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罗江习俗·过年

(2014-01-25 21:12:55)
标签:

罗江习俗

文化

 
过  年 
       三十年夜(除夕),贴春联、福字、门神、年画,换桃符,谓之“挥春”,既表达美好愿望,又渲染欢乐气氛。

聚家人吃“年夜饭”,谓之分岁,家家团聚,全家欢聚一堂,共叙天伦之乐,尽情享受平时不易享受到的浓浓亲情。因故未到者虚设盅筷,以示“团圆”。 菜中的全鱼要留到新岁再吃,象征“年年有余”;主食为汁水年糕汤,寓“年糕年糕年年高”之意。

饭后长辈向晚辈发“压岁钿” ,临睡前要把压岁钱压在枕头底下,谓可以压祟谐音),能保新年的平安

堂上张挂祖先“神像”,陈设几案,供香烛果品,以祈一岁之安宁。

还要将年糕做的元宝、如意等吉祥物放入米缸和柜子内,以象征缸缸满,甏甏满

将大年初一需要动刀的食物都切好,把地扫好,把水缸的水挑满,以保证忙碌了一年的枕板、菜刀、水桶、扁担等厨具也能舒舒服服休息一天。然后把扫帚、畚斗清洗干净,平放在地,摆一块年糕(或年糕粉制作的吉祥物)于其上,谓之“封岁”。

除夕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特殊夜晚,当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就放关门炮,紧闭大门,灯烛高照谓之“满堂红”。合家欢娱,长幼坐以待旦,谓之“守岁”。虔诚信佛的妇女有到寺庙坐夜守岁的。

《东京梦华录》第十卷《除夕》说:士庶之家,围炉团座,达旦不寐,谓之守岁。除夕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关于除夕守岁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日守岁

隋唐时期,守岁之风极为盛行,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守岁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除夕守岁的热闹景象跃然纸上。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子时,相当于今北京时间的23000100之间,与今之凌〇时的说法近似

 唐太宗李世民《除夜》诗云:

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 
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 

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 
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癸已除夕偶成(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正月初一旧称元旦,古称元日、元正、元长、元朔、元辰、元春、端日、上日等。南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吴自牧《梦梁录》中《正月》开篇话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元”是初、始、第一的意思;“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罗江人叫“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春月(寅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春月(寅月)为正月,把孟春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新年),一直沿用到现在。

民国后推行公历,改一月一号为元旦,始称春节。也有说19137月,由时任北京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正月初一)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 大总统袁世凯认为,中华民国是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把汉民族的节日作为国家的法定节日,有大汉族主义之嫌,只批准了一个“春节”, 驳回了其余三个节日。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实行。即将到来的癸巳(2013)年正月初一,1914法定春节以来的第100周年。

19499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同年12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是“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 200712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春节假日改为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200811日起实施。2014年起恢复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

 

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拜岁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现代,中国元旦、春节流行寄贺年卡,聆听新年钟声等习俗。

正月初一,人们早起,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谓穿未下过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脚轻手健。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称“开门炮”。开门炮一般放三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罗江话“备炮”典出于此。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吉利。若是“剌、剌、剌”的哑炮,则表示不吉,立即补放一个。

旧时初一晨兴设香烛,拜祖先,往来称贺,尽五日乃止。家中具春盘(瓜籽、花生、糖果、蜜饯、茶食等),以相款待。

是日,早上吃汤团(汤圆),寓意团团圆圆。这天习俗的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实则让家庭主妇休息,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这一天,忌讳杀牲、乞火、借针线、剪刀:禁倒马桶;不能吃稀饭、泡饭;天明未起,不得催起床;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

是日,男子出拜宗族、亲戚、邻里、好友谓之贺岁。下辈奉礼品祝拜尊长谓之拜岁或称拜年,妇女守家待客。路上碰到熟人,必须说些吉利话。

是日日落前吃好晚饭,晚上不出门、不落夜,俗称过太平夜

从初一到十五,这半个月内都算是新年,亲戚朋友往来相邀饮酒吃饭,俗称“年节”。也有人家专差家人子弟送名剌(民国后改送贺卡)到亲友家,权作贺岁。

 

 

元会 

(魏)曹植

初岁元祚,吉日维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衣裳鲜洁,黼黻元黄。珍膳杂还,充溢圆方。

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

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室荣贵,寿考无疆。

 

介雅(其三) 

(南朝梁)萧子

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趋拜齐衮玉,钟石变箫韶。

日升等皇运,洪基邈且遥。

 

田家元旦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新年作 

(唐)宋之问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春思 (唐)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守岁

(唐)杜甫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唐)李益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湖口送友人

(唐)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英台 除夜立春

(宋)吴文英

 

         剪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

         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

         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

         旧尊俎,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

         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

         可怜千点吴霜,寒消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

 


忆秦娥
 正月初六日夜月

(宋)朱淑真

          弯弯曲,新年新月钩寒玉。

          钩寒玉,凤鞋儿小,翠眉儿蹙。

          闹蛾雪柳添妆束,烛龙火树争驰逐。

          争驰逐,元宵三五,不如初六。

 

戏答元珍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吹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将新桃换旧符。


元日(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屠苏酒
(元)瞿佑
紫俯仙人授宝方,新正先许少年尝。
八神奉命调金鼎,一气回春满降囊。
金液夜六千尺井,春风晓入九霞觞。
便将凤历从头数,日日持杯访醉乡。

 

迎春歌

(明)袁宏道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 
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 
绕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
额罗鲜明扮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 
绯衣金带衣如斗,前列长宫后太守。 
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 
采莲盘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双双。 
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 
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裤槌大鼓。 
金蟒纩身神鬼妆,白衣合掌观音舞。 
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 
一路香风吹笑声,千里红纱遮醉玉。 
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裳髻淡淡妆。 
拾得青条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 
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元旦试笔(选一)

(明)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丁卯元日

(清)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
  钩帘欲连新巢燕,涤砚还疏旧著书。
  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送年纸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