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罗江遗韵(18)阚峰山(中)

(2013-12-31 16:00:04)
标签:

罗江遗韵

文化

 

阚峰山

 

【董孝子祠

董孝子庙 县南门内,祀汉董黯。旧在县东北一里,慈溪因孝子得名,而旧无祠宇,附祀于城隍庙。宋建炎间(11271130)县令林叔豹即灵应庙之西建祠堂,迁其像而祀之,有题跋刻于孝子碑阴,祠宇尚卑陋。绍兴三十二年(1162)郡户曹董邻摄邑,遂于普济寺之西建庙。久而圮。庆元二年(1196)邑令朱堂增修,帅同僚与邑之士大夫,上巳、重阳行三献之礼,里人毕集,祀罢饮福于普济寺,至今不替,尚书楼钥记之。嘉定十四年(1221)邑令赵崇遂属乡先生杨简题“纯德庙”额,复附唐孝子张无择像于座侧,邑人张虑撰记,遂称“董张二孝子庙”。嘉熙二年(1238)里士桂、庄、孙、张、龙、应等修祠,郡人高衡孙为之序。咸淳元年(1241)邑令金昌年另建张庙于祠之东侧,又建宋孝子孙之翰庙于祠西,而庙仍为专祠。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庙为普济寺僧所坏,邑人告迁神像附于城隍庙。元贞元年(1298)邑主簿刘庆于县西南一里复建。久而圮。延祐元年(1341)邑长乌马儿重建,奉张、宋二孝子共祠之。至元五年(1339)邑士刘文鹗建后殿,以奉母夫人像。明洪武二年(1369)令岁祭于郡,遂革其祀。正德十四年(1519)邑令胡琼创崇孝祠于学宫。嘉靖间(15221566)迁祠主于乡贤祠内。万历四十年(1612)巡抚高举新建祠于南门内,每岁春秋致祭。国(清)朝康熙十年(1671)裔孙尔宏请于布政司袁一相,定春秋二祭。(《光绪志·卷十四·坛庙》)

董黯 字叔达,汉鄮县人。故宅在今郡城中渡母桥。江都相仲舒六世孙。家贫,早失怙,事母尽孝。母疾,嗜大隐溪水,远不能常致。孝子筑室溪滨,板輿就养,疾遂瘳。邻人王寄,家富,纵酒无行。二母相见,各言其子。寄闻而衔之。伺孝子出,殴其母。及还,而母在床。因跪请曰:“黯不孝致母之忧乎?”曰:“非也。我失言,致王寄辱耳。”后竟不起。孝子哀毁,负土以葬,庐于墓,枕戈不言。俟王母卒,毕葬事,乃斩寄首,祭母墓,自囚以告有司。事闻和帝,诏释其罪,且旌其贤行。召拜郎中,不就。由是以慈名溪,以溪名县。宋祥符间(10081016)锡号“纯德征君”。 (据《雍正宁波府志》)

  据《四明谈助》记载:汉孝子董黯,字叔达,鄮人也,汉董仲舒六世孙。相传,东汉年间,董母身患痼疾,黯闻大隐溪清洌甘泉能祛病治疾,遂不论寒暑终年长途汲水奉母。董母为使黯免受奔波之苦,徙栖大隐,临溪筑茅舍而居。黯朝夕侍母如故。母慈子孝的轶事名闻乡里,传至朝廷,汉和帝下诏旌彰,敕封董黯为纯德征君。里人有感董黯孝道德行,将大隐溪易名为慈溪。唐开元二十六年,句章故地复县,为纪念董黯,弘扬孝道,冠慈溪为县名。 

祭母文

[汉]董黯

人子酬德,孝为至先。鞠我养我,诚然信然。

父母之仇,不共戴天。今已杀寄,祭于墓前。

      昔仇已报,更无后冤。

 

无题

[吴]虞翻

尽心色养, 丧致其哀。 单身林野, 鸟兽归怀。

怨亲之辱, 白日报仇。 海内闻名, 昭然光著。

题目为编者所加,节自《宝庆四明志·卷八·叙人》

 

虞翻(164233)字仲翔,余姚人,三国时吴国经学家。初为孙策功曹,任富春(今富阳县)长。孙权继位后,任为骑都尉,数次犯颜直谏,终被谪交州(今广州)。留交州十余年,讲学不倦,聚徒四百,开岭南学风。精于《易》学,将八卦与天干、五行、方位配合,推论象数。为《老子》、《论语》、《国语》作训注。所撰《易注》9卷受时人好评(已佚)。尚著有《春秋外国语注解》等10余种,亦通历法、医术,余姚镇新建路旧称虞宦街,即虞氏望族遗迹。  (传见《三国志》卷五七 《光绪志·卷二十四·虞翻传》)

 

董孝子黯复仇

[唐]贺知章

十年心事苦,惟为复恩仇。

两意既已尽,碧山吾白头。

 

过董孝君祠

[宋]杜醇

湖环阚麓任清涟,古庙尘埋自汉传。

剑吐寒芒恨已雪,碑刋轶事墨犹鲜。

芳名百世留青史,至行千年启后贤。

爵禄可辞甘海曲,富春耕钓与骈肩。

 

《光绪志·卷五十六·丛谈·谈文》载《杜石台先生过董孝君祠》诗云:

湖环阚麓任清涟,古庙尘昏记汉年。孝子生前碑载德,慈亲死后剑鸣寃。

芳名百世留青史,至行千年启后贤。谏议固辞甘海曲,富春钓叟事同传。

 

杜醇 字石台,慈溪人。他孝友乡里,耕桑钓牧,以养其亲。学问道德为人敬重,但不求人知。庆历中(10411048),鄞县县令王安石办县学,聘为老师。慈溪县令林肇立县学,亦请为师。二邑学风,自杜醇始盛。与杨适、王致、王说、楼郁合称“明州杨杜五先生”。                                ( 传见《宋元学案》卷六)

杜醇 越之隐君子,居慈溪。学以为己隐约,不求人知。孝友称于乡里,耕桑钓牧,以养其亲。经明行修、学者以为模楷。庆历中鄞始建学,县令王安石请之为师。醇引孟子、柳宗元之说以辞。再书,强起之,醇始就焉。慈溪令林肇立学,又起醇为师,亦固辞。王安石作《师说》以勉之二邑学风,自醇始盛。醇谈诗书不倦,为诗质而清,当时谓学行宜为人师者也。  (《光绪志·卷二十五·杜醇传》)

 

谒孝祠追和杜石台先生韵

[宋]黄震

慈溪一派挹清涟,庙貌重新远近传。

天锡甘泉流不竭,仇歼霜刃血弥鲜。

清风振古漸乡俗,高节于今迈等贤。

近附张公臭味合,一堂俎豆果畴肩。

 

黄震(12131281) 字东法,学者称於越先生,慈溪古窑(今洋山乡黄家村)人。宝祐四年(1256)进士,任吴县县尉,后又摄吴县、华亭及长州事。后任史馆检阅、广德军添差通判及绍兴添差通判、抚州知州、江西提点刑狱、浙东提举常平等职。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曾直言南宋皇朝大弊为民穷、兵弱、财匮及士大夫无耻,主张改革,参与修纂宁宗、理宗二朝《国史》、《实录》,对理学进行批判。归隐宝幢山中,誓不入城。原在日湖居所,“图籍器物,争掠取,亦不问云。”著有《黄氏日钞》100卷。另有《古今纪要》19卷及《古今纪要逸编》、《戊辰修史传》、《读书一得》、《礼记集解》、《春秋集解》等存世。 (传见《宋元学案》卷八十六、《光绪志·卷二十五·黄震传》)

谒董孝子墓

[宋]应繇

渺渺灵绪土,厥隩名黄杨。

有汉董征君,体魄厝其乡。

人以孝而重,地以孝而扬。

迄今瞻仰下,悠悠思且长。

 

董孝子墓在灵绪乡黄杨岙,也就是慈溪市范市镇灵湖黄杨岙口,背依达蓬山,面临沈窖湖,当地民众称之为董家坟头。墓园占地约3,000平方米,由墓庄和墓穴两部分组成,两者南北距离约70米,墓庄为坐西朝东二进三开间,单檐硬山顶,墓穴为砖石结构,高2米,直径4米,造型简朴。墓前立碑二方,其中一方镌汉孝子董征君墓。史载:每岁谷雨日,董氏后人必至墓祭祀。” 1958年,董孝子墓园遭毁,但遗迹尚存,仍可瞻仰。 200312月慈溪市人民政府将董孝子墓列为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谒董孝子墓

[元]乌本良

汉家董孝子,稳卧黄杨里。世事任沧桑,朝朝白云起。

 

祭董孝子庙因赋

[明]张瓒

绿树浓荫覆享堂,国家秩祀重纲常。

峨冠象服辉重席,汉诏唐碑映画廊。

檐外乳乌晴学语,庭前小草暖吹香。

平生志在敦风化,何幸官临孝子乡。

 

董孝子祠

[明]杨江

事君为易事亲难,孝子名留复载间。

一剑复仇天亦快,寸心为母石同顽。

遗风凛凛慈溪水,高节堂堂大隐山。

不独邑人知向慕,树边枭獍也惭颜。

 

令君胡公于学宫建崇孝祠

[明]孙懋

吾邑号慈邑, 由公肇锡名。 郡方隆特典, 县曷少专楹。

敬孝来贤尹, 崇祠傍圣庭。 苾芬灵爽挌, 喜气洽簪缨。

 

胡公者,慈邑令胡琼。“胡琼字国华按《福建通志》号九峰,南平人,由进士为慈谿令按《福建通志》“正德辛未(1511)进士”。……在邑三年,盗贼远屏,民皆安堵,召为御史(《光绪志·卷二十三·名宦传》)。据《明史》记载:胡琼正德六年进士。由慈溪知县入为御史。历按贵州、浙江有声。哭谏,受杖卒。因为劝谏皇帝而惨死杖下。他在慈溪县学即孔庙东侧建专祠(崇孝祠),祀孝子董黯。

按《光绪志·卷十六·职官》“胡琼正德八年(1513)到任。”《光绪志·卷十四·坛庙》云:“正德十四年(1519)邑令胡琼创崇孝祠于学宫。”据此胡琼任期当在六年以上,而名宦传说“在邑三年”,不知所据,《嘉靖宁波府志》云“正德九年(1514)到任。”而“王蓉、冯震正德癸酉(1513)乡举”匾立于八年(1513)九月,已署胡琼名,则应认定为“正德八年到任。”《职官志》所记无误。

孙懋:慈溪人,也是一位廉吏。《溪上遗闻集录》记载:嘉靖中,慈溪孙懋以应天府尹致政,家居生事甚薄,每食疏食菜羹而已。一日偶思肉味,市肉一觔(斤)为羹以进,诸孙环集乞之,公感怆,为之辍羹。作为应天府尹(大约相当于南京市长),儿孙居然很长时间吃不到肉,如此清贫,令人感叹。

 

 

出北郊过董孝祠遗址

[明]姚涞

汉代遗祠何处寻,阚峰回首碧云深。

千年邑为仁人号,一脉溪流孝子心。

废院残碑横绿草,空阶古树集寒禽。

延光盛典依然在,几度经过思不禁。

 

过阚峰董征君荒祠

[明]袁炜

征君能孝养, 舍下水犹漫。 乡邑因慈重, 丛祠锡类寛。

饥鸟号夜月, 衰草冷阑干。 相阅尘埃里, 临风起予叹。

 

过董征君崇孝祠

[明]姚梧

朝议崇纯孝, 乡评溯淑贤。 冤凭三尺雪, 慈赖一溪传。

古木风无力, 庭花白可怜。 乳鸟仍绕树, 亭午噪哗然。

 

董孝子征君祠

[明]冯元仲

大隐泠泠醮墓烟,至今溪锁万山巅。

报仇热血藏工市,誓墓圆颅落几筵。

俯仰无愧辞奉诏,膻芗已合荐加笾。

累朝申锡征君古,家井犹存孝感泉。

 

谒南城董孝子庙

[清]王焯

没世何人最不忘?惟公纯孝冠伦常。

承欢绿涌门前水,泄恨青飞匣里霜。

庙食汉唐碑焕彩,溪环城郭邑留香。

我来凭吊寒松柏,犹听乌雏噪夕阳。

 

过董叔达故居

[宋]王休

短石拂荒阡, 诵君孝行全。 甘泉潜易地, 至德上通天。

明诏再三下, 承欢八十年。 草堂遗址在, 溪水绕涓涓。

 

董孝子宅县北慈湖书院谈妙涧东,宅东数十步即普济寺。      (《光绪志·四十三卷·居址》)

 

慈溪故迹

[清]董誾

在昔汉孝子, 奉母大隐溪。 溪水如厓密, 疗疾胜良医。

疾退与母返, 筑室湖之西。 荷锄阚峰麓, 湛然泉涌畦。

天心感纯孝, 潜使地脉移。 至今慈水曲, 犹有慈鸟啼。

 

《光绪志·卷九·舆地》p198本诗题作 “客有问慈溪古迹者,应之以诗”。

 

董孝子故宅

[清]屠可播

孝子当年宅, 寒烟一径浮。 翠无慈竹护, 红有万花留。

寺老秋归鹤, 山空昼放牛。 路人遥指点, 曾此卧羊求。

 

董孝子故宅

[清]魏基

故宅临流在, 寒烟绕麓浮。 碧山今雨歇, 清磬暮云留。

树老长呼鹤, 溪清不饮牛。 春风堪作伴, 千载独相求。

 

寻先征君故宅

[清]董衡

慈湖北去阚峰西,踯躅斜阳问旧蹊。

芳草莫留高士屐,飞泉犹涌汉时溪。

一庭聚顺春常在,两诏旌贤地不迷。

记取碧山樵汲处,夜深还有乳乌啼。

 

拜董征君墓

[清]全祖望
郊行再拜征君墓,埏道长怀季海碑。
妙墨已随灰劫尽,寒泉犹泻墓庐悲。
望云不隔慈湖水,考异谁来楚客疑。
密迩先茔余丙舍,年年瞻拜酹新醾。

 

补陀寺怀董征君(二首)

[清]史慎斋

(一)

安车驷马漫追寻,高节应堪媲子陵。

得禄已无亲可养,那能还受汉廷征。

 

(二)

记得杜陵诗句好,岁时伏腊走村翁。

愚夫愚妇知何事,却到于今说董公。

 

史慎斋:史在甲,号慎斋,清鄞县人。幼年父母双亡,由从父史大成抚养。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中进士第四名(传胪),历迁左副都御史、礼部右侍郎,有官声。

 

【董溪

董溪亦曰慈溪,县东北一里,普济寺西,南入慈湖,或云即谈妙涧。按《纯德汇编》“慈溪在县北郊外一里,阚湖上流,即孝子舍旁所涌之泉也,又名董溪。”  (《光绪志·卷九·舆地》)

 

过董溪访董云庄

[明]叶橹

阚山山下董溪滨,古屋清幽事迹陈。

遗泽至今称孝子,儒林从古出高人。

一簾草色书香旧,半榻云光鹤梦新。

病起扶笻偿宿约,莺花潦乱正逢春。

 

由慈溪历普济寺感董孝子

[明]桂彦良

秋风古寺长松底,落日荒寺野水濆。

富贵谁夸前宰相,孝思还说董征君。

 

慈溪怀董孝子

[明]袁载

溪上先贤谁最古,曲全伦纪有明神。

自甘吾死偿而死,转念人亲即我亲。

长对灵泉怀寸草,肯将大恨博朝绅。

高风千载留佳话,山色湖光两绝尘。

 

董溪感孝子

[明]刘伯渊

片山落日海云深,逝水汤汤作昼阴。

野草烟迷号夜月,贞魂依树变春禽。

千年尚泣终天恨,一剑难消不共心。

纵使溪横长照碧,知君原不为名歆。

 

出北廓赋慈溪

[清]冯鹏飞

一曲慈溪水, 千秋孝子名。 烟光烘北廓,泉脉潄东城。

古宅花开谢, 荒碑藓纵横。 我来惆怅久,回首白云生。

 

作者自注:溪水自湖注隍南流,西折入小东门横河,今濒河之巷犹以慈溪名。

 

过慈湖寻先征君遗迹

[清]董宗原

春山如画碧于染,春水为湖清且涟。

乳燕呢喃学语滑,小鱼拨剌入厨鲜。

今朝最喜饶佳景,此地从来隐大贤。

败瓦残扉松柏里,古今此道倩谁肩。

 

慈溪

[清]董兆科

悠悠千载慈溪水,饮遍东南十万家。

此是当年君子泽,莫教容易饭胡麻。

 

埳土得泉

[清]董华钧

汩汩复涓涓, 清流浸野田。 借问碧云麓,何来妙涧泉。

孝思山谷应, 灵迹古今传。 迴望慈湖合,波光接远天。

 

慈溪

[清]周铨

欢承菽水本无奇,日习相忘即孝慈。

天若故添平淡色,一泓飞出舍南篱。

 

【董孝子井

董孝子井县东南一里,在慈溪巷林家桥西,相传孝子凿,井甃尚存,有汉篆“孝子董黯之井”六字。(《光绪志·卷九·舆地》)

 

慈井

[宋]方山京

古井千年尚著名,只缘慈孝不胜情。

碧烟自好浓霜白,何必溪流擅独清。

 

方山京慈溪人,余姚孙氏甥,幼年寄居梁弄外祖家。景定三年(1262)成状元,慈、姚两县共认邑人。

方山京  字子高。父季仁,第進士,为南安军教授。季仁素有文名,余姚孙氏闻而礼敬之,妻以女而授之屋,率族子弟禀学焉。山京即孙氏甥也,幼孤旅泊外家。固穷力学,淳祐六年(1246)登乡荐,景定三年(1262)举进士第一。或病其制策过简,令增之。山京正色曰:“吾平生所学在无自欺,今既得上览,将谁欺乎?”闻者竦敬。初授承事郎,签书平江军节度判官。时彗星见,山京适衡文天府。按《两浙名贤录》在景定五年(1264)秋,举以策士,极言内帑之私、公田之扰。比出院,言者希,上意疏,劾之。遂归,杜门教子,萧然自适。度宗登极(1264年十月),征用添差,通判吉安州,主管建昌军仙都观,得疾遂不起。《两浙名贤录》:度宗登极诏以前官起,山京移至建康军,不行。寻除秘书正字,乞宫祠,进校书郎,差主仙都观。卒,朝野皆惋惜之。(《光绪志·卷二十五·方山京传》)

 

董孝子井

[明]冯元仲

此是汉时溪, 潺湲流不绝。 其北井井居,泉寒清且冽。

古干野苔幕, 休乎井半缺。 既鲜未繘凶,初非不食渫。

白发被两肩, 父老相传说。 云凿自征君,上奉慈母啜。

至今绠短垂, 往往甘先竭。 我得而柴焉,如见其高洁。

旨之不敢唾, 拜之不敢媟。 渴不敢饮贪,冷不敢炙热。

即贱抱瓮安, 虽贫丐贷节。 归隐鸿宝秘,奉母觥心凸。

老为邱井身, 持此愧饕餮。 且待负缶来,窥窥递水捋。

羸瓶人下沉, 漏瓮家争汲。 昔闻征士奇,仰天自呜咽。

胸中万古恨, 袖里一尺铁。 剑鞘夜夜鸣,目眦怒尽裂。

犹隐忍而待, 邻母丧葬歇。 斫首祭夜台,仇报耻始雪。

从容乃自囚, 天子释缧绁。 有诏拜郎官,挥手谢朝列。

此与缫绖咏, 其孝有优劣。 井底出花砖,董字未溅啮。

       汲取溪水来, 浣涤仇寄血。

 

孝子井

[明]董秉纯

曲巷小桥西, 何年旧井低。 水微龟出曝,市近鸭争栖。

古篆眠荒草, 残砖褪碧泥。 若非纯孝泽,谁复话前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