叟晚逢仙女
明末冯梦龙的《灌园叟晚逢仙女》,讲了一个花神惩治恶霸、扶助花农的故事。是说大宋仁宗年间,江南平江府东门外长乐村中,有位名叫秋先的老者,他妻子亡故,膝下无儿女,因自幼酷好栽花种果,把田业都撇弃了,专于其事。日积月累,便建成了一个大花园。秋先是个花痴,不仅对自己满园的花呵护备至,对他处的花木也常常流连忘返。城中有一名张委的宦家子弟,为人奸狡诡谲,残忍刻薄,常常和手下一班如狼似虎的奴仆及几个无赖子弟危害邻里。一日,他带了四五家丁及恶少,游荡至秋公门前。话说秋公正好浇灌完盛开的牡丹,于花前独酌,不想张衙内破门而入。一番寻衅滋事,最后竟把个好端端的花园子践踏得只蕊不留,狼藉遍地,还意犹未足。
待风卷残云后,秋公走向前,望着满园的雕残零落,尘垢沾污,心中顿时凄然泪下。正哭之间,只听得背后有人叫道:“秋公为何恁般痛哭?”原来是一个女子,年约二八,姿容美丽,雅淡梳妆,却不认得是谁家之女。秋公将张委打花之事说出。那女子笑道:“我祖上传得个落花返枝的法术,屡试屡验。”按照她的要求,秋公取水出来,发现残花果然重上枝头,而且各种花瓣色彩掺杂,比从前更好看了。这件稀奇事很快就传到了好惹是生非张衙内耳朵里,于是再次上门施展辣手摧花,还找借口给秋公套上了枷锁。
恶少们一直打砸到晚上,忽然卷起一阵风,化作一位姿容美丽的红衣女子,原来,她就是花仙,只见她长袖翻飞,掀起一股刺骨的冷风,将张衙内一伙像蝼蚁一样吹走。狂风大作,张衙内本人也一头栽进了沼池……秋公也被从牢狱中解救了出来。
在这个故事里,花仙已经成了正义和力量的化身,寄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与正义力量相结合的心愿。
明代以后的花神形象,愈加栩栩如生,她风姿妩媚,手持中国的花魁芍药、牡丹,或手提盛有这两种花的花蓝,安详地守卫着善良劳动人民心中的美。
秀野韵五首
[宋]朱熹
史君帘阁对修筠,起看名园雨后春。
便赋新诗留野客,更倾芳酒酹花神。
未酬管乐平生志,且作羲黄向上人。
只恐功名相迫逐,不容老子卧漳滨。
满园红紫已争新,百啭幽禽亦唤人。
蜡屐未妨泥步稳,珍丛终恨雨来频。
卧看晓色忻初霁,起约良游醉好春。
却笑当年金谷燕,相随仆仆望车尘。
惆怅春馀几日光,从今风雨莫颠狂。
急呼我辈穿花去,未觉诗情与道妨。
萝带不须吟杜若,角弓聊复赋甘棠。
淋浪坐客休辞醉,饮罢晞身向九阳。
知君久矣厌喧卑,造物尊前唤小儿。
一釂未应峨侧弁,十分聊尔快翻卮。
治中寂寂凝尘日,令尹劳退食时。
正好相寻发孤笑,莫教牢落负心期。
当年共剪北山莱,修竹成阴手自栽。
书卷莫教春色老,柴荆肯为俗人开。
留秀野刘丈二首
好雨当春过一犁,我公远忆故园西。
孤篷稳转清滩急,十里行穿绿树齐。
路熟已欣经雾市,身轻未怕蹑云梯。
诸孙剩欲留公住,细和新诗丐指迷。
一去屏山今几春,归来三迳但荒榛。
剪除便觉风烟好,徙倚还惊物色新。
楼外千林遮去路,阶前一水恋行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