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罗江遗韵(23)赭山

(2013-12-31 21:44:07)
标签:

罗江遗韵

文化

赭山

【赭山

赭山在今慈城镇虹星村,《光绪志》云:“土色正赤故名赭山,一名紫蟾山,又名丹山。绝顶有龙湫。其最高峰曰离卦尖。”以其地处县治之南方也。“下有玉蟾井、祗树井、枇杷潭,泉皆甘冽,远近取汲,旱不涸。”旁有赭山寺。姚江缘山过境,有渡亦名赭山渡,对江(南岸)为高桥镇岐山村。渡口有亭,以供行人唤渡歇息之所。

赭山

[元]曹汉炎

千层冈头四望赊,衰年脚力尚堪夸。

江流曲似阳冰篆,山色丹于句漏砂。

往古桃源疑此路,故侯瓜圃几何家。

吾生悔不知几早,来伴羊裘坐钓槎。

 

曹汉炎字久可,号懋山,慈溪人。从学童居易之门,宋季举乡贡,至元二十四年署慈湖山长。按《宋元学案》:“曹汉炎尝为杜洲书院山长”。《溪上诗话》:“先生当沧桑之际,隐 居教授,为斯道主盟”。王应麟称为“一乡宿望”。(《光绪志·卷二十三·曹汉炎传》)

 

怀旧

[明]桂彦良

县南十里有丹山,与客邀游古寺间。

记得春岩雷雨后,泉流红玉映酡颜。

 

赭山

[明]钱文荐

几闻龙火烈, 曾见蚌珠明, 错认天台路,霞标是赤城。

 

过赭山市因登高

[明]郑溱

市閧山椒九日晴登高此地篆江明。

浮屠一点烟云小聚落千堆草树平。

乏布囊茰应畏冷悭钱对菊不忧醒。

风吹海宇秋宵爽独整儒冠肆日营。

(《光绪志》街市)

九日赭山道中(二首)

[清]郑梁

其一

九月赭山道, 秋晴值市尘, 莱蓃红似粟,芦菔白于银,

落帽寻常事, 登高五六人, 觅僧清果去,钟梵出松筠。

其二

九日赭山道, 沿路菊吐黄。 无钱疏酒盞,有屐发诗肠。

野店蒸羔熟, 僧厨煮荳香。 篆江秋山阔,此意犹苍茫。

 

雨后过赭山渡

[清]叶金舮

远浦波光合, 低云岸影开。 天风吹雨散,岚气过江来。

自觉尘氛滌, 因之浩荡推。 鸢鱼一翔泳,客思兴低徊。

 

舟过赭山渡

[清]杨復亨

山截江无路, 弯环篆水开。 月高帆影直,风劲橹声哀。

蟹火乘潮上, 芦花扑雪来。 三更游子棹,梦入寝门搀。

 

舟过赭山

[清]郑性

蝉声忙古渡, 日影落西山。 半月风尘客,扁舟此际还。

 

登离卦峰歌

[清]杨兆熊

我家龙湫三四里,不出登山动一纪。

里门蜷局徒为尔,醒枕鸡鸣忽晓起。

振衣直上离卦峰,初日曈昽海气浓。

四山苍翠淡秋容,云外一声晓寺钟。

搔首问天天为高,虽不为仙亦足豪。

扶摇万里送鸿毛,支撑天柱总坚牢。

寒凄穹岫松生涛,时有天风相怒号。

为龙为蛇作所遭,行矣我生空苦劳。

 

赭山寺

《光绪志》云:“赭山寺原作教院,《延佑志》作教寺,《成化志》作禅寺。县西南一十里,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置,名赭山寺。宋治平二年(1065)改赐赭山清果院额,常住田二百二十五亩(《宝庆志》)。元季废驰,明洪武元年(1368)重建,仍名赭山寺(《天启志》)。嘉靖初元(1522~)女尼居之。清康熙间(16621722)里人复延僧住持,嘉庆八年(1803)僧宗传修建大殿,道光二十三年(1843)建法云堂及两庑南北厢翼以楼,二十六年(1846)改建山门。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粤寇,山门及天王殿仅存。常住田四十亩,宗传增置三十亩。”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香火渐衰。“文革”期间,所有殿堂、屋宇被拆毁殆尽,荡然无存,寺址移作苗圃用地。寺内尚存临济第四十三世心恺禅师衣钵塔和近代高僧所撰《心恺禅师衣钵塔铭》,是唯一幸免于难的实物佐证,还有原天王殿前的一株罗汉松,需二人合抱,传系宋代所植。廿一世纪初,僧妙重在江北区佛教协会支持下,原址重建赭山寺,2008420日(戊子三月十五)大雄宝殿落成。现已初具规模,有佛事活动。

 

寄慈溪赭山寺主僧如岳

[宋]陈著

薄俗久沦胥,交心独抱初。孤岑千嶂外,两载几行书。
岁晚梅花瘦,江空雁影疏。相逢不相见,近况定何如。

 

赭山寺落成同祝枝山访洞无上人

[明]郑满

夹双江又夹双峰,五百年来少旧蹝。

晓径雨收溪过鹿,春岩云起树横龙。

畏人禅子初飞锡,盖世词豪共策筇。

肯许渊明来入社,清霄拟听满山松。

 

赭山寺重建山门

[明]郑溱

丹砂山色金仙古,清果宗风绀宇新。

寒尽贞松原不老,雪消冻竹忽如春。

经营欲作开山祖,观想还存入定身。

惭我偷闲惟一日,安能借榻与僧邻。

 

赭山寺雨中即事

[清]郑梁

山寺晓钟施食后,松窗春雨读书天。

闭门竹影泥墙角,欹枕鸠声石磴边。

两岫闲云三径草,一沟流水半林烟。

呼童拨火煎茶外,磨墨研硃理旧编。

 

访晟公于清果寺

[清]郑性

赭山清果寺, 路指良隅开。 寒拾今朝会,维摩相与来。

心灯然白社, 时节近黄梅。 丈室从教圮,天呈说法台。

 

赭山寺幽簧

[清]郑辰

赭寺辟径幽, 万个迷禅窟。 扫石翠成云,捎岚青拥月。

散发坐其下, 凉风沁毛骨。 时闻独鹤吟,仙音答清越。

 

赭山寺

[清]郑诏

山下不知寺, 寺中只有山。 磐声曵云去,好风吹与还。

松老鹤常宿, 竹深门不关。 窅然万籁寂,恍疑非人间。

 

读书赭山僧舍和王雪汀石韵

[清]柯振嶽

微躯七尺耳, 灵台宏以敞。 入世纵多歧,名利难兼两。

斥鹦笑鹍鹏, 天公为鼓掌。 昔作阆苑游,今受尘途尝。

匡庐叠云屏, 锦水濯帘幌。 箇中得真吾,泡影任巅荡。

盟心俗缘疏, 矢口天籁爽。 一击缺唾壶,白露暗林莽。

 

柯振岳,字霁青,慈谿人。诸生。有《兰雪集》。

 

六月十五日游赭山作

[清]张延棻

半浦自昔多山川,北有赭山高插天。

层层峭壁半奇绝,云峰石岭相盘旋。

庙貌巍峨踞其顶,深潭下有龙王泉。

水旱祈祷求必应,居民报祝年复年。

城乡远近各瞻拜,男妇队队鱼贯连。

澄清天宇河皎洁,我来直欲灵霄巅。

到此心目为一快,俯视下界惟苍烟。

千堘绿野平似绣,幻江之水钩若连。

兴酣呼酒聊一饮,醉到藤石吾欲眠。

始知位置高且远,便作摆脱尘俗缘。

而况泰岱矗云表,一览众山皆渺然。

为寻缑岭吹笙客,不遇烂柯观棋仙。

半帘夕照僧舍静,松风水月偕谈禅。

钟声微动促归屐,啸倚古树犹迁延。

 

张延棻字申芗,号春舫,清时鄞县人。诸生,嘉庆五年顺天乡试进士。

 

游赭山僧院

[清]董葆琛

停舟待潮信, 因上翠微间。 独客来何暮,荒庵早掩关。

风声秋在树, 江气夕沈山。 多事东流水,朝朝去复还。

 

董葆琛字献臣,号啸兰,慈谿人。诸生。有《学易堂诗稿》。

清果禅院(二首)

[清]杨庆槐

其一

僧院逢茶话, 尘心半日闲。 儒冠馀白发,吾道在青山。

竹翠侵衣湿, 松花点石斑。 涧泉寒玉漱,坐听响潺潺。

其二

昔年读书处, 束缚作时文。 万竹消炎暑,疏钟断暮云。

吾生志未一, 斯道恐无闻。 蟾砚濯灵魄,垂勋问墨君。

 

紫蟾山房十咏

[清]杨庆槐

其一  众香国

眷彼选佛场, 花雨发群卉。 如如薝蔔林,了了旃檀气。

其二  环翠楼

欲参上乘禅, 咫尺维摩地。 示我清静因,空色四山翠。

其三  松萝轩

夙有青山缘, 开轩坐林樾。 陶令入社来,松风与萝月。

其四  泻红池

骤雨添涧泉, 活活丹砂走。 坐愁桃源春,闲数落红否。

其五  玉蟾井

僧院棲息幽, 凉月扃禅寂。 灵魂濯宵光,玉乳蟾蜍滴。

其六  风篁径

山寺纳净光, 松崖日初到。 朅来叩禅关,一径修篁导。

其七  离卦峰

阴阳度地维, 离火南方位。 人言卓笔峰,我取虚中义。

其八  观音柏  

(毁于火,改种罗汉松)

古寺柏槎枒, 偃蹇难为状。 火宅焰方干,变作观音相。

其九  祗树井

祗树本无树, 胡取名其井。 净瓶霑溉多,慧日长圆影。

其十  赭山寺坪

西岭灵鹫盘, 东江鹳鹤飞。杖策平冈上,夕阳明翠微。

 

清果禅寺

[清]杨泰亨

寺藏翠微湾,迆逦及松关,乱泉芳草径,残磬夕阳山。

(《慈谿赭山杨氏宗谱》卷十二)

 

登赭山寺坪

[清]杨泰亨

黄公何处旧芝田,越角风烟思渺然。

隔水樵夫晚归担,乘潮海舶卖冰鲜。

行径鹳浦江斯曲,吟到蟾山月亦圆。

期与故人携酒至,稻花齐放占秋先。

(《饮雪轩诗集》卷三)

冰鮮:冷藏的鱼鲜。明黄省曾《鱼经·江海诸品》:“有鳓鱼,腹下之骨如锯勒,故名。出与石首同时,海人以冰养之,而鬻于诸郡,谓冰鲜。

赭山清果禅院·风篁径

[清]杨家骥

万个修篁一径通,翚飞棼栋露琳宫。

禅关昼静闻天籁,碧影参差任好风。

(《慈谿赭山杨氏宗谱》卷十二)

题下原注:“心恺上人属题,戊午七月既望。”则知此诗作于民国七年(1918)。

杨家骥(18661922)字德生,一字薾云,号德孙,泰亨先生第六子。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十六年(1890)庚寅恩科吴鲁榜进士,会试第128名,殿试二甲第37名,朝考一等第五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至宣统三年(1911)累迁至翰林院修撰,辛亥革命后回归故里。

 

【玉蟾泉

玉蟾泉 县南一十里,赭山青果寺后。(《光绪志·卷九·舆地》)

 

玉蟾泉

[清]杨兆熊

僧院栖息幽, 背山森石壁。 下有一泓泉,涼月扃禅寂。

灵魄濯宵光, 玉乳蟾蜍滴。

 

龙王堂

《光绪志·卷十四·坛庙》云:龙王堂 县南十里,旧名赭山龙王庙。滨江,祷雨多应。明崇祯间邑人郑溱请封于朝,岁以八月十六致祭。

黄宗羲《姚沈记》:康熙庚午(1678)八月初二夜,余姚大风雨,明日山水大涨,骤高二丈,赭山之间两龙作坝,凭空崛起数丈,上流之水毫不得行,如是者十余日。

国(清)朝嘉庆二十五年(1820)住僧经浩建雷祖殿。道光间(18211850)僧宗传置常住田三十余亩,专司龙神祠香火。

 

夏日游龙王堂

[明]袁宏勋

山竹失初伏,谷口松风凉。沙田互高下,稻花生微香。

溪流界道飞,活石如眠羊。杳霭鸟道合,飒爽龙宫藏。

禾秋缅幽韵,清隐标孤芳。

(《谿上诗辑》卷五)

勋,字尧夫,号槐眉,慈西竹江(今祝家渡)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官御史,仕至大理寺少卿,著有《竹江诗后集》。原文作“袁勋”,《万历四十七年己未科殿试金榜》(登科录)袁弘勋”,第三甲第162名,赐同进士出身,以避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讳,改写勋”,今宜按登科录袁弘勋”。

 

赭山龙王堂

[清]陈承祖

三十年前登此山,竹林携伴共幽闲。而今祗借肩舆力,老去方知行路艰。

团圞十五月光明,回首长江一线平。为礙秋禾枯槁久,要知霖雨救苍生。

《光绪志·卷十四·坛庙》

 

【杨陈

杨陈在寺东南7公里,在今慈城镇境内。按《天启志》:“杨家庵 县西南八里,赭山之北,双顶山之南。宋淳祐元年(1241)建,杨大隐之后世居于此。”但无名人出世。到了杨庆槐的儿子杨泰亨于咸丰八年(1858)中举人,同治四年(1865)第进士,七年(1868)升翰林院捡讨,两典湘试。四个儿子相继中举,五子家骥高中进士,授翰林院侍讲。“父子翰林”享誉乡里,才成为慈谿南乡的望族。

朱陈村

[清]杨泰亨

题注云:杨村南与朱、陈两姓相毗连,亦曰杨陈村。朱陈村暗合唐代徐州村名,白居易《朱陈村》诗云:“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村惟两姓,世世为婚姻。”

大村包小村,大户连小户。

婚嫁风俗又,村自朱陈古。

合作黄稼陇,渊渊伐田鼓。

(《饮雪轩诗集》卷三)

伟公曰:此诗疑缺二句。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朱陈村》让朱陈村名誉全国,诗云

徐州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黄鸡与白酒,欢会不隔旬。

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死者不远葬,坟墓多绕村。既安生与死,不苦形与神。所以多寿考,往往见玄孙。

我生礼义乡,少小孤且贫。徒学辨是非,只自取辛勤。世法贵名教,士人重冠婚。以此自桎梏,信为大谬人。

十岁解读书,十五能属文。二十举秀才,三十为谏臣。下有妻子累,上有君亲恩。承家与事国,望此不肖身。

忆昨旅游初,迨今十五春。孤舟三适楚,羸马四经秦。昼行有饥色,夜寝无安魂。东西不暂住,来往若浮云。

离乱失故乡,骨肉多散分。江南与江北,各有平生亲。平生终日别,逝者隔年闻。朝忧卧至暮,夕哭坐达晨。

悲火烧心曲,愁霜侵鬓根。一生苦如此,长羡村中民。

 

朱陈村

[清]杨家騊

姓氏旧朱陈,何缘共结邻。瓦盆千日酒,杨柳两家春。

井里相援助,烟霞互主宾。行行黄家陇,耕耦判畦畛。

(《慈谿赭山杨氏宗谱》卷十二)

杨家騊(18571903)原名家騄,字寿生,号寿孙,泰亨先生第四子。同治十二年(1873)县试第一名,府试第三名,十三年院试第五名。光绪十一年(1885)拔贡,任刑部笔贴式(七品衔)。十五年(1889)顺天乡试第27名举人,历刑部候补主事(正六品)、会典馆绘图处校对官等职。

漫兴

[清]杨泰亨

家在溪南杨柳村,清泉白石粉墻根。

绿萍昨夜黄梅雨,檐溜参差落涨痕。

 

家在溪南杨柳村,年年春涨绿当门。

槿篱空曲檀栾影,稚子无人见笋根。

 

家在溪南杨柳村,避人何必武陵源?

斜阳一角横山道,阁阁蛙声雨后喧。

 

家在溪南杨柳村,小桥流水隐柴门。

轻蝉送夏惊风露,几日陇头长稻孙。

 

家在溪南杨柳村,稻场临水散鸡豚。

晚菘早韭田家饟,明月清风共一尊。

(《饮雪轩诗集》卷一)

【听松庵

《光绪志·卷四十一·寺观》:听松庵“县西南一十里,赭山龙王堂。国(清)朝嘉庆间住僧心如建,旁为松风水月阁。咸丰元年重修。” 

听松庵

[清]杨庆槐

绝顶空王宅, 振衣风怒号。 龙湫掩箩石,狮座吼松涛。

篆水寒潮缩, 城山落日高。 行辞远公社,萧飒动霜毛。

 

杨庆槐字树人,幼失恃,家贫,父兆熊,诸生,晚客辽东。依姊以居,读书通敏有大志。遭父丧,哀毁骨立。已补博士弟子,益淬厉(砺),为经史学,内行纯备。姊适郑而寡,析赀与之,抚孤成立。

素清约,授徒自给,而乐于振(赈)施,戚好待以举火。壬辰、癸巳岁洊饥,倡议散储,存活无算。厥后五遇俭岁,行之如初。辛丑、壬寅夷难,作练乡而守聚落以安。赭山谿南旧患水潦,即桥置闸,更为石堰,以时启闭之,灌田万亩。为文高健,士多师法。教二子咸积学行。以次子泰亨贵封奉直大夫。(《光绪志·卷三十三·杨庆槐传》)

杨庆槐生二子,长子复亨,次子泰亨。复亨同治五年贡生,曾先后主持或参与主持京、省慈谿会馆建设工程(县志有记)。复亨先生有女适本邑十九都李家李钟鼎为妻,

杨泰亨(18261894)字问衢,号理庵,于道光二十年(1840)十四岁入泮,咸丰八年(1858)中浙江乡试第48名举人,援例授内阁中书。同治四年(1865)殿试二甲第5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七年(1868)散馆,升翰林院捡讨,九年(1870)、十二年(1873)两任湖南乡试副主考。旋以“母老”乞归,时年48岁,以子家骥贵封通奉大夫。

归隐后历主宁波月湖书院、余姚龙山书院讲席,“生平勤学好问,工诗文,精书法。至老手不释卷”,家中建有“文徴楼”,购善本6万余卷贮其中。延内通才硕学,供其膳馐,令诸子侄师友之。杨泰亨在诗文方面著有《饮雪轩诗集》4卷、《饮雪轩文集》4卷、《饮雪轩笔记》4卷、《佩韦斋随笔》2卷。他的书法初学颜鲁公,继摹赵松雪,后乃逼近二王,求书者群集,室中堆积恒满,得其尺幅,珍若拱璧。又懃懃于乡邦文献,不遗余力。尝得明上虞倪文贞公及鄞张忠烈公遗砚,筑双忠砚室藏之。尝补校《海东逸史》刊行之,又尝集县人著述为《慈谿诗徵》、《慈谿文徵》,甫刊郑溱《书带草堂文集》及胡亦堂《拟乐府二种》。光绪五年(1879)倡修《慈谿县志》,历时十载,于光绪十四年(1888)告竣。因“经费支绌”而藏稿未刋,二十三年(1897)泰亨子绳孙(杨家騋)奉稿请县令忠满集资刋刻,遂于是年秋设局开雕,由刘一桂校补并纂附编于书末,至二十五年(1899)时任知县曹砺成校定刋行。全书资料丰富,编撰详明,自雍正以还160年慈谿史实赖以存录。《中国方志大辞典》称其“篇幅浩瀚,人物传尤为突出,虽繁而不失清晰,为后人所赞誉。是现存三部县志的挠首”。

京都慈溪试馆,在北京市东华门外小甜水井胡同九号(现已改为大纱帽胡同10号)。1868年由杨泰亨、赵家薰、洪九章等集资购买,主要为方便慈溪学子进京赶考,免费为学子解决在京都的吃住,并提供一些帮助,清朝时期,对考中的新官员,馆中请他们任意捐助,对名落孙山且生活困难的学子,馆中给他们提供返乡路费。科举废除后,主要为慈溪考入京师大学堂(后改名北京大学)的学子提供帮助,民国时期,试馆设有董事会,经选举选出董事长(年高德重长者)、文书董事、会计董事和庶务董事,均无薪,每年正月初,开同乡团拜会,并报告账目,会后聚餐,用公费,试馆经费来源是试馆房租费,1949年京都慈谿试馆关闭,前后历时八十一年,曾为慈谿赴京学子提供了很大帮助。

杨泰亨生五子,曰家駣、家騋、家源、家騊、家骥。家駣以诸生早卒外,余四人皆有功名。

杨家騋号绳孙,同治五年(1866)以院试第25名入泮,同治十二年(1873)乡试第48名举人,候选知县。参与刋刻《光绪慈谿县志》,任首席校对。

杨家騵号菊孙,光绪元年(1875)以院试第24名入泮,光绪八年优贡第4名,七年(1883)朝考一等第7名,授江苏溧阳、常熟知县二任,调二湖道台,赴任途中病殒于南京。

杨家騊号寿孙,同治十二年(1873)县试第一名,府试第三名,十三年院试第五名。光绪十一年(1885)拔贡,任刑部笔贴式(七品衔)。十五年(1889)顺天乡试第27名举人,升刑部主事(正六品)。

杨家骥字德生,号德孙。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十六年(1890)庚寅恩科吴鲁榜进士,会试第128名,殿试二甲第37名,朝考一等第五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至宣统三年(1911)累迁至翰林院修撰,辛亥革命后回里。

同治七年(1868)由泰亨先生倡议,叶念经、叶义从、王义维、胡禹范、郑锦章五家发起成立云华堂以办理育婴、施药、舍材、埋葬、惜字、褒贞等传统善举为事业范围,后得秦润卿、秦子敬、董恒祥、陈章夫、叶志康、陈芝林诸公之襄助。云华堂历时半个多世纪,作为民办的慈善机构,一直靠乡贤们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得以生存。云华堂收养弃婴、孤儿和孤老,还兼办有200位学生的小学。泰亨先生创办的义塾“杨村公学”,一直持续到民国年间奉县政府令停办,改建杨陈国民小学为止。据《民国慈谿县新志稿》载,“左联”革命烈士应修人曾是杨村公学的学生。  (传见《光绪志·列传附编·杨泰亨传》)

 

横山桥

《光绪志·卷十一》云:“横山桥,县东南八里。”今慈城镇管山浦上。

横山桥

[清]杨泰亨

十里横山前后江,数家村落吠寒尨。

野航独橹穿桥去,乌桕霜禽飞起双。

(《饮雪轩诗集》卷三)

寿母桥

《光绪志·卷十一》云:“寿母桥,县西南七里。”今乍山堵江浦南。

寿母桥晚眺

[清]杨泰亨

秧田麦陇水纵横,三二村农雨后耕。

人影渐长斜日路,柳花风送读书声。

(《饮雪轩诗集》卷四)

双顶山

《光绪志·卷六》云:“双顶山,县西南七里,两峰并峙,兀立平野。”

双峰

[清]杨泰亨

郎行未及冬,颜色双峰好。山雪白头看,愿共双双老。

(《饮雪轩诗集》卷三)

青草滩

《光绪志》卷九云:“青草滩,县南七里,南面即孝子池。今已植槐树,滩废。”

草滩

[清]杨泰亨

甕头春酒暗香霏,桑柘阴浓草色肥。

石磑停声行就晚,囊担碾米叱牛归。

(《饮雪轩诗集》卷三)

偶占

[清]杨泰亨

千秋遗蜕寻黄墓,一片寒阳下赭山。

行向珊枝河畔去,萧萧红叶两三湾。

(《饮雪轩诗集》卷三)

珊枝河,杨陈村内小河名。

杨家村十六咏·珊枝河

[清]杨家騊

珊枝河畔路,杨子宅前门。一水辟诸港,数家成小村。

弯弯莹璧月,曲曲绕璇源。山色红句漏,流沙落涨痕。

(《饮雪轩诗集》卷三)

郊步

[清]杨泰亨

禾黍西风亟景彫,黄芦乌桕晚萧萧。

炊烟墟里寒鸦阵,双顶山前七里桥。

(《饮雪轩诗集》卷三)

七里桥即七里庙桥,《光绪志》卷十云:“七里庙桥,县西南七里(堵江浦西面七里庙前),国(清)朝光绪七年(1881)移建。”

村晚

[清]杨泰亨

蘋风几度又棠阴,杨柳村前夕阳深。

策杖柴门无俗事,读书花屿有清音。

干霄新竹扶摇势,含雨灵苗长养心。

溪上归农行亦乐,陇头流水当鸣琴。

(《饮雪轩诗集》卷四)

作者自注“作于壬辰五月二日”即光绪十八年(1892)。

 

晚归经畲塾

[清]杨泰亨

亦耕亦读溪南里,门前青山屋外河。

槐柳萧疏遮不住,书声断续晚风多。

(《饮雪轩诗集》卷四)

经畲塾,原有旧屋数楹,为泰亨先生“课及门与诸子会文之所”,在杨陈村御史第内。

 

慈湖讲舍友人招饮

[清]杨泰亨

欲访太湖石,旋过浮碧亭。炊烟满城白,秋草四山青。

文字因缘在,炎凉世味醒。酒酣思踏月,微雨夜冥冥。

(《饮雪轩诗集》卷一)

作者原注:作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九月十七日。

 

丁丑仲冬陈雪初亲家属题石湾(二首)

[清]杨泰亨

隐湖秋月

佛灯初上时,梵呗秋山歇。入定印禅心,止水一泓月。

师隐晓钟

山房玉儿横,夜宿山房静。十年待漏人,晨钟发深省

(《饮雪轩诗集》卷一)

《光绪志》卷四十一云:“师隐庵,县东南一十里,旧称善庆庵,又名狮子庵。明洪武六年(1373)僧元伟建,崇祯间重建,国(清)朝道光十年(1830)又建,改额曰师隐庵。”

      作者自注:“湖旧在师隐庵前,曰庵湖,今名隐湖。”

      作者自注:“时告养在籍。”

丁丑:光绪三年(187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