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河姆渡(4)

(2016-03-30 00:26:54)
标签:

地域文化

走进河姆渡(4

古祠堂

牌门头孙氏宗祠

位于河姆渡镇政府西南3千米五联村孙家,坐北朝南,前后三进,以甬道相连,中进原有戏台,今已圮毁。门厅、前厅、大厅各五开间,总建筑面积499.6平方米。门厅四柱六檩,硬山顶平屋,穿斗式梁架,明间次间开门。中厅硬山顶高平屋,明间五架抬梁,次梢间穿斗式梁架,六柱八檩,檐下设廊,檐柱上设牛腿;后檐廊十字拱承檐檩;大厅地基高于前厅一个台阶,硬山顶高平屋,明间五架抬梁,次梢间穿斗式梁架,七柱十檩。装饰与中厅基本一致。明次间前额坊上施斗拱承檐檩,前檐柱礎为瓜棱形,施祥云雕刻。

http://s4/mw690/003bi0Nqgy70vdZLlWH03&690

孙氏宗祠初建于宋代,现存建筑为1908年三十世孙文柱再次重建,2005年文柱公孙子孙丕豫先生倡议重修。201011月市文管会公布牌门头孙氏宗祠为文物保护点。

孙氏自称唐扈驾都统八部大将军孙惟晸后裔。孙惟晸,字日彰,号柳山。黄巢陷长安,率乡里子弟千人攻陷巢于咸阳兴平,以破贼功拜右金吾卫大将军,领八部军。朱玫乱,唐僖宗兴元,惟最率兵擒贼,累迁鄜州节度使,留京师宿卫,改荆南、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统八部大将军,京民赖之。《厩山孙氏宗谱》:孙惟晸在明州任内,“选管内山水之胜,得慈溪厩山之坪乐,因卜居焉”。死后“追封越国公,谥忠武;遣祭赐葬,号青州冢,建祠。”

 

浪墅桥钱氏宗祠

钱氏宗祠位于镇政府东南5千米芦山寺村浪墅桥东南姚江北岸,旧时泾浦河从祠前过,1953年建闸后河流改道,今祠堂在河之东,座北朝南,五间二进,门厅面寛17米,进深8.3米,穿斗式梁架,五柱六檩。天井正中设一甬道连大殿,大殿三间二弄,单檐高平屋,面寛17米,进深10米,明间抬梁式梁架,次梢间为穿斗式,前设卷棚廊轩。

http://s12/mw690/003bi0Nqgy70ve313Mneb&690

门厅楹联曰:

彭城绵世泽;

吴越旧家声。

按“郡望录”云:钱出彭城郡。浪墅钱氏自称吴越王钱镠后裔。

正厅(享堂)中间悬“丛桂堂”额,左右分别是“甲第世家”,和“五经博士”。

楹联曰:

陌上花开,铁券王孙君独秀;

梁间燕语,乌衣子弟我重来。

 

合数百里之秀,若雁池,若龙山,若篠岭,若亢岛,环抱崇祠,恰称五王俎豆;

溯卅余世以来,有名宦,有循吏,有武功,有文学,蔚成巨族,长绵千礼蒸尝。

据说此联出自清末著名学者俞樾的手笔,俞樾(1821.12.25-1907.2.5),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城关乡南埭村人,俞平伯的父亲。

据现存的清光绪年间《创建钱仁祠碑记》知,祠堂始建于光绪辛丑(1901)春,历时有年,于光绪甲辰(1904)八月竣工,距今已逾百年。

http://s13/bmiddle/003bi0Nqgy70ve5xSbidc&690

《创建钱仁祠碑记》由钱王第三十二世孙,钱荫堂先生撰文,相传荫堂先生在北京经营恒利当典,事业有成,积蓄颇丰,宁波帮的“慈谿四恒”在京城小有名气,荫堂先生为其中之一。时逢“庚子之变”遭“八寇虏华,两宫西幸,京师沦陷”之痛(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一事)。先生将家中细软打点,装入三口棺材之内,贴以封皮,树以旗幡,男女人等,披麻带耗,淡妆素裹,乔装成“抚櫬归里”之状,沿途避过了洋匪、海盗、败兵、义军等人的抢劫,一路有惊无险,安全抵达浪墅桥故居。据说先生在临离京时曾祷告临江庙菩萨,如蒙庇佑安全抵家之后,定当重修庙宇,至此先生依诺捐资时币一万六千元,重修临江庙,并在庙侧创钱氏宗祠,“依勘舆家言,远山拱卫,近水回环,东祠西庙,族大昌繁。”并设义学于祠中,另置田若干,以作祭祀助学之用。钱氏义学分“蒙”、“经”两班,钱姓子弟免费入学。民国成立改名临江学堂,民国十九年(1930)奉县令改为临江初级小学校,廿九年1940教育部实施国民教育,令改为慈谿县江中乡第七保临江代用国民学校。遇“四二二”县境沦陷,一度停顿,三十一年(1942)即赓续开办,复称临江小学,虽环境恶劣,经费蹶拙,仍由钱公后裔祥桐先生勉力筹划。抗战胜利国土重光,复名江中乡第七保临江代用国民学校。三十五年四月本乡调整保甲改为第六保,相应调整校名江中乡第六保临江代用国民学校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公立初级小学(村校),1954年迁往周家汇头祠堂续办,这里曾长期作为生产队用房,做过蚕室,办过大队厂,近年又经修茸,古风依稀可辨,是罗江境内唯一保持完好的古祠堂。20149月公布为余姚市文物保护点,现为村文化礼堂。

 

罗江刘氏宗祠

刘家祠堂位于镇政府东北5.5千米,在罗江仓基河北岸。据《芦江刘氏宗谱》,清嘉庆九年(1804)在仓基桥西建刘氏宗祠,五间二进,座北朝南,沿用世彩堂名号。主厅五间连通,中间高悬“世彩堂”堂号,东首匾曰“东浙世家”出自著名书法家梁同书(字山舟)之手笔,其落款为:“嘉庆九年岁在甲子孟冬之月书于慈邑之芦江彭城世彩堂梁同书”。西匾曰“五经甲第”。

大厅(享堂)楹联二副

一曰:

千古纲常培世彩;

五经甲第发书香。 

一曰:

功亏一篑 学透三关 想当年景仰慈湖 克配渊源之理;

夙佩名言 力行古道 愿来世振兴芦岱 常存光裕之思。

 大门联曰

无阂先生后;

闻名学士家。

门厅联曰

支分慈水;,

 族聚芦江。

 

浙东绵世泽;

甬上振家声。

 

尚宝勋名振世;

皂囊文学传家。

照壁联曰

天禄植藜真学术,

石渠掌校旧书香。

 

过留予亭犹见曩时气概;

读赞仕集难忘昔日精神。

 遊巡联曰

金卯姓曾称太乙;

云霄志想见平原。

 廊柱联曰

颂成酒德 美参军 是余先志;

对置经文 为博士 在我后人。

 卷蓬联曰

科目备于五经 第不一第;

庇荫重諸千载 桃益生桃。

按光绪三年(1877)刘觐天《芦江刘氏宗谱序》:“世鹏公十世孙时济、时相、怀远、登五告之族长必闻,创议建祠仓基桥西,庶不失尊祖敬宗之义。”又谓“时相公躬行实践,闾里咸重之,善为人排解,精货殖。嘉庆间与胞兄时济族兄怀远、登五鸠工庀材建家祠于芦江,不数月而告竣。”有嘉嘉庆九年的《遵奉宪示永保祀产并免值役碑记》。解放初期,刘家祠堂曾作为泥木工场。1953年冬,国家征收,长期作为罗江粮站供应站用房,至1994年国庆节搬迁,九十年代中期转让给江心村,现为厂房,其正厅五间建筑无改,唯屋顶坡度略有变动,旧时风貌影约可见。

旧时罗江尚有宗祠8处分别属于罗、楼、汪、潘、李、任、钱、周諸姓,今俱废圮。

罗氏宗祠

罗家祠堂在半边街,座北朝南,五间二进,有戏台,有看楼,正厅五间,正面墙边和东西二边各有神龛,堂名尚志堂。

旧时头门的匾额写着“侯封世家”,门联曰“桐庐旧族;慈水名宗。”门厅的柱联曰“祖德宗功世澤永勉于萬禩;春祀秋享香煙常繞乎千年。”上款“民国十年仲春上澣重立”;下款“三十一世孙诗怀” 。

享堂正中高悬 尚志堂”匾额,左首为“敬宗睦族”, 上款“大总统褒题罗诗怀”,下款“中华民国八年九月”。右首匾“五代榮封”, 上款“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进士 上舍员外九世祖罗仲说 字欣之”,下款“乾隆四十五年岁次庚子三月季春上澣敬立”。

享堂楹联曰:

望著豫章,共仰翰林世泽;

诏嘉明德,咸钦兵部家声。

 

粤自桐庐通籍,尚书世泽犹存;

洎夫竹浦建祠,刺史家风堪溯。

 

 迁族由桐庐惟愿子孝孙慈同歌螽斯蛰蛰;

大宗建芦港当思川源木本共祝俎豆绵绵。

 

昭谏诗名振世;

豫章理学传家

孝弟忠信;

礼义廉耻。

 

为孝为忠万古纲常赫赫;

克勤克俭千年事业煌煌。

 

堂构尊严昭唐室祖功宗德;

云礽蕃衍愿芦江秋解春元。

 

守祖宗基业食其德服其畴广大门闾永绵世泽;

愿子孙蕃衍忠于国孝于家友于兄弟克振家声。

 

享堂两侧有匾额六通分别写着

“进士” ,上款“唐宣宗大中八年颜标榜进士 翰林学士兼兵部尚书 始祖罗甫 字灵则”,下款“乾隆四十五年岁次庚子三月季春上澣敬立”。

“进士” ,上款“宋孝宗淳熙十四年进士 宗正少卿直显谟阁 封慈溪开国男 九世祖罗仲舒 字宗之”,下款“乾隆四十五年岁次庚子三月季春上澣敬立”。

“登科”, 上款“明洪武九年丙辰科举人十三世祖启之学禄讳观翁字德明”,下款“乾隆四十五年岁次庚子三月季春上澣敬立”。

“宪台”,上款“钦差浙江巡抚都御史方元彦 为万历丙午科举人罗显行 特授竺州知州,署天津府盐驿道立”,下款“道光元年十一月裔孙廷贵重建立”。

“登科”,上款“监临总督  福建浙江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 兵部右侍郎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理浙江巡抚印务纪录四次 镇国将军 宗室德沛”,下款“为乾隆六年辛酉科浙江乡试中式第八十三名罗锜敬立”

“博济为怀”, 上款“大总统题褒罗翔”,下款“中华民国八年九月”。

罗家祠堂建成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春季,解放初期曾作过村民会堂,办过木匠工场,后国家征收为罗江粮站仓库,八十年代起先后拆造扩建成标准库房,近年改作厂房,旧址已非昔日风貌。

楼氏宗祠

楼家祠堂位于楼家村的西北。祠堂共二进,座北朝南,前进门厅七间,正厅五间二弄,门厅与主厅之间有戏台,东西二侧各有看楼三间,主厅五间连通,正面为享堂。通过两侧走廊,在主厅的后半间(约二檩)筑有万年台,按放祖宗牌位。 

http://s2/mw690/003bi0Nqgy70vedMLbHe1&690

楼氏宗祠堂名昼锦堂,据《汉书·项籍传》“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所以“昼锦”为显贵还乡之意。祠堂楹联曰:

浙闽冠裳世族;

台绍诗礼名家。

 

科甲联芳世裔;

诗书理学名家。

 

科甲家声古;

联芳世泽长。

 

参秉国钧于北宋;

司徒谏议于南明。

 

弈世诗书窥孔壁;

满门簪笏荷克天。

 

颖川绵世泽;

泾水振家声。

按《慈邑泾浦楼氏宗谱》楼祠的“祖匾”是五言的,宗谱录有匾文四通:

赐理德圣双

士名高真齐

进学行世凤

第家风儒鸣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活字本《慈邑泾浦楼氏宗谱·建造宗祠序》云“楼宗祠倡始于嘉庆庚午(1810)”,“始建于道光丁酉(1837)”,“越数载而筑成”,可知“楼宗祠建于道光末叶”。楼家祠堂解放初期办过学校,校名楼家小学,是一所公立初级小学,叫村校,1953年併入罗江小学。后曾作生产队仓库,并有住户,因遭二次火灾,终于芜弃。

汪氏宗祠

汪家祠堂在白罗浦东岸,因位于蔡家村对河,讹为蔡家祠堂。早年曾作生产队仓库,现已改建为民居。

民国十年(1921)木活本《慈南汪氏宗谱》(电子版),汪宗祠堂名醇德堂,始建于光绪七年(1881)六月。由东桥、星枢、玉如三房发起。祠堂朝南,门厅并左右塾七楹,享堂五楹,两庑各三楹,天井以红石板铺地。

宗祠楹联

祖德缅初唐 岁时荐薲藻 馨香玉贵 天童开胜竟

宗门联两浙 世系订松萝 谱牒黄山 丹嶽衍清芬

钱塘族人鸣銮撰 之古字。

 

《左传》中就有“薲蘩薀藻之菜,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的说法。

 

同是宦游人 春酒秋疏 族谊常怀孝里

应知故乡事 水源木本 宗英合攘慈谿

钱塘族人鸣銮撰

宗祠匾额

皇宋宝祐四年正月

御赐佥书枢密院鄮水侯汪仁卿

忠顺清正

 

皇清乾隆九年岁次甲子季秋月

揀选知县 甯波府慈谿县儒学教谕蒋作楫为

乡饮嘉宾汪秀锦立

懿德维风

 

光绪十年慈禧皇太后赐汪杓妻陈安人八十寿辰

“寿”字挂匾

钤“慈禧御笔”之玺

 

《慈南汪氏宗谱》祠内 有“进士”“文魁”“翰林”“举人”“节孝”匾额17通计:

潘氏宗祠

潘家祠堂在潘家村东南、小河东岸,堂名敬修堂。潘氏宗祠由始建于乾隆丁酉(1777),时任宗长潘开文,为罗江境内最早的宗族祠堂。前后二进,面宽五间,中有戏台,两厢看楼。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年),祠堂已显破败,至嘉庆八年癸亥(1803年),由宗长潘元猷主持重建。民国十二年(1923)由潘赓九主持重修,因两庑楼房倾圮,昜以平房,并在其西边隙地新筑平屋四楹,以为祭祀时工作用房,并供管祠人居住。

据传旧时祠堂内有“荥阳旧族”匾额一方,证明潘氏先祖来自荥阳,万年台正中间最大牌位“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谥武惠郑王美之位”。祠堂内旧有乾隆四十二年《潘氏宗祠碑记》一方已佚,民国十二年(1923)《重修宗祠碑》一方,改民居时废弃,后由潘文龙先生邀集同人移至西边祖堂门口重立,今存。

楹联

春发其华,秋结其实;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系承季孙;

馨衍荥阳。

全联典指周文后人毕公子之季孙,食采于潘,因以为氏。

 

栽花满县;

画墨成仙。

上联典出西晋文学家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举秀才,官河阳令,勤于政事,在县中满栽桃李,一时成为美谈。后官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擅长诗赋,特别善于写哀诔文章,辞藻华丽,与陆机齐名。下联典指北宋歙县人潘谷,善于造墨,很有名声,有人不拿钱求墨,他常慷慨相赠。苏轼曾写诗赠他,有句: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

民国十九年(1930),曾在潘家祠堂创办潘村小学,潘瑞华、潘燕堂先生先后任校长。民国廿九年(1940)实施国民教育制度,整饬学校规范教育,奉令改江中乡第四保潘村代用国民学校,1941年沦陷后停办。抗战期间,在潘家祠堂,举办过民众夜校,由慈谿中学芦山寺临时校区师生共同执教。民众学校既学文化,又讲抗日形势。中共浙东区委曾派政工干部陈年同志参与办学,深受民众欢迎,为抗日救亡斗争出一己之力。潘家祠堂早年曾作为生产队用房,今已改建民宅,

李氏宗祠

李家祠堂在高田李家,堂名滋德堂。高田李氏滋德堂始建于何人何时待考。

祠堂座西朝东,原有两进,今存后进享堂。为三开间高平屋,六柱十檩硬山顶,明间抬梁式,次间穿斗式,前施卷棚,花篮、雀替等处雕刻精美。

旧址祠堂头门匾曰“太白遗风”。

门联:

陇西世泽;

慈南望族。

享堂的楹联有:

木荣花艳争春色;    

子孝孙贤立世铭。

 

玉炉修炼延年药;

真道兴诚益寿丹。

 

文章倚马,胪唱佳诗三百句;    

道德犹龙,经传哲理五千言。

 

承先启后忠厚家风传万代;   

继往开来文明元气永千秋。

民国三十年(1941)本保热心人士组织委员会,成立李村小学,假第九保李氏祠堂为校舍,公推李文生先生为校长。抗战胜利后改名江中乡第九保李村代用国民学校,民国三十五年调整保甲改为第八保,相应调整校名为江中乡第八保李村代用国民学校。解放初改为公立初级小学,(八村村校)复名李村小学,陈玑瑶女士任校长,大约持续到1957年,併入童家小学。

 

任氏宗祠

任家祠堂在罗江任家墙里头住宅之东侧,座北朝南,五间二进,在门厅和主厅之间有戏台,东西二侧各有看楼三间,主厅五间连通。(抬梁起)正面设有神龛,安放祖先牌位。门外立有旗杆。

任姓 位居罗江原住民任、罗、刘三姓之首,任家祠堂解放后第一次农民大会曾在此召开,时间是 1951115日(农历十二月初八)。后来国家征收为罗江粮站仓库,八十年代中期转让给罗江公社建筑队,八十年代中后期出售给私人拆掉,后有人在废墟搭建简易仓库现已塌圮。

平桥钱氏宗祠

平桥钱氏宗祠在平桥村东,霅浦河西岸,座北朝南,五间二进,有戏台,有看楼,堂名和乐堂。自称镇江“和乐堂彭城钱”,奉吴越国创始人武肃王钱鏐为始祖,与浪墅钱氏各支系而与二六市下钱钱氏会族。

据《光绪慈谿县志》“光绪五年(1879)钱氏族人集资捐田十四亩六分、山三亩,设义学于其中。”宣统年间改为初等小学堂,民国初年改名平桥小学,是所完小。校长是钱金华先生,教师是袁岳基。民国廿九年(1940)实施国民教育制度,整饬学校规范教育,奉令改江中乡第六 八保平桥代用国民学校,罗江沦陷后停办。

抗战胜利后升格为公立小学,命名为慈谿县江中乡第六 八保联立国民学校,民国三十五年(1946本乡调整保甲改为第七保,即易名为慈谿县江中乡第七保国民学校。

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改办公立初级小学,以后曾先后更名为五丰小学、曙光小学,九十年代初期停办后,曾作为村老年活动室,近年因危房,拆造重建。

周氏宗祠

周家祠堂在周家汇头,解放后曾办过学校,七十年代中期在赵家另建新校舍后,这里拆造改建生产队仓库,现已塌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